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結果與北京對台政策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台灣這次九合一地方選舉,無論過程或結果,都十分戲劇化。雖然綠敗藍勝的情勢在選舉後期已經明朗化,但綠敗得如此徹底,藍勝得超乎想像,還是令人跌破眼鏡。這個結果讓支持者狂喜狂悲不在話下,也讓美國與大陸都感覺不可思議,美國更指大陸是造成此一選舉結果的「外部勢力」。究竟真相如何?大陸會如何回應這次選舉結果?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一誰是「外部勢力」?
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結果?選後檢討,蔡英文似乎渾然不覺是本身施政錯誤所造成,他的反省只是「人民跟不上政府改革的腳步」。美國與民進黨直接將敗選結果指向「外部勢力」介入,假新聞假消息氾濫。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與英國《金融時報》等先後報導,大陸利用社群網路、非法資金、假新聞等「銳實力」,干預台灣選舉。選後美國兩黨國會議員甚至聯名致函國務卿蓬佩奧,要求美國協助台灣進行調查,可以看出美國對這一結果多麼不能接受,也可以預期美國對台灣政局發展將會持續干預。
提出這些指控的清一色都是所謂「五眼國家」,即盎格魯薩克遜的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事實上直到今天,民進黨也未針對「外部勢力」提出真憑實據,僅含混指責大陸網軍介入選舉。為呼應美國的假新聞說,選後民進黨倒是以管制假新聞為由,積極推動《數通法》的立法,想藉此遏制言論自由。
美國指控大陸介入選舉實令人愕然,典型的賊喊捉賊,因為公然介入台灣選舉的「外部勢力」其實就是美國。
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莫健在今年內,五度訪問台灣,第五次是11月4日到10日,對台灣選情關懷備至。11月7日,莫健接受TVBS電視台訪問,提出有「外部勢力介入台灣選舉,帶動輿論方向。」顯然因為談話敏感,又接近選舉日,所以播過之後,TVBS就主動將此段訪問從其官網下架,但美國卻在次日將此段訪問貼在「美國在台協會」(AIT)的網站上。誰在帶動輿論,豈不一目了然?
選戰進行中,卸任不久的前AIT高雄分處處長杜維浩甚至直接介入高雄選戰。他在臉書貼文並附圖,指高雄今昔風貌殊異,進步很大,並非「又老又窮」,直接打臉韓國瑜,間接支持陳其邁。選後他卻於12月18日接受電台訪問,澄清其並無此意,更顯此地無銀三百兩。所幸民意早已轉向,選情並未受影響。
在以往的台灣選舉中,大陸確實有過介入,但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學到教訓,這些年大陸對台灣選舉都置身事外,儘量避免節外生枝,弄巧成拙,選前也不會有什麼文攻武嚇。今年上半年的頻繁的軍機軍艦繞台活動,7月分起全部停止,直到選完12月才恢復。競選期間大陸官方並未針對台灣選舉發言,薩爾瓦多跟台灣斷交也早在8月就塵埃落定。
其實,台灣民意甦醒不是由於大陸鼓動,而是這兩年多來,蔡英文錯誤的兩岸政策、民生政策與諸多意識型態政策,讓老百姓吃了太多的苦,人民亟思教訓民進黨並自救。
二、到底誰贏了?
這次選舉民進黨大輸不在話下,但輿論也不認為國民黨大贏。表象上,國民黨拿下3都12縣市,是大贏,但實質上並不是由於國民黨在野後,痛定思痛進步了,贏得選民支持。贏的其實是台灣新誕生的最大黨,即「討厭民進黨」,也就是台灣人民。台灣人民進步了,不再熱中政治與意識型態,體會到天大地大,沒有自己肚皮大。人民在乎執政者能否正面回應人民對改善兩岸關係、繁榮經濟、環保減碳、不廢核能、家庭價值與倫理得到尊重、實質國際參與不受本身意識型態破壞、社會不至於因「轉型正義」而進一步撕裂等要求。民進黨既然不願回應民意,一意孤行,人民只能以選票教訓他。
西方媒體如「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認為這次選舉結果代表大陸勝利。星加坡《聯合早報》則認為「這不代表台灣民眾更傾向於統一」,兩岸關係今後並不一定會朝著有利於北京的方向變化。美國學者葛來儀更認為,民進黨大敗不是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所導致。
就像瞎子摸象,這些分析都有部分道理。民進黨被人民唾棄的原因很多,但就像當年柯林頓的名言「傻瓜,問題在經濟!」台灣經濟在民進黨執政後急速轉壞,當然與不接受「九二共識」有關,也與堅持廢核導致缺電有關。當然,這也與蔡英文橫柴入灶,力推「同婚性平」、「轉型正義」、一例一休、年金改革、東奧正名等政策,顛覆社會秩序倫理價值,人民難以接受也有關。美國與蔡政府若認為敗選與不接受「九二共識」毫無關聯,恐怕不是事實。
誰贏了選舉也許有仁智之見,但美國和民進黨一齊輸了這場選舉應無疑義。這兩年多來,美國對蔡英文政府的支持不遺餘力,反映在對台軍售、涉台法案、賣力助選上,但結果蔡英文還是輸到脫褲,對美國而言,顏面無光,對獨派政權而言,神主牌被打臉。
三、大陸的反應
大陸對選舉結果無疑相當滿意。儘管大陸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也相當保留,但在中美衝突加劇的當下,台灣問題如果能得到管控,對大陸來說,可免去後顧之憂,當然為大陸所樂見。解決台灣問題,大陸其實充滿信心,並不急在一時。
但如何回應藍營新當選各都與各縣市首長對大陸的期待,是個考驗。韓國瑜對死水一樣的高雄經濟,提出「南南合作」的解方,雖然帶進東盟,焦點其實落在與大陸南方合作上。
