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給經濟帶來遠超2003年SARS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其影響堪比1930年的大蕭條。各國紛紛採取降低利率、稅率,以及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並輔以全面發放現金,刺激消費,以期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紓困,並提振經濟景氣。然而,歷時三個多月,疫情仍未能有所緩解,世界經濟增長急劇下行,失業率攀升,嚴重影響國際間和各國國內的所得分配,潛藏社會經濟動盪的風險。更嚴重的問題是各國採取的紓困和刺激景氣方案,將升高政府的債務壓力,潛藏全球系統性金融風險,並引發石油價格下跌和糧食安全的問題。此外,在疫情發展過程中,美國川普政府以自身為主,一意孤行,對國際政經格局帶來的影響,是世界各國必須面臨的嚴肅問題。
為了防疫和抗疫,全球各國均採取了前所未見的封鎖政策和禁足措施,國際旅遊完全停頓(佔全球生產總值約10%),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面對某種程度的社交隔離,各項需求大幅減少,進而引發供應鏈中斷,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首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GDP萎縮3%(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萎縮0.1%),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也是已開發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首次同時進入衰退。據估測,已開發經濟體遭受衝擊最嚴重,衰退幅度最大,預計萎縮6.1%,其中對美國2020年經濟增長預測為萎縮5.9%,歐元區可能萎縮7.5%。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方面,IMF估測,總體將收縮1%,其中,中國和印度的增長將會放緩,但兩國經濟將分別實現1.2%和1.9%的增長。另據中國公佈的數據,今年第一季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衰退6.8%。
IMF同時指出,若疫情下半年持續惡化,今年全球生產總值可能萎縮6%,並影響到2021年的經濟增長。
基於疫情對經濟的不利衝擊,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目前非急於復工的時刻,但各國業已逐步採取「解封」和復工的準備。疫情不論持續多久,總有結束的一天,但疫情造成的社會經濟和資源配置問題,短期內將難以扭轉。主要表現於:1.國際和國內族群間的排斥日益激烈化和表面化。2.「封鎖」突顯可以居家辦公與不能在家幹活的打工仔間的差異,僱主漸有優次之分。3.由於產業供應鏈斷鏈危機,將加速全球產業鏈的調整,引發資源的重新配置。4.地區間資源的豐貧差距難以改善。在此次疫情中,非洲地區資源匱乏,急待援助,但未受到應有的關注。
疫情肆虐以來,各國紛紛推出紓困和刺激景氣方案,扶持企業,刺激消費,儘快促成經濟復甦。在美國,3月17日川普提出1萬億美元方案,國會要求增加至2萬億美元,最後達成2.2萬億美元協議;3月31日川普再提出增加2萬億美元興建基礎設施;4月9日美國聯準會宣佈動用2.3萬億美元支持地方政府中小企業。美國聯準會採取的政策被認為是無限量的量化寬鬆(QE)政策。
在歐洲,3月27日歐盟央行發佈通告,建議私營銀行暫停支付股息,將總計300億歐元的最高質量資本保留在系統中,幫助企業及家庭應對全球疫情帶來的空前挑戰。另外,歐盟的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荷蘭……等國也相繼提出刺激方案,合計約2.5萬億美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美國聯準會將基準利率降至0-0.25%後,先後實施三輪QE政策發行3.5萬多億美元,熱錢湧進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造成資產泡沫,輸入性通脹,人民幣升值壓力驟增。2014年美國經濟進入復甦通道後退出量化寬鬆,美元大規模回流,又造成市場動盪、資產泡沫破滅。此次疫情美國聯準會推出無限量量化寬鬆和逾2萬億刺激計劃,一個月印鈔1.8萬億美元,主要針對美股和油價暴跌,擔憂出現擠兌,流動性不足和市場恐慌。
