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攜手日、韓「融合發展」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


南韓決定自8月24日不再延續2016年11月啟動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並將在三個月後失效,日、韓關係惡化的程度令美國不安,發表聲明對南韓的處置不以為然,要求日、韓儘速對話,恢復正常雙邊關係,因日、韓爭端擴大、久拖將為習近平創造介入的機會,損及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本文分析近期日、韓對立升高下的中、美較勁及其對中、日、韓三方合作之影響。

日、韓「政冷經冷」

安倍首相的「川普風格」經濟施壓,使日、韓關係陷入前所未見的「政冷經冷」困境,此雖未撼動美國與日、韓的同盟關係,但無疑有損美國老大哥顏面,亦可能使美、日、韓在因應東亞周邊緊急事態時遇到麻煩。

《紐約時報》指出,南韓不顧美國的反對,決定放棄與日本共享軍事情報,證明美國在該地區的存在感正在下降。美國總統川普對日、韓爭端輕率以對,終使華府的「幕後外交」難以奏效,在日、韓間構築的外交防火牆失守,日、韓爭端從經貿延燒到安保。

文在寅祭出終止GSOMIA的殺手鐧後,安倍對韓外交的態度仍未軟化,堅持將南韓移出「貿易白名單」,文在寅似乎亦無視美國的外交喊話,8月25日在日、韓「獨島」(日稱「竹島」)主權爭端上,再闢戰線,擴大旨在驗收「獨島」防禦的「東海領土防衛演習」。日、韓關係儼然成為美國因應北韓及中、俄問題的最大缺口,川普的「印太戰略」謀劃也岌岌可危。

《日本經濟新聞》評論員秋田浩之認為,因中國崛起,從經濟層面看,中國的重要性開始明顯超過日本。而隨著北韓擁核,日、韓對北韓政策變得南轅北轍。日本為應對核武威脅,與美國合作,轉而封鎖北韓,南韓則更重視防止核戰,加快與北韓和解,亦即在最為關鍵的對朝政策上,日、韓出現明顯分歧。南韓視支持兩韓和解的中國為較日本更為重要的合作夥伴。

在中、韓接近的同時,川普在經貿上的「單邊主義」也使中、日在外交上彼此取暖,日、韓同時與中交好,使北京在調停日、韓爭端上更具戰略優勢,此可見諸中、日、韓將合作推進攸關東亞整合之「中日韓+X」構想。在川普「退群」多邊自由貿易機制後,北京與日、韓共進,建構以「中日韓FTA」及RCEP為經緯的亞太自貿體制漸漸贏得域內國家共鳴,此將使習近平在「後川普時代」,美國重返多邊架構時,率先取得東北亞的主場優勢。

「中日韓峰會」常態化

7月22-3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27輪談判在大陸鄭州舉行。無獨有偶,8月2-3日,RCEP部長會議隨即在北京舉行。兩項會議旨在實現於今年底完成RCEP談判之進程。與此同時,第20屆東協與中、日、韓(10+3)外長會議在曼谷舉行,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除強調要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及自由貿易,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外,亦提出10+3加強合作的六點建議,宣誓推動年內完成RCEP談判,加速建置中、日、韓自貿區。

此外,8月10日,大陸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與日本外務事務次官秋葉剛男在日本舉行睽違七年的中、日戰略對話,以增進雙方政治互信,為中、日友好奠基。大陸外交學院日本專家周永生表示,戰略對話有助於摸清對方對雙邊、區域及國際問題的看法與態度,為習近平訪日奠定政策基礎,找到政策的契合點。早稻田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青山瑠妙亦認為,中、日身為亞洲大國,就各種區域問題交換意見,對於亞洲的穩定非常重要。中、日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為動盪不定的世界增添符合時代潮流的積極因素。

在中、美貿易爭端仍陷僵局之際,北京積極佈局多邊自由貿易體制,與川普「美國第一」下的雙邊架構拚場,並以此創造對美貿易談判之槓桿。在川普執意的「單邊主義」下,RCEP具有重構東亞製造網絡,與美國單邊主義分庭抗禮的作用。除RCEP外,《中日韓FTA》為東亞談判中另一重要多邊自由貿易機制,且是項自貿協定談判始於2010年,其間不僅始終未受中、日、韓間的外交齟齬影響,2011年,三國合作更邁出一大步,在首爾設立合作秘書處,機制化中、日、韓三方合作。中、日、韓為東亞區域的經濟核心,經濟體量直追美國,北京更視此為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灘頭堡。

