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日相安倍晉三在參議院答詢時指出,蔓延中的新冠疫情「堪稱日本戰後從未經歷過的國難」。新冠病毒不僅威脅全人類健康,更因各國相繼採取「鎖國防疫」,全球陷入「封鎖悖論」,亦即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各國對外關閉邊境,對內封城或嚴格限制外出,此雖產生防疫上之效果,但其結果造成經濟及社會活動停滯,付出經濟上的代價,形成悖論。各國不僅憂心歐、美疫情擴大,更對世界經濟前景漸趨悲觀,野村全球市場研究公司指出,若疫情無法有效控制,全球經濟不僅「V型」復甦無望,甚至可能陷入「L型」的長期衰退。
3月下旬以來,日本各大城市開始「自肅」(自我約束)勸告,造成餐旅及百貨銷售等內需大幅萎縮,安倍首相對東京的疫情擴散表示「已設想最壞的情況」,此警告除針對疫情,更帶有對日本經濟的憂心。4月1日,日銀(央行)公佈日本大型製造業景氣判斷指數(DI)為負8,是七年來首度由正轉負,且預測第二季為負11,日本景氣持續惡化。無獨有偶,美國國會4月2日發佈今年第2季的GDP預測為負28%,為史上最大的負成長數字。為避免日本經濟失速,安倍內閣將推出超過「華爾街金融風暴」時,規模前所未見的緊急經濟對策。
然而,全球各自為政的救市措施不足以使人類安度此二戰結束後的最大危局。美國總統川普以「中國病毒」指稱此病毒,《華爾街日報》口不擇言,稱「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美國將疫病污名化的前現代做法,迎合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並升高「中國威脅論」的聲量,試圖干擾中國的國際參與,弱化其影響力。疫情中的美、中唇槍舌劍,不僅平添全球防疫破口,更釀成經濟危機。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呼籲,互相指責無濟於事,美、中及各國需合作對抗新冠病毒,他並希望美國在此事上扮演領導角色,因美國擁有資源、科學、影響力、軟實力,以及令人信服且成功處理這些問題的經驗,不僅是為美國自身的利益,亦更有利於許多國家。
誠如李顯龍總理所言,美國較中國應負更大的國際責任與義務,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認為,川普囿於狹隘的「美國第一」,缺乏自我欲望的克制,偏向短期「零和收益」的政治操作,未意識到「合作」與「凌駕」的辯證關係,忽略體系及同盟的重要性。「川普外交」不利於防疫等國際權力間的「正和博弈」,令美國在新冠肺炎全球擴散下,付出慘痛代價。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封殺新冠病毒,全球政治需要對表」,歐、美及中、日等亞洲主要國家需共商清晰的路線圖,構築全球政治的頂層設計構架,其間,美、中需要互信,需要尋求共存。北京需做中、美共識構築的主動者,共揚人性的良善,重建交流及合作信心。
3月26日,G20領袖承諾將儘可能減少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破壞,共同投入疫苗及藥品的研發,但美、中兩國的態度為能否獲致具體成果的關鍵。G20視訊峰會後,川、習隨即通電,但雙方合作依舊有口無心,爭拗不斷,G20峰會聯合公報的多邊合作宣言淪為紙上談兵。
「部落主義」的他我劃分,相互攻訐或使人類錯失戰勝新冠病毒先機,分崩離析的國際社會更難以挽救全球經濟。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不應加深美、中的新仇舊恨,彼此怨懟,而應是雙方捐棄文化偏執及成見,尋求合作的契機。瘟疫當前,美、中若能放下偏見與爭執,共同抗疫,將可緩解雙邊關係的緊張,引領國際社會走向合作,使新冠病毒對各國的傷害降到最低,否則歷史將記上我們犯下的錯誤。
