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激化國際變局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這幾個月新冠病毒(COVID-19)以橫掃千軍之勢,席捲整個世界,迄今(4月21日)為止,感染確診已逾250萬人,死亡超過17萬人,康復66.7萬人,還有4.1萬多重症者前途未卜。這真是人類歷史上百年難得一見的橫禍。

這場災難事出突然,如何正確因應,取決於政府的判斷、魄力、能力、動員力,以及人民的配合度,只有在各個條件都能達標,才能打贏這場仗。就這個角度看,新冠病毒倒是對世界各國的一場大考,就目前的結果看,亞洲國家的因應似乎比歐美國家勝出一籌。

新冠病毒帶給國際社會的負面影響不輸一場世界大戰,嚴重程度甚至超過1997或2008年的金融危機,直追一次及二次世界大戰。這是因為第一、這場疫災造成空前的人命傷亡,治療藥物與疫苗都未問世,何時結束,前景茫茫,即使緩解,還可能捲土重來。第二、它帶來了難以估算的經濟損失,使大量企業倒閉,失業人數直線上升;疫災期間供應鏈的斷供,全球救災物資短缺及對中國物資高度依賴等現象,促使相關國家檢討產業空洞化,使已遭攻擊的全球化體制備受壓力。第三、它進一步加深了國際紛爭,不論是中美矛盾、歐盟離心、美俄猜忌,在疫情爆發後,程度都更深化。第四、疫情嚴重,扛不起責任的領導人開始尋找代罪羔羊,嫁禍責任。炒作疫情源頭的各種真假訊息充斥網路,川普帶風向指控中國為疫災源頭並索取賠償,引起澳洲、印度等國效尤。

一、新冠病毒將永遠改變國際秩序?

季辛吉認為這場疫災將永遠改變國際秩序,此一判斷稍嫌誇大。其實國際局勢日新月異是常態,歷史從來是向前滾動,不會複製過去,未來的國際秩序自然不可能回到從前。當前國際秩序鬆動重構的過程早在新冠病毒爆發前已啟動,新冠病毒頂多是激化了國際秩序調整的速度與強度。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前,我們已然面臨許多國際情勢重大改變。中美關係大幅逆轉是其中最吸睛的部分。川普上台後為中美關係增添了更多火藥味: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科技戰與西太平洋軍事角力公然檯面化,台灣牌被打得淋漓盡致。

非僅中美關係加速惡化,川普也在全球掀波。質疑全球化,倡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威脅與中脫鉤,不斷退群與撕毀條約,破壞國際現有秩序;與其盟國因增加關稅、軍費分攤、難民安置、外交分歧(對俄羅斯、敘利亞、土耳其、伊朗政策不同)等議題立場尖銳對立;鼓勵英國脫歐,不支持歐盟整合,使本來就矛盾重重的歐盟,內部分歧更形嚴重;對中亞、東亞、西亞乃至北韓政策搖擺,使各地情勢更加複雜。上述種種情況印證了新冠病毒發作前,美國已經著手摧毀其親手建構,已有75年歷史的現存國際秩序,新冠病毒不過提供美國一個新的籌碼,用以加速解構現有國際秩序。

新冠病毒是人類一大考驗,疫災蔓延中,各國因為歷史、文化、政治體制、政府效能不同,因應疫災方式不同,達成防疫的效果也有差異。在第一回合的防疫成果上,中國顯然略勝一籌,疫情得到緩解。但病毒無國界,如想有序復工復學,人員流通難以杜絕;病毒狡猾,變異快速,傳染力強,就算暫時得到緩解,捲土重來,大有可能,第二、第三回合的遭遇戰可以預期。面對病毒,國際社會唯有團結合作,才能共禦天敵,如果還想以疫謀霸,打倒對手國家,則紛亂難免持續。

二、新冠病毒加深中美矛盾

當新冠病毒在武漢肆虐,大陸政府手忙腳亂之時,少數國家曾向中國伸出援手,但大部分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抱著一副看好戲心態,認為這是由於中國衛生條件差,人民愛吃野味導致。等中國搶救措施出台,美國批評封城隔離枉顧人權,剝奪人民自由。等疫情緩和,則指中國隱瞞罹病數字,以多報少。當病毒蔓延到歐洲與美國,美國指責病毒來自中國武漢生化實驗所;不顧世衛將病毒定名為「新冠病毒」,硬拗其為「中國肺炎」、「武漢肺炎」,甚至認為中國應為歐美國家疫災支出買單。當中國出於兼善天下之心,提供醫療物資援助眾多受災國家時,美國攻擊中國企圖藉疫災擴張政治影響力,中國醫療物資品質不佳。總之,在美國看來,這場瘟疫千錯萬錯都是中國錯。美國不僅藉疫災醜化中國,製造仇中情緒,更想將因應疫災無能的政治責任轉嫁中國。

