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

中共建政70周年評述

姜新立
(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10月1日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70週年,習近平要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慶祝。

一條艱辛又曲折的道路

70年的建政,中共走的雖是一條艱辛而曲折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但它的初心與努力沒有白費,它使「中國崛起」,並讓世界出現「百年未有之變局」,值得評述。

經過國共內戰,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政府退走台灣,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於同年10月1日在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在「發展」上有暢順平坦,也有逆挫曲折;有喜劇,有悲劇;有光明面,有黑暗面;有混亂期,有昇平期;有依循共產國際主義的原理原則期,也有結合中國實際的中國革命之發展期。

1949年以前,中國沒有以「社會主義」為名義建立過國家,除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發展經驗可供借鏡,中國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上是「摸著石頭過河」。在「試行錯誤」中朝著社會主義的方向邁進,這可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所說「由於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一語得證。

雖然中共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發展道路頗為曲折,但70年來的國家發展確有脈絡可循,那就是在五個結構因素相互交錯作用中向前發展:1.革命因素;2.現代化因素;3.民族主義因素;4.國際因素;5.傳統因素。

1949年9月,「政協」的《共同綱領》開宗明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也以「新民主主義」為基礎提出其構想:「中國在整個新民主主義期,不應該是一個階級專政和一黨獨佔政府機構的制度。在一個長時期中,將產生一個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時又區別於俄國制度的特殊型態。」

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改造

「新民主主義」下在國家發展上做了如下諸事:1.在中國國內外取消帝國主義的特權,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2.在經濟上採用以社會主義為名的國營經濟和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經濟、農業以及資本主義的個體經濟三者混合型態,用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市和農村互助發展生產為基礎去建設國家。「國營經濟」集中了國民經濟中絕大部分近代化的大工業,控制了社會生產力中最先進最強大的部分,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先決條件,為國民經濟、金融管理打下物質基礎。3.外交上,在國家獨立自主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擁護世界和平和友好協助,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及戰爭。

新民主主義是中共建政初期理論指導方針,此時的中國是「一大、二雜、三農、四窮、五古老」,可謂底子薄,基礎差,困難重重,百廢待興,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對中國的發展與建設肩負重任。

由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中有個「社會主義改造」期,由1950經1952、1953到1958年,整個國家發展沿著「過渡時期總路線」做社會主義的改造與轉化。根據《共同綱領》和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展開了「土改」、「鎮反」、「三反」、「五反」等運動。

「土改」徹底消滅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廣大的農民翻身,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全大陸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鎮反」指殺、關、管各類「反革命分子」,為社會提供了安定秩序,同時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三反」是清除黨員及幹部中的腐敗分子,以保持中共黨員及國家幹部的廉潔;「五反」在打擊不法資本家的嚴重違法行為。

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手工業及私營工商業起了一定的作用。三年中,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工農業產值比1949年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長20%,而三年中「國內生產毛額」增長21.1%,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國營經濟、私人與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合作經濟都得到發展,為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奠定了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1957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宣布新民主主義時期結束,正式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時期。

基本改變社會文化的落後面貌

中共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原因是大陸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積累了利用和限制私營工商業的許多經驗,在農村也完成了各種生產互助合作組織,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經濟,讓中國由落後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為此,中共的國家發展是以俄式共產主義「五年計劃」為特徵的階段論的發展。「一五」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但在發展策略上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輔以爭取外援,逐漸脫離「史達林模式」。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基本完成,中國經濟社會文化落後的面貌基本改變。

1956年2月蘇共召開二十大,除了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出新的看法外,特別對個人崇拜問題提出尖銳地批判。接著東歐共產國家又發生「波、匈事件」。這些對中國實踐社會主義發生一定的影響,甚至中共內部有些人對俄式共產主義產生了懷疑,於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為此召開會議並發表《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毛澤東藉此調整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提出《論十大關係》的報告,其中結尾指出:「這十種關係,都是矛盾,我們的任務是正確處理這些矛盾。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1956年秋中共召開八大,決定黨的政治路線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總結了「一五」的經驗與教訓,提出了既反對保守又反對冒進,在綜合平穩中前進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並在經濟體制上實施「三個為主體、三個為補充」(國營、集體為主體,私營、個體為補充;計劃為主體,自由生產為補充;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的構想,同時提出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與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三面紅旗」「加速前進」

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總路線」後掀起「生產大躍進」,並仿「巴黎公社」提出「人民公社」,對傳統社會進行解體工程,以便早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中共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俗稱「三面紅旗」的發展階段。

「三面紅旗」是毛澤東針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所提出的「加速前進」大戰略,準備藉此超英趕美,但由於毛澤東的政治浪漫主義,實際的政治路線是左傾冒進,不僅未能提高大陸的整體物質生產,而且帶來嚴重的逆退發展。面對如此的發展困境與社會危機,中共於1958年12月召開八屆六中全會,左傾冒進路線在會上受到批判,毛被迫退居二線,改由劉少奇繼任國家主席。接著八屆八中全會上彭德懷甚至發表「萬言書」,公開批判「三面紅旗」。一場追尋中國國情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實驗在公開批評「三面紅旗」聲中結束。

1966年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決不是社會主義自身發展的歷史必然,而是社會主義探索發展道路中的重大「試誤」,同時也是60年代後毛澤東和中共黨內「左」傾積累並急劇發展的結果。

毛、劉權力鬥爭只是「文革」發生的因由之一,更重要的歷史原因如下:1.毛澤東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脫離實際,進入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誤區。2.受西方對共產世界「和平演變」及共產國際「反修防修」的影響,毛在國內也掀起「反對修正主義」。3.毛認為中共黨內出現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4.百年來中國一直處於受人欺辱的落後地位,中共在政治上雖然使人民站立了起來,然而在經濟上還沒有擺脫貧窮落後狀態,因此黨和人民迫切希望迅速改變舊的面貌,藉改變「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