4月以來,新冠肺炎在美國全境擴散,為川普總統的連任之路投下變數。為了卸責,川普除甩鍋中國外,更指控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防疫上背書中國的假資訊,導致疫情全球蔓延,藉口美國為WHO最大資金捐助國,問責WHO秘書長譚德塞,並以WHO「偏向中國」為由,宣佈暫時停止對其資助。
為加大對WHO施壓的力道,川普藉七國集團(G7)主席國之便,16日召集視訊領袖峰會,試圖公審WHO及新冠疫情的禍首中國。峰會雖聚焦討論WHO在疫情應對中缺乏透明度及常態性的管理失當,但美國之外的其他六國領袖顯然不支持美國切斷對WHO金援之舉,英、法、德、日等國仍強調多邊主義下之合作,共同應對疫情對人類健康及全球政經秩序的挑戰,川普對WHO的撻伐未獲共鳴。
法國對川普暫停捐款決定表示「遺撼」,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會上表態全面支持WHO。此外,日相安倍亦不考慮削減或停止支付WHO的分擔金,力挺WHO,而英國的態度類似日本,支持WHO在應對國際公共衛生危機中扮演重要角色。顯然,美國與G7其他成員間對WHO的問責存在溫差,但會後,美國白宮發表聲明,強調WHO須對新冠肺炎大流行開展「徹底驗證與改革」。
美國的聲明應非G7的共識與基調,英、日及歐盟主要國家未隨川普斷金援施壓WHO,進行符合美國利益的改革。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外長)波瑞爾(Josep Borrell)對美國的決定深表遺憾,認為現在比任何時候更需要WHO協助,遏制並減少疫情,只有團結各方力量,始可能戰勝此次全球危機。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更在推特中發文呼籲,在這場對抗瘟疫大流行的奮鬥中,最好的努力是優化聯合國,尤其是WHO的行動能力,求全責備,無濟於事。
安倍首相認為,G7各國應協助非洲及東南亞等衛生體系脆弱的國家,強化全球傳染病預防機制。此外,疫情結束後,如何以安全的方式,重啟全球經濟更為日本等G7成員所重視。若全球因疫情步上經濟大蕭條,二戰結束後的「長和平」或將走向盡頭,此為人類更大的浩劫。安倍強調採取緊急經濟對策的必要性,以避免各主要國家經濟失速。
不僅G7暢言合作,「東協+3」4月14日亦召集視訊會議,討論區域合作抗疫。安倍計劃無償提供抗流感藥「法匹拉韋」(Avigan,對新冠病毒或具療效),擴大臨床試驗,同時捐資設立「東協感染症對策中心」。
誠然,新冠疫情使美國對陸鷹派看到了敲打中國的機會,但從G7至「東協+3」,可窺指責、甩鍋難以贏得國際支持,倡議合作才是全球防疫主旋律。合作不僅可有效防堵病毒擴散,更可在瘟疫蔓延中,避免各國民族主義及仇外情緒升高,最終導致衝突。
因此,合作防疫固然是外交的一環,但不宜將之刻意外交操作,否則適得其反。
台灣的「1450網軍出征」令人生厭,難以在外交上藉「軟實力」建立形象,贏得尊重。美、中、日及歐盟進行組織性的合作,目的是在戰勝病毒,而非突出各自的利益與形象。
全球防疫合作能否奏效,端視中、美的態度,國際社會應促雙方凝聚力量,共同抗疫,各國不應選邊站隊,試圖在中、美相爭中漁利,尤其民進黨政府切莫站到浪尖,與川普同調,一味對WHO口誅筆伐。世界不是美國的,被西方譽為防疫典範的台灣要打「世界杯」,需與歐盟、日、韓、東協及中國大陸等同在,共謀合作,否則淪為「美國杯」的啦啦隊,徒使自身陷入險境。
蔡政府不能醉心凝眸美國,更要在台海兩岸的關係中尋求和解、共生之道,才能躋身「世界杯」,與全球站在一起,貢獻防疫及其後的全球經濟復甦。◆
社論
新冠疫情與世局
新冠疫情與中美關係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