幫助韓國瑜兌現他「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大陸勢必要恢復採購高雄農漁產品,增加觀光客到高雄旅遊。高雄的要求,也是所有藍營縣市的期待,甚至白、綠兩營執政縣市也都希望雨露均霑。
這些地方首長管不到兩岸政策,但知道只有支持「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才能爭取大陸挹注,改善地方經濟。但主管兩岸政策的中央政府卻不想調整政策,仍然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堅持在無「九二共識」的現狀下交流。
地方與中央各吹各的調,大陸當然為難。不放手,違逆了台灣新當選地方政府對大陸的期待;放手,經濟活絡起來,幫助了藍營地方執政區域的經濟,但經濟大幅改善也可能幫助了蔡英文贏得連任。適度放手勢在必行,但放與收之間,是門高深的政治藝術,大陸應該會小心拿捏,放到什麼程度要看未來局勢發展而定。
四、選舉結果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雖然敗選,蔡英文政府仍無意調整兩岸政策。以目前她的處境來說,支持度低迷,黨內對他頗多意見,能否爭取連任存在變數,大陸政策上任何改弦更張,只怕會失去黨內黨外更多深綠板塊的支持,自然一動不如一靜。更何況他本身的台獨信念牢不可破,美國又認為台獨政權是其對抗大陸的重要棋子,並不鼓勵其改變立場。
兩岸40年交鋒下來,大陸對台灣的瞭解越來越深,深知台灣政黨實力、民意動向都變幻無常,政權更替是常態。大陸對台政策要有一定定力,不能隨台灣政權更替而搖擺。
這次選舉結果雖讓人寬慰,但從兩岸關係發展來看,只不過是過程中的一個小浪頭。2020年台灣地區的選舉誰能勝出,尚在未定之天。民進黨固無可期待,白色力量也難以指望,即使國民黨僥倖取得政權,也不表示兩岸關係就能踏上坦途。一方面是國民黨檯面上所有可能競逐台灣地區的領導人人選中,並無一人在兩岸關係上有理念、眼光、魄力、膽識,敢於大開大闔。另方面美國因素無法排除,國民黨的核心政策就是親美、友日、和中;與大陸和平相處是為了經濟利益、維持現狀,並非追求和平統一。國民黨上台的唯一好處,就是至少接受「九二共識」,即使「一中各表」,也讓大陸有個台階下。中美冷戰僵持中,國民黨執政至少會選擇在中美間維持平衡,不會像民進黨一面倒的扈從美國,與大陸為敵。
五、大陸對台政策走向
回溯過去40年來大陸對台政策,自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以來,這個對台政策主軸始終沒有改變過。
隨著台灣內部政局起伏與兩岸局勢演變,鄧小平後歷任大陸領導人,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礎上,對台政策都有一些新的詮釋。譬如江澤民時代江八點中,提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在一中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談;提議兩岸領導人以適當身分互訪等。胡錦濤時代在民進黨執政時提出胡四點,強調堅持一中原則,爭取和平統一,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台獨。國民黨重返執政後,又提出胡六點,調門改軟,強調和平發展,經濟合作,弘揚中華文化,加強人員與各種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習近平上台之初,馬英九執政,兩岸關係不錯。太陽花事件後,台獨氣焰高漲,導致國民黨在2014年與2016年的兩次選舉中大敗。蔡英文選上後,北京初時還對其抱著期待,但不久就露出狐狸尾巴,習近平因此在2016年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紀念會上,針對台灣問題,強調:和平統一是中國人的共同希望;兩岸是命運共同體;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九二共識」是共同的政治基礎,接受「九二共識」,認可兩岸同屬中國,兩岸即可恢復交往。
習近平同時高舉反台獨大旗,強調「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就是有名的「六個任何」。上述對台政策在2017年中共19大及2018年改革開放40週年紀念大會中被重申。
大陸對蔡英文已不存幻想,所以兩岸官方來往全面凍結,目前對台政策焦點鎖定在台灣人民身上。不論是惠台31項措施,給予台胞國民待遇,協助台灣青年赴陸就學就業或創業,能片面實施的,都跳過台灣政府,直接給予台灣人民。這種作法接地氣,得民心,逐漸扭轉了台灣人對大陸政府的刻板印象。民調顯示台灣人對大陸好感增加,習近平在台灣人民中的支持度領先台灣本土政治人物,中國認同開始反轉等,這是好的現象。
中國發展雖然遭到美國強力遏制,美國打台灣牌也似乎越來越無上限,這只不過是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一股亂流,擋不住浩浩盪盪的時代潮流。中國對解決台灣問題信心十足,習近平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談話中,特別強調大陸「牢牢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
期待台灣各黨政治人物認清國際與兩岸局勢走向,趨吉避凶,回頭是岸,領會台灣不能自外於中國,主動與對岸攜手共圓中華民族復興夢,則中國騰飛之日,也是台灣騰飛之時。◆
社論
國際視窗
美中較量
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
後九合一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