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國脫歐的困境
論英國脫歐的困境
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通過,至今英國人民、政黨、政府與國會等形成尖銳對立與混亂,尤其企業家更是無所適從,到底英國如何脫歐?脫歐之後的結果與影響如何?各方莫衷一是。英國各界像已陷入進退維谷與前途未卜的困境。
綜觀其歷史發展,此英倫島國未如法國經大革命的巨大政治變革,至今依然保持著君主制度。由於政治相對穩定,同時英國未捲入歐洲大陸複雜的關係,才有餘力對外發展成日不落國。因而至今還有約一半英國人認為自己是英國人而不是歐洲人,在他們眼裡,所謂的歐洲人是歐洲大陸人。
英國人主權至上的觀念根深蒂固,極難接受在國家之上還有一個操控的機制。英國一直與歐陸的關係若即若離,由其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至今拒絕加入歐元區可以證明。
英國加入歐共體後脫歐的議題一直存在,1975年英國曾舉行過對歐共體去留的公投,當時超過三分之二民眾支持留歐。但因脫歐聲浪一直高漲,2015年國會大選勝利後,首相卡麥隆挾著高人氣與歐盟談判,獲得一些優渥待遇後,於2016年初提出以公投來決定是否留歐。
英國提案公投到實施有六個月準備期,卡麥隆提案公投後,歐洲難民問題進入高潮,因而給予支持脫歐的英國獨立黨(UKIP)一個大好機會,大肆宣傳留歐後難民將無限制湧入英國等,結果以51.9%對48.1%通過脫歐。
公投通過後即有不少民眾感到受騙,但為時已晚。公投中,英格蘭與威爾斯人民支持脫歐,得票率分別是53.4%與52.5%,蘇格蘭(62%)和北愛爾蘭(55.8%)支持留歐,英倫三島形同分裂。
歐盟《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英國與歐盟雙方有兩年時間商定脫歐條款。英國首相梅伊2017年3月29日啟動這一進程,但梅伊的場反對脫歐,因此已埋下問題的根源。
經過數月的談判,英國和歐盟達成一份585頁的脫歐協議,內容涵蓋約390億英鎊的脫歐費,生活在歐盟其他地方的英國公民與居住在英國的歐盟公民的權益。而避免重建北愛爾蘭與愛爾蘭500公里陸地實體邊界的方法,已成英國脫歐談判的主要問題,因為這樣一來,北愛爾蘭貨品的標準將與歐盟一致,但從英國其他地方帶到北愛爾蘭的產品又將如何?
未來關係的部分,英國和歐盟希望在一系列領域建立長期關係,包括貿易、國防和安全,以及脫歐後安排兩年過渡期,以便英國制訂新的法律規範,並給企業一個緩衝期。過渡期間,英國可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到2020年7月如果沒有達成,雙方可延長過渡期,但只有一次機會,過渡期不能無限制延長。
但經國會幾次辯論後,梅伊並未獲得大多數議員支持,因而推遲了原定12月11日舉行的下議院投票,直至2019年1月21日。在此期間,歐洲法院於2018年12月中裁定,英國可以在未經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許可的情況下,取消第50條脫歐程序,並按照現有條款保留歐盟成員國,但條件是必須採用民主程序,而這將會產生另一波的意見攻防,因此遭梅伊拒絕。
英國的主要反對黨工黨希望以國會不信任票倒閣後舉行大選,獲勝後再與歐盟重新談判自身的脫歐版本,如與歐盟談判一個永久關稅聯盟。這是保持貿易自由和保護就業的唯一途徑,也可確保北愛爾蘭不回歸硬邊界。2017年大選以來,梅伊的保守黨席次不足而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聯合執政,但該黨卻根本反對與歐盟的這項協議,梅伊要在國會表決脫歐一案,確實難以通過。
英國政府要如何走出泥淖?若梅伊被倒閣,大選也要等到2019年3月脫歐之後才能舉行,屆時國會中的再度攻防,混亂的情況難以想像。工黨也有組建一個少數政府而不舉行大選的想法,即通過議會實施自己的脫歐版本,即與歐盟建立永久關稅聯盟,但前提是必須歐盟同意。
