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統一」依然也應然是最高指導思想

評蔡政府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勿謂言之不預」


一、前 言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下屬的《環球時報》於今年4月10日發表題為「世界進入多事之秋,台當局須悠著點」的「社評」,由於篇末用了「自以為是地鋌而走險一定會招致沉痛的代價。勿謂言之不預。」「勿謂言之不預」的警語,一般是另有行動之前的警語,是以引起相關各方,尤其是台灣方面的關注。從中共對外的軍事鬥爭來看,中共的官媒曾使用此句三次,即1962、1967與1978年,官媒作出宣示後,分別爆發「懲印邊境戰爭」、珍寶島事件、「懲越戰爭」,加上中共近年來,幾乎是常態巡弋台灣海空四周,尤其是4月12日中共航母「遼寧號」與四艘戰鬥艦、一艘補給艦,共六艘編隊,自東海穿越宮古海峽南下太平洋,經台灣東部外海駛向南海,而這正是「美國部署亞太地區的羅斯福號及雷根號等核動力航母,相繼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靠岸」,遼寧艦隊成西太平洋唯一一個航母戰鬥群。因此,台海的緊張情勢驟然升高。所以當前的統一形勢確實值得關注。

二、多次使用「勿謂言之不預」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使用軍事手段,一貫遵循《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定是「慎重用兵」。即使必須行動了,行動之前還是再三警告,以便「師出有名」,讓自己始終立於道德制高點,不做「不教而殺」的事,最有名的例子是春秋時代「鄭伯克段于鄢」。因此有不少對敵警告用語,而且一次比一次強,如「嚴重關切」、「不能置之不理」、「不要指望我們吞下苦果」、「懸崖勒馬」、「後果自負」、「勿謂言之不預」等,其中「勿謂言之不預」,按不完全統計,不含今年這一次,其中四次用於境內的對手,九次是對外的敵人。

境內四次,最近的一次是十八大後戮力反貪腐,《中國紀檢監察報》發佈文章,表明「不搞不教而誅,勿謂言之不預」,警告黨內貪腐分子。

對外鬥爭共九次:首次是1950年周恩來經警告美軍越過北緯38度線。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最近一次是2019年5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五月荷」文章說「奉勸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維護自身發展權益的能力,勿謂言之不預!」

對照嗣後中共採取的政策措施,可清楚歸納出以下特徵:一是對內部敵人,如果是屢教不改,則雖遠必誅,如果幡然悔悟,也可因罪量刑。二是對外部敵人,如果侵犯領土,擾我安全,加害人民,則雖強必戰,遇上小國,也必懲為戒,使勿犯邊。三是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後,則多為使用「經貿、外交、準軍事」手段,報復或打擊措施的前奏語。

顯然,中共在使用軍事手段時,基本上還是秉持「孫子兵法」的文化傳統,慎之又慎,但往往因此被對方視為「紙老虎」,所以不時秀秀肌肉,展現決心,其戰術目標是「以武促和」、「以力逼談」,而戰略目標則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在使用「經貿、外交、準軍事」手段也是一樣,秉持「不挑戰、不想戰、不怕戰」、「戰則奉陪到底」的原則,這一部分不論在對日的釣魚島領土爭議、南海的領海爭議、中美貿易、加拿大扣人事件都是一樣,其目的都在以最小的成本解決紛爭,如果不行,則必須讓對方獲得足夠的教訓。因此,從當代的中共的行為模式看,「勿謂言之不預」代表中共已準備好下一步決心使用的新措施,至於何時使用,如何使用,使用什麼,則是因對象,因事件,因時機而不同。

三、環時社評的分析

上述《環球時報》「社評」,當然是社方立場。先從標題上看,用白話說:「就是告訴台灣,當今的世界有許多變化,妳沒有看懂,你要多加小心。」這句話是規勸還是教訓?應看中共如何看自己,如何看台灣,以及兩岸關係當前的氛圍。中共如何看自己。中共成功控制了原先認識極少的「新冠病毒」疫情,如今已有餘力協助他人,反之,上個月前還趾高氣揚的美國,如今身陷危難,對比之下,西方一切對中國人的吸引力肯定劇降,而中共對自己的「四個自信」更有底氣!台灣應只是尚未統一,不斷吃裡爬外,不安分的麻煩角色;兩岸關係則是陷入倒退。從這些因素看,《環球時報》的標題毫無疑問在「教訓」台灣當局,這也符合文末「勿謂言之不預」的說法。

