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權外交:小羅斯福與《雅爾達密約》

(下)

李本京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榮譽教授)


小羅斯福之外交思維相當複雜,不能因為他是民主黨總統就給他貼上自由派標記。也不能因為他投向歐戰,就說他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國際主義者。馬克斯教授就認為羅既是一個「實踐自由主義者」,也是一個「自由思想的現實主義者」。也有學者認為他就是一個「現實的政客」。

二戰中之羅斯福

羅斯福二戰末之政策對「雅爾達會議」有著直接之關係。最重要是他對蘇聯採取之態度。令人不解的是他對史大林深具好感,並認為共產主義不會傷害民主國家。他對於部分美國人對蘇有惡感認為不妥,於是他用美國先哲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言來激勵國人與蘇聯交朋友。話是這樣說的,「得到一個朋友的最好辦法,就是先成為他的朋友」。事實上,他遠在1933年方始登基就宣佈承認蘇共政權。國務院之反對當然是枉然。胡佛之國務卿史汀生(Henry Stinson)曾舉出莫斯科自1917年建立新政府後,違反國際法之各項事證。所以友蘇是小羅斯福對二戰的第一項政策。

第二件大事是如何儘快結束遠東戰事。因為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美軍死傷眾多。要快速結束戰事,蘇軍需參戰。1945年4月13日魏道明大使奉蔣委員長之命訪問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李海上將(William D. Leahy),李告知魏:「羅一心只要蘇聯對日宣戰,這是羅心中第一大事」。李說日軍不是那麼善戰,李的意見與其他將領看法相左。美陸軍部就有報告認為如無蘇軍參戰,歐戰結束後還要半年以上時間打日本,而美軍死傷可能高達50萬人以上。麥帥也有同樣說法,認為儘早班師回朝,則子弟兵得早日返回家園。只要史答應向日開戰,條件好商量。羅僅期盼蘇聯早日發兵,採取「綏靖主義」,以致遭蘇聯利用,郭榮趙教授認為美國外交家多為短視無能與健忘。

第三個觀察就是誤解中國戰場概況,不瞭解外蒙及東北的歷史與對中國之重要性。於是即以此為籌碼與蘇作了交換。小羅斯福是一個標準美國東部菁英分子,對遠東毫無興趣,將中國看得很低。日本於1937年製造「盧溝橋事件」,掀起中日戰爭,小羅斯福政府此時仍販售軍事物資與日本,對日並無敵意,還派國務卿霍爾與日相談判,證明他有重日輕華之心。他在運作雅爾達會議時甚為親蘇,覺得自己很瞭解蘇聯,其實並非如此,他完全「茫然於史大林狡詐中」。

第四點是羅身體衰弱,深盼在其時日不多之時達到下列兩大心願,結束二戰及成立「聯合國」,其三以其國防工業作為世界霸主之基石。這些理想,照其盤算均需史大林合作。從上面這些關鍵即可看出在「雅爾達」會議召開前其胸中已有定見,那就是與蘇聯合作。

最後要提的是,小羅斯福以衰弱身軀於1945年1月20日就職後,第三天即乘美國海軍昆西號(Quincy)巡洋艦自維吉尼亞州新港出發,經13天直航馬爾他,再轉搭軍機赴雅爾達。1月30日他在船上過了生日,女兒安娜做了五個蛋糕來慶賀其父63歲華誕,這五個蛋糕代表羅斯福不但會做滿四任,還會連選連勝第五任總統。抵達雅爾達,即入住昔日沙皇麗瓦蒂雅(Livadia)夏宮。

如此病痛身體能在會中撐得下去嗎?事實是他是真的病了,病得很重。1944年秋季,他的主治醫生,海軍軍醫院貝瑞因醫師(Howard G. Breen)即向家屬表示醫生們無能為力了,因為羅的重病太多了。除了1921年就公開宣佈的小兒麻痺外,之後陸續得了下述疾病:瘻管、支氣管炎、高血壓、心臟擴大、左心室運作不良、胃病、失眠、頭痛等。長女安娜即稱其父於1945年就職後,身體很明顯地一天天衰弱。他的血壓曾一度高到186-260,這種身體何堪長途旅行。邱吉爾之醫生莫蘭(Moreland)勛爵在雅爾達見到小羅斯福即斷言,羅僅有數月壽命,因為他已出現腦血管硬化現象,後果然因中風而亡。事實上,他自投身政治以來,身體日形消瘦,體質變弱,可謂捨身從政之經典案例。如他在1945年1月20日就職後,即對長子交代後事,足證他已確知時日不多。仍要萬里赴歐,也就是因為他將終結二戰,建立聯合國二目標列為一生最大心願。