如果沒有貿易協議,英國將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與歐盟合作,這可能意味著對貨物進行海關檢查,徵收關稅,以及對遊客進行較長時間的邊境檢查,如此一來,必定傷害英國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生活在歐盟的英國人,也將失去居住權。面對此一困境,如果歐盟同意,那就必須推遲3月29日的脫歐日,以便有時間重新談判,達成協議。
英國脫歐公投當天,英鎊兌美元與歐元都下跌約10%,但2016年英國經濟還增長1.8%,在全球七大主要工業化國家中僅次於德國的1.9%。2017年英國經濟繼續同速度增長,而2018年上半年則為0.6%。通貨膨脹2016年6月之後上升,隨後回落至2.2%。失業率繼續下降,達到年度低點4%。據官方統計,年度房價從2016年6月的8.2%穩步下降至2018年8月的3.2%,是五年來最低的年度價格漲幅,但仍高於通貨膨脹率,看來房地產價格將繼續上漲。
公投結束後,英國政府與歐盟的協商跌跌撞撞,導致標準普爾把英國主權評級由AAA(最優級的評等)降為AA,評級展望負面。惠譽則把評級由AA+降為AA,評級展望負面。同時申領愛爾蘭護照的英國人比去年同期增長40%,主要是為了保住歐盟身分。
一般而言,公民投票是一種直接民主的方式,可以彌補代議政治之不足,有其重要的價值。但是公投是否真能解決問題,還是會製造更多的問題,理論與實際是否能夠配合,值得關注。依歐美其他先進國家的經驗,公投的次數已日益減少,或因沒有法源而無法進行,其原因十分值得探究。
德國納粹黨執政後,以民粹方式煽動群眾,再立法取得公投發動權,公投綁大選就變成希特勒獨裁與擴權的工具,結果加速了戰爭的爆發,並造成重大傷亡。因而在二戰後,西德制憲先賢拒絕將全國性公投入憲。至今,德國沒有全國性公投,但並未損及其民主政治的運作。所以,公民投票的民主本意雖佳,但其負面作用甚大。
依法國的經驗,直至第四共和為止,公民投票多半是獨裁者假直接民權之名,行鞏固其權勢之實的一種手段,造成人民對公投的反感。第五共和時期,戴高樂假其個人的威望,以公投穩定法國的憲政制度,功不可沒。但後來他矯枉過正,也引起民眾對公投的爭議。直至後戴高樂時期,個人民粹因素的重要性降低,公投的正面效果才得以發揮。
但是,法國人民在2005年以公投否決歐盟憲法之後,在2007年批准里斯本條約時,法國政府改由議會決議並獲通過。否則,依照當時民調,若實行公投,該條約必定再度遭到否決,主要因為民眾實在不瞭解條約的內容。
美國只有地方性公投,而沒有全國性公投。因為美國實行聯邦制,各邦自主,再加上對直接民主制,質疑公投結果將影響美國國會的權利,而強調代議政治的優越性。美國總統選舉時,都有多項公投合併舉行,但這些都是地方性公投,政治影響力十分有限。
2005年起,歐盟國家進行憲法條約批准程序時,所有27個會員國中只有10國需要公投。但由於法國與荷蘭在當年以公投否決了憲法條約,使得歐盟整合的過程立即停擺,當時原本還有六個國家需要公投,也都放棄。
里斯本條約2007年要再度經由各國批准時,27會員國中只愛爾蘭還堅持公投,但不幸又被否決,因而使得26國枯等一國,好在愛爾蘭第二次公投終於在2009年通過,以便讓歐盟得以繼續發展,但這已延宕了一整年的時間。由此可見,歐洲國家已日益減少公投,其適用性確實值得商榷。
公民投票雖然是直接民權的表現,可是因為議題複雜,民眾不易理解甚至被誤導,英國、法國與荷蘭以及歐盟都是最佳例證。因此,政府應該多讓民眾瞭解公共事務,這要比公投對國家民主的發展更有助益。
同時,公投對代議政治與政黨運作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單一議題或政策的公投影響越大,政黨的理念與政策將越失去意義,因而增加政黨的投機性,升高政治的不穩定性,美國與德國的實例就是證明。
從英國脫歐的公投經驗可知,公投會將政策撕裂後個別處理,而一般的政策都還必須配套,故交由相關政府機關處理,會比由人民直接決定來得更加專業與完善。公民投票缺乏民主制度中的妥協精神,在此資訊發達的時代,多數的議題都無法以簡單的「是」或「否」回答,這反而會將議題兩極化,同時還會埋沒少數的意見。◆
社論
國際視窗
美中較量
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
後九合一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