從內容看,全文千餘字,而有八百餘字只在數落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上竄下跳,特別挑出當前最熱門,也是台灣最得意的「防疫」工作,社評認為台灣的說法是「自我膨脹」、「是沒見過世面的井底之蛙。」文章的第三段是關鍵,說民進黨當局「無法辨識當前世界變局中的那些關鍵動向」、「圍著華盛頓的指揮棒轉,用對美國的忠誠來換取安全,化解『台獨』傾向帶來的不斷增高的風險」,接著說明台灣是如何抱美國「大腿」。第五、六、七段主要點出中美矛盾激化之下,台灣當局的行動是將台灣往「矛盾最承重的焦點上湊」,置於真正的危險的引爆點,則台灣的損失將「注定是不可承受的」,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也將是災難性的」,最後文章說「世界進入多事之秋,台灣不具備在一個大博弈中扮演活躍角色的資本。」也就是說台灣不論誰執政,都不配作世局中的「玩家」。所以「悠著點」才是理性的表現。否則「一定會招致沉痛的代價」,那就別怪沒有事前告知。

川普任內,原本中美建交的基礎(包括與台灣「斷交、撤軍、廢約」)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挑戰。民進黨當局見獵心喜,以為有美國撐腰,正是分裂國家,乘機獨立的大好機會。從「社評」潛台詞看,主要是針對這一情況。

中美貿易戰方酣,美方為在主戰場有所收穫,採取以主戰場困住北京,以支戰場(台灣)刺激北京。新冠疫情發生後,川普不斷犯錯,如今北京在疫情上已經可控,反而可騰出手來清理舊帳,而疫情問題,西方國家雖仍在醜化中共,但也只能叫叫,中國則有實戰經驗,也有醫療物資,所以能在國際上協助抗疫,反擊美國,這必將是一場國際格局巨變前的大鬥爭。蔡政府如講理性,就該當沉默的觀眾,如果硬要進場,結局可想而知。其實從此一角度看,「社評」就是一種「訓飭式」警告。然而他們一定猜得到民進黨政府不可能輕易就範,所以此種言論應還會升級,據傳新的作為業已出台,如規定台灣出口到大陸、港澳貨物必須有made in Taiwan, China字樣,是否屬實,有待時間檢驗。

四、「勿謂言之不預」以後

台灣問題是中美的問題,也是雙方關係的主要矛盾,對美鬥爭必須在硬實力作到「中度嚇阻」加上「局部優勢」,有此實力,解決台灣問題就有紥實的綜合基礎,其他的阻力相對弱化,所以從當今中美關係大局來處理台灣問題,所謂武統就陷入一個弔詭情境,過去應該用武時不能動武(代價太大),未來可以動武時已無需動武。如此一來,「和平統一」依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高指導思想。所以「勿謂言之不預」以後當然是提高嚇阻能力和鞏固優勢實力。這就是解放軍發言人所說的「今後中共海軍仍將按計畫常態組織類似演訓活動,加快提升航母編隊體系作戰能力。」逼使區域地緣政治的戰略形勢出現根本性變化。

「社評」畢竟是針對民進黨政府的告誡,因此在「勿謂言之不預」後針對「台當局」必然會有作法:如在民進黨政府比較關心的兩岸ECAF早收清單部分,北京是否停止,就是蔡政府一直懸在心上的大事。再如台灣的「防疫」外銷,企圖一舉突破「一個中國」進入WHO。然而,最大靠山川普簽署的「台北法案」第四條也只說:「適當支持--A.台灣加入不以主權國家為條件且美國同為成員方的國際組織;B.台灣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獲得觀察員地位」;這裡已經讓蔡政府受限了;加上川普暫停對世衛的資助,又如何協助民進黨?反之,經過「抗疫」,中共有可能在國際舞台上獲得新的友誼,當然也有面對更激烈敵對勢力的可能,但無論如何,民進黨都是受損一方。

另外反分裂法的修訂,直接挑戰美國的立法作為,把燙手山芋丟給美國,測試美國右翼政客的反應,被處置的一方還是蔡政府。一旦民進黨政府「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而將台灣加速搞成中美對抗的火藥桶」,那麼「台灣的損失將注定是不可承受的。」

崛起的大陸對台灣並非除了武力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但如果有人偏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或是吹噓其神勇即使「到了黃河也不死心」、「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那就只能讓時間給答案了。

五、結 語

「勿謂言之不預」出自孔子答子張,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所以先行告知是為政者必經的程序,而直接使用最早紀錄可見康熙41年(1702年)上諭《訓飭士子文》:「……勿謂朕言之不預也,爾多士尚敬聽之哉。」中共或因而將之引為行動前警語。不過在詮釋時必須注意到言說的主體、對象,以及行為的慣性和歷史經驗;「社評」的說法,更像是在台灣當局頭上懸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The Sword of Damocles)。【楊開煌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