為實現《中日韓FTA》,北京期將「中日韓峰會」常態化,8月21日,日、中、韓外長聚首北京,磋商峰會具體議程。8月22日,大陸總理李克強與中、日、韓外長共同舉行會談,會談中,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表示,希望三國開展面向未來的事務級合作,並與王毅保持溝通,為今年的三國峰會做準備。此外,日本亦希望為迎接來年春天習近平到日本進行國事訪問做好準備。

在日、韓關係陷入1965年建交以來最低潮之際,北京攜手日、韓,推進東亞多邊自貿體制,其間,中、日、韓間的三組雙邊關係亦有機會因之步上正軌。相較於華府,北京堅持多邊的戰略定力略勝一籌。

單邊施壓制裁vs.多邊互利合作

在傳統的美、日、韓關係生變之際,大陸與日、韓關係逐漸升溫,亞太國際關係中,最關鍵的兩個三角關係彼消此長。相較於美國總統川普防堵日、韓關係惡化擴及三方的安全同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務實的著眼於消弭日、韓的經濟戰火,夯實三方的經貿合作,為東亞多邊經貿體制奠基。

此證明中、日、韓雖存在歷史及海域等爭端,仍能藉對話管控分歧,並尋求互蒙其利的經濟互惠,以「中日韓+X」的形式,在多方市場下合作,創造未來爭端有效解決的機會。當前,太平洋東、西兩岸呈現單邊施壓制裁與多邊互利合作的反差。

川普以單邊主義試圖逆轉全球化的歷史趨勢,解構冷戰結束後,東亞形成的高科技產業聚落,但此舉不僅打亂WTO架構下的多邊經貿秩序,更使全球經濟蒙上衰退的陰影。美國雖為國際政治中之超強,但難以翻轉歷史,將世界貿易帶回保護主義,而川普的關稅大棒更非全球化所衍生之國內分配及就業問題的解方。

據2018年的統計,中、日、韓的總體經濟產值超過歐盟,直逼美、墨、加自由貿易區,其中中國大陸為日、韓最大貿易夥伴,而日、韓分為大陸第二及第三大貿易對手國、更為排名前二的投資來源國。中、日、韓整合後,將更具競爭力,為各自國內經濟注入活水,帶來結構改革之助益。大陸「人民網」的評論文章以「融合發展」指稱當前中、日、韓的合作,認為「作為全球重要的三個經濟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中、日、韓合作互補的發展模式不僅催生「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連結三方的產業網絡,使之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環節,在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中,為東亞取得戰略先機,亦可穩定中、日、韓間的關係。

此前中國大陸將「融合發展」多用於兩岸關係的論述,具體化在年初發表的「習五條」中,蔡英文總統遂將「融合發展」視為毒蛇猛獸,托言「四個必須」、「三道防護」,斷開兩岸關係,將台灣與中國操作為兩個互斥的概念,實質復辟「兩國論」。然而,從中、日、韓走向「融合發展」,即可說明「融合發展」為全球化下的經濟驅力,而非誰吃掉誰的問題。

前總統馬英九在《華盛頓郵報》的投書上強調「蔡英文採取意識型態對抗,拒絕九二共識,間接耗損台灣經濟利益」。台灣為海島經濟,國際貿易走向保護主義決非國人之利益,唯有積極開放,與東亞域內國家的「融合發展」合拍,始有可能再創台灣經濟的榮景。此外,若中、日、韓能「融合發展」,台灣何須拒大陸於千里,更何況兩岸為分也分不開的家人,「融合發展」天經地義。

蔡英文自外於東亞的融合發展

美國台海問題專家葛萊儀(Bonnie Glaser)認為,相對於韓國瑜當選,兩岸關係將有幾年可得到改善,但若蔡英文連任,北京可能採取本小利大的「蟒蛇戰略」,對台灣進行封鎖、擠壓。蔡英文在總統大選中操弄選民的「亡國感」,以「2020台灣要贏」為口號,意指僅有民進黨能守護台灣,但葛萊儀的警告提醒台灣人,蔡英文連任或許將使台灣承受來自北京的「極限施壓」。屆時,兩岸縱使未見戰火,台灣經濟亦恐將招致前所未見的危機,受苦最深者終究是以台灣為家的老百姓。

台灣的繁榮與安全無法自外於東亞域內國家所推動的「融合發展」,其中,兩岸關係良窳至為關鍵,但此取決於2020總統大選,台灣選民的抉擇是成為東亞「融合發展」的化外之地,亦或在兩岸關係的推進中,爭取東亞域內國家支持,參與其中,使台灣成為東亞整合下,大陸、日、韓及東協等無可或缺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