此一政策有利美國國內增加流動性,支持美國商業票據和債券的市場穩定,但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將帶來經濟動盪。此外,對美國而言,一般估計,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到2020年代中期才會衝破30萬億美元大關,現在預計到2022年就能「達標」;到2020年末期欠債將接近50萬億美元,屆時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新的衝擊。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封城、停工重創經濟,能源需求隨之大減,以致年初以來原油價格不斷下跌。即使近來疫情已達頂峰,但各國仍未「解封」,經濟恢復正常運行遙遙無期。再加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等國對減產有不同意見。4月14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俄羅斯為首的盟友(OPEC+)終於達成每日減產970萬桶的新協議,是歷來最大規模的單一減產行動,並預期20國集團(G20)內的美國、加拿大和巴西等主要產油國貢獻另外370萬桶減幅,而部分主要石油消耗國透過補充戰略石油儲備支持油價,預計整體可達到每日減產近2,000萬桶,佔全球供應20%。
OPEC+的減產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20年5月1日至6月底,每日減產原油970萬桶;第二階段,7月至12月底每日減產770萬桶;第三階段,2021年1月至4月,減產量調整至每日580萬桶。整個計劃歷時兩年,OPEC+將於2021年6月10日開會討論是否採取進一步行動支持油價。
儘管OPEC+達成減產協議,但隨著疫情持續,國際能源署(IEA)預測,今年全球石油需求每日會減少930萬桶,約佔全球供應9%,創史上最大跌幅,其中,4月需求比去年同比大減每日2,900萬桶,是1995年以來最低水平。IEA警示,產油國減產難以完全抵消近期需求下滑的影響。在實際油價走勢方面,4月9日,市場憧憬OPEC+減產,油價一度飆升13%,但收市倒跌逾9%;4月14日,受惠於減產達成協議,油價開升逾8%,但隨後又下跌。
令人驚訝的是,4月21日到期的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WTI)5月交割期貨價格跌破0美元,終場暴跌55.9美元,跌幅306%,收在每桶負37.63美元。這是1983年有油市期貨數據紀錄以來,首次出現負數,主要是原油商品供過於求,加上貯油需要成本,停止生產更划算的市場疲弱反映。
原油供求對油價的影響廣受矚目之外,疫情衝擊下糧食供應鏈斷鏈將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飢荒問題。世界各國採取封關、鎖國的防疫政策,泰國、緬甸等糧食生產國的稻米出口受到限制,而最近俄羅斯也暫停向歐亞經濟聯盟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出口多種糧食,將使若干非洲和東南亞貧困國家的糧食供應出現問題,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在此次戰疫中,WHO的角色和功能成為議論焦點。川普多次無端指責WHO對肺炎疫情「失職」後,4月14日宣佈美國將暫停向WHO提供資金,國際輿論譁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WHO在應對全球疫情上角色重要,削減其所需資源不合時宜,而德國、芬蘭、英國等紛紛承諾將加大對WHO的資金支持。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川普此舉傳遞一個十分錯誤的信號,美國批評WHO的理由或可商榷,但以其對國際組織應盡的義務為要脅,則無法獲得國際認同。尤其嚴重的是,美國這種作法一旦形成慣例,國際組織的規章制度將會蕩然無存。
川普宣佈暫停WHO撥款固然有「美國優先」,不信任國際組織機構和多邊合作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抗疫不力遭到質疑,其民調支持率回落之時,他企圖讓WHO成為自己的替罪羊,轉移美國選民的注意力,為自己在疫情期間犯下的致命錯誤開脫。
WHO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具有難以替代的角色和功能,特別是資源缺乏的發展中國家和窮國。以此次新冠肺炎而論,目前非洲疫情持續惡化,截至4月中旬已有超過1.3萬宗確診病例。不僅如此,受疫情影響,許多援助項目也被迫暫停,導致撒哈拉以南非洲約7,600萬人的生存受到威脅。同時,由於空運停擺,尼日和布基納法索成千上萬難民無法得到糧食等援助物資;在中非共和國,由於邊境封鎖,民眾面臨安全飲水耗盡的危機;喀麥隆和查德的疫苗接種項目也被叫停。
惡劣的情勢不止於此。一項被忽略的發展,是非洲正面臨新一波蝗災,規模約是2019年的20倍。數十億隻年幼蝗蟲已在索馬利亞、肯亞和伊索匹亞等國現身,恐導致當地農作物完全被毀。受疫情影響,農民被禁止出門聚集以驅散蝗蟲,政府機構也無法及時進口足夠的殺蟲劑,數百萬人陷於饑荒邊緣,生存面臨嚴重的威脅。
所幸七國集團(G7)於4月16日召開視訊會議,除美國外其他六國紛紛表示繼續支持WHO,強調必須跨國合作對抗疫情。4月14日東協與中日韓(10+3)視訊會議,各國將在加強防控合作、恢復經濟發展和密切協調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顯然國際政經事務已不是川普這個「醜陋的美國人」說了算。◆
社論
新冠疫情與世局
新冠疫情與中美關係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