由於身體虛弱,小羅斯福在就職典禮上之演說僅573字,他的聲音微弱,人們不易聽清楚他在講什麼,足證其身體已到最後時日了,小羅斯福於1945年4月初遠赴喬治亞州溫泉鎮參加一項與籌建聯合國有關之會議,至4月12日即中風而亡,得年63歲。

影響世界的八天:剖析雅爾達會議

羅曾在1944年國情咨文中這樣說:「過往在國際上缺少心靈之結合,所以就『得不到真和平』」。意指他未來將與世界各國營建聯合國,可見他對此事相當重視。

在雅爾達召開會議,史大林是地主,當然會重視會議之準備工作。史為迎接貴賓特意周詳安排,小羅斯福大樂頻說「這是最好的選擇」。邱吉爾遂迎合其讚美,對史表示友善,對史大林說:「你在英國有個可以相信的朋友(意指自己)」,還加了一句更肉麻的話:「希望你對我亦有此感覺」。邱、羅兩人爭相對史示好,邱與羅之間反而像各懷鬼胎。這是因為英國是一個傳統海外殖民大國,邱認為劃分勢力範圍,旨在建立世界秩序,而保衛海外殖民地是英國最重要國策。這就是為什麼當駐華大使赫爾利於1945年3月飛赴倫敦與邱吉爾商議如何降低一些對華不利的部分,當提到香港問題時,邱斷然說要放棄香港,必先“over my dead body.”(踏過我的屍體)。這種想法與羅是不相同的,一個是老派殖民主義者,一個是新派霸權主義者,羅與邱有友誼也有矛盾。邱在會議中基本言論,充分顯出他對「現實主義之堅持」。主賓盡歡。諺云「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三位領袖均有此認識。然而對戰時中國而言,這才是惡夢之開始,會議之約本更成為舉世爭議之焦點,直至今日學術界仍對會議及密約有著太多不同意見。事實上,會眾對密約之一致評述是,美國太過神秘,美國大眾也被騙到1955年初才被公告知曉,這樣做應受譴責。

這次會議分兩部分舉行,第一部分以歐洲問題為主,三人均參加,第二部分以遠東問題為主。首次會議於2月8日召開,會談中共有小羅斯福、哈里曼大使、翻譯包倫(Charles Bohlen)、史大林、莫洛托夫外長、翻譯巴夫洛夫(V. Pavlov),第二次會議於2月10日舉行,參與者為羅、哈及史共三人,約本則由史及哈負責撰寫。由於這第二次會議極為神祕,第二部分的兩場會議均以處置中國為主題,與軍事並無關係。然而這一密約卻破壞了中美互信關係,美國重歐輕亞政策正式推出。

根據密約,蘇軍於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並進軍中國東北,六天後日本因兩顆原子彈投降,蘇軍陣亡8,219人,戰時中國死傷是3,400萬人,而遠東戰爭果實卻因密約而由蘇共取得,不公平的密約出賣盟國,以致亞洲局勢生變。小羅斯福主導之神秘會議從頭至尾欺騙了中國。歷史學家蔣廷黻大使對這一密約有這樣的說法,此法鑄成十分悲慘大錯,如無此約,則無南北分裂,中國亦無內戰。

小羅斯福失誤處

小羅斯福在會議期間犯了一些致命錯誤,最大的錯誤是無知、自信與幻想。羅在雅爾達會議之表現完全「背離美國道德外交原則」。大略有下面幾項,首項大錯是羅未真正地認識蘇共,例如他忽略了蘇聯情報頭子貝利亞(Beria)與會將造成之傷害,貝在英美團隊到達前,已在所有地區置有竊聽器,他每日將剪接一小時半之錄音翻譯後呈與史,並印製成冊與其他蘇團隊人員,結果如何,不言可喻。

第二個大錯是將會議分為兩部分,邱曾對羅有怨言,認為羅對波蘭一事處理上相當「血腥」。由於邱未被羅邀請參加有關遠東戰爭之會議,心中不爽。最後還被迫簽同意書,遂在其回憶錄中記載「美國已引起如許多糾紛,責任在美,對英國而言,這些問題既次要又遙遠」。邱吉爾在第二部分會議中缺席,三國會議少一角,能算是成功會議嗎?然而邱在最後一日仍被迫簽字。其實會議尚未開始,就看出羅排邱之意,因為邱曾要求羅先來場會前會,遭羅拒絕,這就顯出羅並未對邱誠實,而是利用邱完成與史之密約簽訂。羅在雅爾達會議中表現不佳,英國外相艾登(Anthony Eden)直言:「沒有必要付這麼高的代價(意指犧牲中國),以取悅蘇聯」。