「文革」是中共有史以來最大的政治運動與黨內權力鬥爭,直到1976年才告正式結束。除了「破四舊」、「反潮流」、「紅衛兵運動」、「林彪事件」、「四人幫事件」,中共黨內老幹部幾乎都遭到鬥爭、整肅,整個國家脫序長達十年,影響至鉅。

「偉大的歷史轉變」

19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認為,從1979年起,全黨工作重點應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停止使用「階級鬥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等口號。通過這次會議,中共擺脫了經濟建設中「左」傾的影響,為中國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未來,中共稱此為「偉大的歷史轉變」。一句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偉大的歷史轉變」旨在使新中國由貧而富。一句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偉大的歷史轉變」旨在使新中國由貧而富。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進入「鄧小平時代」,實行「改革開放」,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起始點。

1979-1984年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心,在農村是廢除人民公社後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同時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脫貧」,2010年已讓25,000萬農村人口脫離貧窮,習近平已經指出,2020要讓全中國農村人口全數脫貧。

1984以後,改革重心轉向城市,開始推動城市經濟改革,商品經濟迅速在城市崛起。1992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國在社會發展上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

1992到1997年,大陸經濟發展速率以兩位數增長,經濟實力大為增強,2000年中國已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躍昇世界第三,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預估2025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40年來因「改革開放」而出現的經濟發展快速成長,不但大幅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而且也影響了世界經濟秩序,可以這麼說,中國經濟迅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一條道路」「兩套模式」

孫中山的國民革命與毛澤東的共產革命,都是面向「現代化」,追尋「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本來就是「現代化」理論中政治、社會思潮的一個面向,中共建政後,一直在探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可能路向。整個建國70年間,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與實現是在「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大階段」(過渡時期總路線、改革開放總方針)與「兩大模式」(毛澤東急進模式、鄧小平務實模式)的辯證發展過程之中進行。

中共認為社會主義與現代化是一體兩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是提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制度上的保證,「改革開放」則是求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索道。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開放」不可分離。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現代化便走上第一階段,它是國家工業化與農村社會化的有機結合;是物質技術基礎與社會關係形式雙重改造的有機結合;是社會經濟現代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有機結合;也是制度改造與人的改造的有機結合。

由1957到1978這20年間,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發展期,分為兩個節點:1.前10年有調整與鞏固,也有充實和提高,如1955年以前中國在原子能、國防尖端科技還是一片空白,1958年便擁有原子反應爐及迴旋加速器,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試爆便成功,1967開始擁有氫彈;2.後10年因文革狂飆政治運動偏離、模糊,動搖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

這2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給中共帶來了如下歷史教訓:1.究竟以現代化經濟建設為綱,抑或以階級鬥爭為綱?2.以「大躍進」多、快、好、省地苦戰三、五年,讓鋼鐵翻幾番以便超英趕美,最後造成社會生產力的大逆退,值得嗎?3.把現代化的歷史任務簡單化,未能全面顧到社會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的現代化。總的看來,新中國成立之日起到1978年的近30年間,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曲折發展的。

緊緊抓住「現代化」這個目標

1978年至今40年屬第三階段,既是「改革開放」階段,又是發展高潮。前20年是大陸現代化建設發展最快、最好,並能持續保持高速成長,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不斷走向明確化、科學化、系統化的20年。這一時期,經過反覆實踐,反覆比較終於從理論與實踐中根本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三個焦點問題,累積了大量新鮮的歷史經驗。

改革開放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實踐四個現代化為目標。四個現代化含蘊了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現代化。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已經完成四個現代化。沒有中國的總體經濟即將超越美國,沒有中國的國防現代化直逼及科技現代化超越美國,美國不會感到不安、焦慮與威脅。在西方世界眼裡,當代中國軍事現代化已經足以使其成為東亞強國,其核武能力、遠距離作戰能力正朝向有力保障國家安全之路邁進。不論美國霸權如何圍堵、遏制、對抗中國,一個明顯的事實擺在世人眼前,即中國已然崛起,在當今世界是一個不稱霸的「社會主義強國」。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它的新鮮經驗,它揚棄了「大躍進」和「速勝論」,紮根於中國國情,樹立分階段、有步驟、漸進式的「持久戰」方略,確立一套分三步走的現代化戰略目標:20世紀末,發展的初級目標是「脫貧致富」,到21世紀頭30年,中級目標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中共建政一百週年時,中國的發展目標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有一條紅線,有一種內在規律,它貫穿社會主義與國家發展之間,成為一種內在深層的驅動力量。質言之,中國無論是社會主義建設,還是改革開放,都在緊緊抓住「現代化」這個目標不放,並且以經濟現代化為重心。如果大陸失去了「由貧而富」到「由富而強」的「中國現代化」理路,「社會主義」在中國就會扭曲變形為一種僵化模式,「改革開放」在中國也就成了單純向國際資本開放市場的局面,社會主義強國也就不可能成為現實。

中國崛起與民族復興

70年來的國家發展,歷史中雖然出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發展軌跡,但中共緊抓「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目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作了辯證結合,經驗證明,它使大陸由貧而富,由富轉強,「中國崛起」便是明證。這個黨,誠如習近平在十九大指出的,它「不忘初心」地朝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正在努力邁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值此中共建國70週年之際,在中共主政下將「價值目標」-「制度保證」-「根本途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它正以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經濟強國,一個科技、軍事大國,並以「和平發展」、「不稱霸」、「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的方式在當代世界體系中解構「一超多極」格局,重塑國際新秩序。

今日中國已然崛起,它正朝著「民富國強」前進,偉大的民族復興-「中國夢」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