由於病毒攻擊無分種族、膚色、信仰、區域,為人類公敵,中國建議世界各國合作抗疫,美國出於種種政治考慮不願接受。特別是在第一階段,中國抗疫成績對照出歐美政府的判斷錯誤,因應無能,沒有做好預防疫災的準備,使美國面子盡失,自然更不願與中國合作。

轉嫁抗疫無能責任,中國是美國的第一代罪羔羊,世界衛生組織則是另一個,尤其是世衛秘書長譚德塞。美國指責譚德塞領導的世衛無能,防疫工作既不透明,又不周全。譚德塞親中,是中國代言人,捍衛中國利益不遺餘力,要求撤換譚德塞。威脅世衛如果不大幅改革,美國將不惜重啟爐灶。拒絕再對世衛捐款,拖欠世衛的兩億美元會費也不繳納。美國在4月中旬的G7領導人視訊會議上,要求其他六國追隨其制裁世衛,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六國領導人都認為抗疫為先,此時不可扯世衛後腿。六國並紛紛解囊,捐助世衛,英國帶頭立刻就給世衛捐了6,500萬英鎊。

美中為疫情交手之際,原先的過節不僅沒有暫擱,反而更為激烈。除了為解決美國醫療物資,如口罩、防護衣、手套、消毒產品之短缺,美國在3月初曾免除了100多種中國進口這類商品的關稅外,關稅戰並沒有降溫。3月14日美國通知中國,2018年7月6日起到2020年3月25日到期,獲得豁免課徵25%關稅之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其中大部分將恢復課徵25%之關稅。同時,對華為的追殺也沒有鬆手。

同一時期,美中在台海與南海的較量更加升高。3月27日川普簽署了「台北法案」,此法案旨在幫助台灣維持其現有15個邦交國,並開拓國際空間。雖然實際上這幫不了台灣甚麼忙,但它在精神上鼓舞了台獨,刺激了北京。疫災蔓延後,台灣在國際上處處呼應美國主張,批評世衛組織,謾罵譚德塞,堅持稱「武漢肺炎」,差別對待在陸及在歐、美、日等國的台胞,反正怎麼能讓大陸噁心就怎麼做。此時,大陸及美國的軍機、軍艦、航母在台海與南海不斷你來我往,做足姿態。當下美國部署在亞太的航母全被病毒感染,動彈不得,大陸忙於抗疫復工,再惱也會節制,這些軍事動作似乎沒有立即的危險性。只是《環球時報》仍在題為「世界進入多事之秋,台灣悠著點」的社論中,結尾拋出「勿謂言之不預」的狠話。夜路走多難免碰上鬼,連呂秀蓮都認為不會每次都只是「狼來了」,台獨政府還是要小心點好。

新冠疫災也影響歐盟、美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義大利首先爆發疫情,向歐盟各國求助都無反應,塞爾維亞也是一樣,導致這兩國對歐盟的存在質疑。疫災擴大後,發生美國攔截德國、法國、加拿大從中國購買的口罩等醫療物資,又從義大利運回在當地的美軍醫療物資;德國攔截了瑞士口罩與手術用手套,使瑞士不得不派專機再去大陸取貨。平時稱兄道弟,大難來時卻都是海盜行徑。這些裂痕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彌補。

三、全球化受到致命衝擊

全球化曾是紅極一時的顯學,現在卻充滿爭議。全球化最大的特色在經貿層面促進全球商品、資本與勞務的自由流通,淡化國家主權與邊界的阻隔,讓全球成為一個單一市場。全球化伴隨著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在這樣的體制下,資本會流向利潤最高的地方,自由貿易促進商品流通,互通有無,產品配件可以在多國生產,最後在另一國組裝,這樣不僅能壓低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就業機會,看起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分工合作制度。

不過運轉幾十年後也出現不少問題,有的國家從全球化得利,如中國,有的國家卻認為受損,如美國。但無論得利或受損,各國社會中貧富差距都越拉越大。發達國家認為全球化掏空了本國的實體經濟,新興國家認為犧牲了太多本國資源與環境。全球化方便了移民和外籍勞工,本國勞工怨歎這些人搶走了他們的飯碗,排外情緒升高,種族歧視加深。

川普上台鼓吹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高舉「美國優先」旗幟,自然反對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外來移民,視全球化為寇讎。他認為全球化讓中國佔盡美國便宜,造成美國對華鉅額貿易逆差,必須除之而後快,關稅戰因之而起。川普攻擊世貿組織,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廢除早已生效運作的美加墨三國自貿區等等,拆解全球化體系的動作一波接一波。

新冠病毒登場,使全球化雪上加霜。從武漢封城以來,中國主動或被動切斷與外國聯繫,全面性停工停學,人民居家不出,躲避病毒,世界工廠供應鏈因之發生了斷鏈現象。很多靠中國供給零件配料的外國工廠因此不得不停工。此一現象使各國反思,完全依賴中國供貨是否安全。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趁機出面宣稱,此時是號召在華美國企業回歸美國的大好時機。不久,美國日本相繼對各該國在華企業提出,願意負擔各該國企業遷廠回國的一應費用,吸引它們回國。

