評日本對美國與東協的不同用語
評日本對美國與東協的不同用語
美國副總統彭斯為出席第13屆東亞峰會(EAS)及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峰會,11月12日抵日本等東亞四國訪問。彭斯此行的重頭戲除與中國交手外,首站訪日亦受矚目。
川普當選後,安倍首相與其展現好交情,美、日間的領袖互訪極為頻繁,無異過去的美日關係,但在川普「美國第一」的治國方針下,美日關係出現麻煩為不爭事實。川普未念及「美日同盟」,日本對美國的貿易出超,仍錙銖必較,美、日關係再飄1980年代的貿易煙硝味,只是這回日本不是僅次於美國的老二,在日本之前有川普視之為的頭號經濟戰犯中國頂著。
日本對中、美貿易戰抱持哀衿勿喜態度,此不僅是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課懲罰性關稅,日本將蒙受池魚之殃,更憂慮川普對北京的極限施壓,恐升高中、美對立,引發衝突,與美國締結同盟關係的日本有遭捲入之虞。對此,安倍外交須設法出走出「依賴川普」,以免陷入無計可施的窘境
因此,中、日抱團應對川普的高關稅貿易壓力,在國際政治中不足為奇,儘管日本對中國的崛起有疑懼,因此在安全問題上仍須堅守美日同盟。
彭斯此行意在與日本尋求「印太戰略」的共同戰略利益,避免美、日同床異夢,雙方再陷「同盟漂流」。彭斯與日相安倍會談後,發表聯合聲明,美、日重申加強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共同目標,但美日同盟未因此重新定錨,此因雙方對因應中國崛起仍存路徑的差異。
安倍深知川普主張之「印太戰略」不脫極大化美國霸權的攻勢現實主義套路,但極易導致與北京的衝突,雖然美國自信中國勝算不大,衝突結果仍對美國有利,但被捲入的高額代價,日本無法埋單。
美國在東亞的另一盟邦菲律賓亦與日本相仿,對美、中的可能衝突戒慎恐懼,杜特蒂在東協峰會中對此表示憂慮。此外,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呼籲美國不要派遣第七艦隊的大型戰艦至東協(ASEAN)海域(意指南海)。日本NHK分析認為,馬哈迪此舉意在以防止美國過度刺激中國,導致對立升高,不利於區域安全穩定。
其實,中國自2009年即始終保持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協自然不希望捲入中、美貿易爭端,以避免為東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對美、日倡議之「印太戰略」態度保留。顯然,在美、中兩強對峙下,選邊站不是東協國家的選項,在中、美間靈活應對,趨吉避凶,是其上策。
因此,為使無意拮抗中國的東協國家支持「印太戰略」,11月6日,安倍首相與馬哈迪總理會談時,刻意將具對抗性的「戰略」修改為較軟性的「構想」,而此亦為日本及東協國家對「印太」如何應對與美國的不同想像。日本認為「戰略」為軍事用語,帶有「戰勝對方」的語感,若成為警戒中國大陸的框架,域內國家將有所顧忌,難以態度一致。《日本經濟新聞》認為安倍首相將「印太戰略」修正為「印太構想」呼應日中關係「從競爭到協調」的思路。在外交上,安倍亟思在中、美間保持平衡,不容出現美日關係與中日關係背道而馳的局面。
誠然,彭斯訪日時,與日本達成在印太地區進行基礎建設援助合作,美、日將各自投入600億及100億美元,推進顧及對方國家財政可持續性的基礎建設合作,但此非美、日聯手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分庭抗禮,而是安倍魚與熊掌兼得之策。
日本與東協國家面對中、美對抗,在外交上採取「避險」策略,不僅有機會避免中、美陷入彭斯所言之「冷戰」,甚至造成沒有贏家的中、美對撞。面對中、美貿易爭端升高,日本與東協刻正努力為兩造搭起下台階。台灣豈能無視周邊國家的應對,在兩岸關係上以不變應萬變。
11月7日是「馬習會」三週年。三年前,馬英九與習近平開啟兩岸領導人以對等方式會談的模式,為兩岸關係搭起一座橋,台灣不分藍綠,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皆能走這座橋,持續深化兩岸交流,為未來的政治協商奠基,應為「馬習會」之歷史意義。
