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揚才vs.天人物我

評兩岸不同的教育觀

吳昆財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


今年似乎全球各地都在留意新一輪教科書的編撰,以求自己民族的下一代,能在21世紀的競爭中出頭。我國台灣和大陸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不落人後,在不久的將來,兩岸中國人或可一起見證兩種不同教育理念為未來中國培養出了什麼樣的人才。

台灣目前推動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含五大理念:1.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以15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2.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3.適性揚才:透過適性輔導,引導學生瞭解自我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會職場和就業結構的基本型態。4.多元進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性向及興趣,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進路,以便繼續升學或順利就業。5.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高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到處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讓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並終身學習。

五大理念歸結起來就是「適性揚才」,把西方主張又已過時的個人主義定為12年國民教育的首要目標,而將中國人素來強調的倫理與道德拋諸腦後。中國人自古即重視五倫的社會關係:「夫婦有別、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義」。已故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先生為補充五倫的時代需要,另提出第六倫:群我關係,又稱「群己倫」、「公德心」。即人在社會中是群體的一分子,必須瞭解群己關係的課題。後來已故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主張第七倫,即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甚至是人與天的關係。另亦有人提到第八倫,即人與己的關係。

綜觀五倫或八倫的教育理念,相形之下,那套西方個人至上的自由主義早已不符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台灣學舌西方的教育部官員還抱殘守缺,以適性揚才強調唯我獨尊的「一倫」,仍視其為普世價值。

反觀大陸新的教育目標,中小學在內的各級學校教育都應沿著自主性的角度打開學生的心靈,關懷「天人物我」,將天地萬物置於個人之前,凡事先從個人以外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唯我獨尊。學子們能從天人物我四大面向認識更為完整的生命出路,個人才不會只從現實利益層面思考問題。

兩岸之外,西方文明濫觴的猶太民族也感受到教育革新的迫切性,他們提出如何建構猶太學生的價值觀:小學一年級--愛鄰舍如同自己;二年級--教導對父母尊重及家庭的價值;三年級--友誼和領導力 ;四年級--彼此監督負責;五年級--親近以色列人民和土地;六年級--傳統與更新。國一--公民責任與參與;國二--修復世界(有關將世界回復至上帝心意的猶太觀念);國三--人權、自由和尊嚴的價值觀。

猶太人和中國大陸的教育思維似英雄所見略同,都是把個人置於天人物我之末,希望學子們學得更為謙虛的態度,從他者角度思考自我,以應對未來新時代的競逐。

反觀台灣依舊拾西方牙慧,強調一個我字,凡寫到「我」就要大寫(I)。在12年國教總綱裡,夸夸其談「適性揚才」的個人本位主義,拋棄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與中華文化的傳統。這種以個人至上為出發的教育思維,為台灣埋下去民族化、去國家化、去群我化的惡因,在人倫關係中會不會結下惡果,是當下身為家長的人最為擔心的。

俗語說: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會。不久的將來,台灣、大陸甚或以色列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學子,結成什麼樣的社會,現在已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