全球化會因此而受挫解體,或是以拖待變?全球化其實是美國一手推動的策略,川普突然棄如敝屣,不僅中國,美國的歐亞盟國,全球新興國家都反對。但是美國為唯一超強,第一大經濟體,如硬要倒行逆施,全球化體制很難不傷筋動骨。不過另方面,中國已然成為世界工廠,第二大經濟體,在捍衛多邊主義,自由貿易上已取美國領導地位而代之。新冠疫災爆發後中國最早受災,但因應得宜,也最早恢復。疫情蔓延時,中國感同身受,主動提供各國醫療物資,並派遣醫療隊協助救災。而其因應防疫擴散的作為,如封城、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居家避災、隔離檢測等政策,初時被西方嘲笑,甚至辱罵為亞洲病夫,現在卻為全球模仿,這一發展建立了中國在防疫方面的話語權,也提升了抗衡川普反全球化的能量。

全球化在反對與支持的拉扯中,要完全不受損不容易,但會找到一個停損點。疫情擴散期間各國防疫醫療物資短缺,都靠中國供貨,基於安全考量,這部分產品今後各國一定會在內部設廠製造。但中國所以能成為製造大國,是因為產業鏈群聚效應,企業需要的配件材料都可以就近取得,提高生產效能,降低成本,這是其他國家無法複製的。美國即使負擔搬遷費用讓美資企業回國,誘因也不大,因為這不能解決供應鏈問題,也不能解決勞工問題。富士康投資美國的計畫無疾而終,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境內企業外移行動早已開始,對於低端勞力密集產業外移,中國並不在意,因為這既可解決中國的環境與汙染問題,而且這些產業也移不遠,還是依賴中國供應鏈。這一波產業外移為何選擇越南或東南亞國家,就是因為它們與中國為鄰或距離近,中間配件材料取得便利。另方面,不要忘了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蘋果在中國生產的手機主要是在中國銷售。據調查70%的外資企業都無意遷離中國,也是這個原因。

四、結 語

新冠病毒對國際局勢的衝擊還可得而言者有下列幾項:

第一、全球經濟受損嚴重。各國企業倒閉都數以萬計,失業人數高漲,目前美國為1,680萬人,歐洲1,480萬人,大陸第一季GDP的成長為負6.8%,失業情況嚴重,可以想見。各國都想儘早復工,但恢復經濟活動要兼顧防疫,如何拿捏是個學問。中國疫情已經平穩,復工已有序展開,相信經濟活動會提早恢復正常。由於病毒還會捲土重來,全球經濟規模要恢復到疫前水平,恐不容易。

第二、川普因為忌憚中國,反全球化,威脅中美經濟脫鉤。如果成真,世界將分為兩大體系,各以美中為核心,相互抗衡,全球化將壽終正寢。但脫鉤需要幾個前提。1.川普連任,這大有可能。如果拜登上位,會奉行奧巴馬路線,不會推翻全球化。2.美國的亞歐盟國都接受去全球化,追隨美國推動單邊與保護主義,這似與現實不符。3.美國在科技創新上大幅輾壓中國,這也不確定,否則美國不會這麼在意華為與5G。雖如此,全球化在可預見的將來將一直在紛紛擾擾中顛簸前行,或會有些調整。

第三、疫災突顯了文化差異。以中國為首,受儒家影響的諸多亞洲國家,與受基督教影響的歐美民主國家,在因應疫災的態度上截然不同。儒家精神強調群己關係,群體福祉的考量永遠在個人之上,因此人民對封城隔離等限制個人自由的防疫政策無不支持,才能有效抑制疫情擴散。反觀西方,強調的是個人權利與自由,封城隔離政策引起反彈,很難徹底落實,美國現在還有三州人民上街反對隔離檢測,要求復工。中藥也在這次疫災中受到重視,中國染疫的治癒率高達93%,可能與治病之初,大量投用中藥有關。

第四、突顯政治體制差異。中央集權的中國,一旦遭遇危難,中央做出決策,就可以調動全國資源辦大事,劍及履及。武漢疫災爆發後,兩天封城,10天建成雷神山與火神山兩座現代醫院,後又建多個方艙醫院。中國各省及軍方的醫護人員,帶著醫療物資快速趕赴支援,疫情因此能在兩個月中大致擺平。反觀美國,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互相推諉卸責,聯邦政府從中國購回的口罩,不是直接分發各州,卻委由企業以拍賣競價方式給予地方。歐盟在疫災中的表現也證實了各國凝聚力的薄弱與自私。民主體制還真經不起大難的考驗。

這場疫災是危難也是轉機,誰能掌握勝出,誰就能引領風騷!且拭目以待!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