然而,蔡英文上台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使兩岸經貿及文化交流倒退,更無法利用這座橋實現「蔡習會」,因「九二共識」為橋之基座,缺乏橋墩自然此橋不通。因此,在「馬習會」三週年研討會上,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對「蔡習會」表達樂觀,實乃緣木求魚。許信良認為,在美中關係中遭川普霸凌的習近平應將心比心,檢討大陸對台灣的霸凌,換位思考,調整對台方針,只要習近平願意,沒有什麼不可以,未必需要「九二共識」,「蔡習會」仍有機會。
誠然,兩岸關係的和解須互具善意,更須創意,彌平雙方的政治歧見,但蔡政府若不認兩岸是「一家人」,即難以期待對岸的善意,如此再多的創意亦於事無補。「蔡習會」的通關密語不難,即蔡英文難以啟齒的兩岸一家之表態。
其實,台灣對大陸兩岸一家的表態,並非政治上對北京的投降,而是承認台灣與大陸間之血脈及文化上的相連,「一中」更為中華民國憲法的明文。馬英九主張,兩岸關係應向「向憲法去、跟憲法走」。這部憲法在民國36年由包括台灣省在內的中國全境制憲國大代表通過,台灣的「黨外」先鋒余登發亦參與表決。因此,依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關係即為「一中」之表態,自然無法排斥兩岸走向統一。
馬英九藉「馬習會」三週年提出「新三不」,將「不統」修正為「不排斥統一」,但統一沒時間表,時機與方式需要兩岸有共識。蔡英文批評馬英九的「新三不」,認為「不排斥統一」背離「一中各表」的精神,言下之意,蔡英文似乎在捍衛「一中各表」,但弔詭的是蔡政府始終拒絕繼承馬政府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致使兩岸關係的基礎盡失,海基、海協兩會協商亦為之中斷。
在蔡英文批評馬英九「新三不」的發言中,通篇採「中國」、「台灣」的「兩國論」用語,更對中華民國難以啟齒,語焉不詳的稱「這個國家」,此正是大陸質疑蔡英文的「一中」立場之所在。
雖說,蔡英文曾在就職演說中試圖以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間接表述「一個中國」,但北京仍視此為未完成的答卷,要求蔡英文明確回到「九二共識」。
相較於馬英九的依憲法對兩岸關係的表述,怯於表態「反獨」之蔡英文難脫人民對其背叛中華民國憲法的質疑,更遑論團結台灣。許信良直指北京「霸凌台灣」是兩岸關係倒退的癥結所在,呼籲大陸放棄「霸凌」,以免將台灣人推向距中國大陸更遠的位置,而應以平等方式對待台灣。
許信良對兩岸困局的解讀,恐將「霸凌台灣」與「反對台獨」混為一談。北京對台政策的基調應為「反對台獨」,而非意在「霸凌台灣」,此可證諸馬總統主政時具「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雙方領導人是能平等對話,外交上亦可休兵,打破兩岸在國際社會的零合賽局。
反觀蔡英文的「近美、親日、遠陸」政策無助於台灣國際參與的擴大,反招致新一波「斷交潮」的外交危機。民進黨爭取美、日對台的支持,此無異於國民黨,但民進黨恐一廂情願,期待美、日的「友台」能服務於實現該黨「台獨」的悲願。
蔡英文主政下的台灣,經濟停滯,民主蒙塵,如此的台灣在面對大陸的競爭恐逐漸失去制度優勢,更難贏得美、日基於其價值的真正支持。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陷入苦戰,此即選民期待能與大陸交往,壯大台灣經濟的民意反撲。很清楚,台獨不代表台灣人,民心正在翻轉台灣,從台獨的務虛主義重回繁榮台灣的經濟主義,重啟兩岸關係,偕手再興中華。
與中日關係相仿,美艦航經台海不宜解讀為美國挺台對抗北京,蔡英文若視此為美國在兩岸力量失衡中的友台「政治宣示」,應更具信心與大陸務實交往,切莫一味拒絕「九二共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激烈變動中的東亞國際關係中,民進黨政權切忌被台獨意識型態綁架,而應審時度勢,在中、美博弈中,靈活應對,尋求解方,突破兩岸關係困局,始能在變局中有立足之地,有效維持兩岸現狀。
誠如前國安會諮詢委員邱坤玄教授所言,脫困之策常在一念之間,當前日本的作為已為蔡政府提供答案。◆
社論
國際視窗
美中較量
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
後九合一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