第三個錯誤是美代表團中以馬歇爾之陸軍部人員及以艾奇遜為首之國務院人員,均對蘇共有好感,多少影響了羅之親蘇政策,第四個大錯是欺騙戰時中國不當手段,密約簽於1945年2月11日,不久駐華大使赫爾利聞及此事,急於2月返回華府赴國務院詢問詳情,卻遭否認有此密約;赫乃赴白宮晉見總統,但羅也一口否認。赫雖有滿腹諫言,但見羅面如枯槁,油盡燈枯,已行將就木,不忍再與爭執便轉身離開。華府直到6月14日才命駐華大使赫爾利,蔣之參謀長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與時任美國駐華公使羅伯遜(Walter Robertson)等人正式晉見蔣委員長報告;委員長聽完只說:「我感到非常失望」。翻翻近代史,不可能找到另一個相似之出賣盟友主權之實例。這是美國之恥辱,是小羅斯福之污點,隨著時日增長,瞭解真相者日多,對羅之陰暗面,有了一個新看法。因為羅騙了近臣國務卿史特蒂尼爾斯、盟友蔣委員長、駐華大使,其原因只是為了討好史大林。

最嚴重的是羅完全違背了他一手製作之「大西洋憲章」,此約於1941年8月14日簽於加拿大紐芬蘭貝麗心(Placentia)灣,英美領袖所簽之協約有八個要點,均為保障各國自由、民主、主權所設,後成為1942年元旦《聯合國宣言》之一部分。其中第二條這樣寫著「任何主權更迭,均須得到當事國之同意」。再明顯不過的是,《雅爾達密約》背棄羅、邱兩人信誓旦旦簽訂之《大西洋憲章》,對此兩人是諷刺,對弱國卻是災難。更證明羅身上留的全是「政治性」的血。

從小羅斯福的這些言與行記載中,可知他予人以自由主義者的形象,昂然立於寰宇中,然而從其真實施政中,應該發現他頂多是個「抽象式自由主義」,事實上他是一個「實用現實派」。他可以同時走在「美國利益」及「美國價值」兩條大路上,還不發生車禍,這就是小羅斯福,一個具有自我矛盾性格之政治人物。小羅斯福騙人之術確是道地,然而蔣也曾對其有所懷疑。

結 語

在「密會」進行時,小羅斯福可以分開言與行的方向,而絕不心虛,也不怕有人指責他。他有自信作一代偉人,在某種程度上他作到了。不過身為基督徒的他不知心中常有騙人之意是否不妥。小羅斯福瞞著蔣曾被邱吉爾質問,羅回道:假如通知蔣,則在「24小時內全世界都會知道」。他的這種回答,邱也默然接受,也知道羅此一行為在歷史上是無法被接受的。他要作「天命信差」,然而實際上卻與對手作「大交易」。將正與反兩個不同元素攪在一起,實是真本領。也就無怪學者安德生(Shelden Anderson)說「密約」是20世紀最大的「外交攪拌機」。

小羅斯福口稱尊重「美國價值」,卻追求「美國利益」。他的這種「現實方策」助他在國際社會得名又得利,面對微弱的戰時中國,他輕易地取得史大林的支持。這是因為美蘇均為強權故,是以前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ine Albright)就認為「密約會使弱國受害,強國則更有影響力」。研究美國外交的專家學者仍多認為美國的對外關係是兩面的,一方面有濃厚「基督自由派,情緒性的理想派」,另一方面則有「國家利益、自保、防人」,然而更多的時候則是強權外交。

小羅斯福在1945年1月20日就職演說這樣宣稱,「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們將為一個公正的、光榮而持久的和平而努力」。然而這只是一篇動人的文告。事實上,他一手編寫的《雅爾達協約》並未為這世界帶來和平,他對史大林之容忍,導致共產國際席捲了半個地球。識者多認為美國在與蘇聯打交道時,多會以「拙笨之綏靖主義」因應。由之而起之冷戰更僵持了半個世紀,從他的這篇動人演說中我們看到的小羅斯福與製造「雅爾達」密約居然是同一個人,多麼諷刺的現實。【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