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19的中共外交
1949-2019的中共外交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民主、法治與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國家之間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國際和地區情勢中,也有許多方面值得憂慮。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時有爆發,南亞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武裝衝突;伊拉克戰爭雖已結束,但和平尚未到來,人民的苦難仍然沒有解脫;中東地區,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美、俄、伊朗、以色列四國對抗,危機此起彼伏,和平進程,任重道遠;非洲地區,一些國家的戰亂至今仍未平息;在南美洲,華府企圖在委內瑞拉製造危機,破壞中、俄利益。
恐怖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走私販毒、武器擴散、病毒傳播、環境惡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人類面臨的安全形勢更加複雜。南北差距持續擴大,貧富分化加劇,已經成為誘發衝突與戰爭,影響地區穩定的重要因素。中國主張加強國際合作,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促進世界多極化是未來人類的福祉所繫。
70年風雲際會,中國從一個貧窮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的歷史性跨越,舉世矚目。
70年來,從倡導「求同存異」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提出「三個世界」理論。1974年,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成為首位登上聯合國講壇的中國領導人。在會上,他闡述了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
第一世界:指美國和蘇聯兩個具有最強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
第二世界:指這兩者間的發達國家,歐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指出超級大國之間爭奪世界霸權地位是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
第三世界:指亞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主要力量。
這一戰略思想,對中國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加強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國際地位,爭取第三世界國家共同反霸,發展對外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聲明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屬於第三世界,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自己也決不搞霸權主義。
「三個世界」理論與「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2019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北京扎實推進各項籌備工作,廣泛聽取沿線各國意見,聚焦項目落地、政策對接和機制建設,進一步凝聚共識,明確方向,擴大成果。
北京外交將緊密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發揮外交部和駐外機構遍布全球的優勢,積極為地方擴大對外合作創造條件。
回顧中共外交70年,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外交主題是「獨立自主」。中共建政後,外交上首要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獨立,捍衛革命勝利果實,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積極支持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鬥爭,確立了以和平為宗旨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在風雲激盪的國際環境中,展示了東方大國的鮮明形象,站穩了腳跟,改善了國際處境。
第二階段(1978-2012年),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中共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根本判斷,外交工作的目標,隨之調整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外部環境。在國際上,倡導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提高。
第三階段(2012年黨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題是「民族復興,人類進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確定為新時代外交的總目標,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正式確立,一條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獨立自主原則與和平外交方針是中共外交政策的兩個基石。
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基本國情決定,中國的事情不可能依賴別人,只能按照中國的情況,由中國人自己來辦。在國際事務中,堅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其政策立場,不干涉別國內政,不搞強加於人,旗幟鮮明地反對大國主義和強權政治。北京以和平為外交政策的宗旨,堅定不移地做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建設者、維護者,致力於國家間的互利共贏合作,這就實現了中國的利益主張與時代潮流和國際社會根本訴求的統一,使中國的民族復興從根本上有別於傳統上的大國崛起。
面對複雜的國際和地區形勢,北京冷靜應對,積極作為,不但保持了同主要大國關係的總體穩定,而且同周邊國家關係也實現了全面改善和發展。
中俄建交70週年,兩國加強了高層的交往,深化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推向新的高度。兩國元首的高度互信和戰略引領使中俄關係穩如磐石,合作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國際戰略協作持續深化。這既是中俄兩國人民之福,也成為世界戰略平衡穩定的基礎。
另外,中歐利益紐帶更加緊密,雙方把握全方位合作的基調,在支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共同發聲,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入新階段。中歐關係的發展表明,大國之間,不僅可以求同存異,而且能夠聚同化異、優勢互補。
2019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40週年。40年來,中美關係獲得的發展已經超過預期。總結出教訓和啟示: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北京願以中美建交40週年為契機,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實現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通過平等和誠信協商,把中美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轉化為實際成果。華府應擺脫零和博弈思維,正面看待中國的發展,積極拓展互利雙贏的空間。
中國周邊外交,出現全面向好的積極態勢。
南亞方面,中印互為重要鄰國,又是全世界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幾年,受邊界等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中印關係受到一些干擾。習近平同莫迪作出重大政治決斷,在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進行深度戰略溝通,開創了中印高層交往的新模式,增進了彼此間的互信。北京願與新德里繼續相向而行,為亞洲為世界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東北亞方面,2019年適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北京對東京希望改善關係的意願作出積極回應,雙方開展一系列高層往來,推動兩國關係重回正軌。北京希望東京切實踐行中日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共識,使兩國關係由競爭轉為協調,實現新的發展。
東南亞方面,中國和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進入成熟期,《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駛入快車道。在共同維護南海穩定和開展海上合作過程中,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互信明顯增強。
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始終站在和平與正義的一邊,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依照《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之規定,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案。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國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的和平與穩定,建立半島的持久和平。全面履行在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中承擔的國際義務,推動美朝及其它各方沿著「雙軌並進」思路探索前行,早日實現半島完全無核化並建立半島的持久和平機制。
北京主辦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部長級會議,凝聚了國際社會支持阿富汗穩定與發展的力量,為達成全面協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伊朗核問題上,中國願同英、法、俄、德締約國站在國際法一邊,繼續維護《伊朗核協議》,這一協議經過協商一致,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核可,是有效的多邊協議,必須遵守。
北京願積極就緬甸若開邦問題進行斡旋,並為阿富汗、敘利亞、南蘇丹、巴勒斯坦等中東和平進程問題的解決,貢獻智慧,提出方案,作出努力,發揮作用。
當前世界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新挑戰,國際社會對「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期盼進一步上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也越來越與其在思想文化層面的貢獻緊密結合。
中國已與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越來越多中國理念上升為國際共識,越來越多中國方案轉化為國際行動,世界各國積極展開合作,合力共建「一帶一路」,造福全人類。◆
社論
中共建政70週年
國際視窗
香港騷亂
108高中歷史課綱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