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培育識字的文盲

108課綱在消滅中國史

劉新圓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109學年度開學之際,不少人看到國二社會領域教科書,大吃一驚,因為中國史有數不清的重大歷史人物、事件都不見了。沒有武則天,連電玩鍾愛的三國故事也不見蹤影。媒體爭相報導,輿論譁然,網路、評論罵聲連連。

一、國中的中國史也融入東亞史

其實,早在108課綱訂定時,高中的中國史被融入東亞史,就已經引起不少撻伐聲。或許因為高中的中國史是高一下學期必修,而國中的中國史是到國二上學期才修,所以直到今年大家親眼目睹教科書時,才更具體地感受到事態的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108課綱國中社會領域的中國史,也融入了東亞史,只是沒有高中課程那麼明顯而已。國二上學期(第三冊)包含了「從古典到傳統時代」及「從傳統到現代」兩大主題,分別為自商周到宋元,以及明清兩代;下學期(第四冊)則包含了「現代國家的興起」及「當代東亞的局勢」,自中華民國建立開始。

二、大幅淡化中國史本身

乍看之下,國中的中國史課程比高中要完整,因為前者至少還維持了中國史的架構,後者則完全打破了歷史的時序脈絡,以「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及「現代化的歷程」三大主題,闡述東亞各國的變遷。

但是,108課綱規定國中的宋、元歷史的內容要寫當時的「國際互動」及「商貿與文化交流」,明朝與清朝的內容則為「東亞世界的變動」、「東亞世界的商貿與文化交流」、「晚清時期東西方接觸與衝突」及「甲午戰爭後的政治體制變革」四個條目;第四冊「現代國家的興起」四個條目中,「日本帝國的對外擴張與衝擊」就占了其中之一,而主題「當代東亞的局勢」有一半的篇幅要講述「冷戰時期東亞國家間的競合」及「東南亞地區國際組織的發展與影響」兩大條目。

從課綱內容可知,國中的中國史有大約一半側重在對外關係,或者鄰國的發展,儼然走向了東亞史的視角,越到近代越明顯。換句話說,新課綱大幅淡化了中國本身歷史的演變。不只略掉了三國、武則天,很多被我們視作家喻戶曉的重大歷史人、事、物都不見了。如周公制禮作樂、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楚漢相爭、漢武帝的公賣制度與獨尊儒術、隋朝運河、貞觀之治、宋朝重文輕武、王安石變法、八股文取士、康雍乾盛世等等。

三、波及國文課學習

許多被刪減的歷史人事物,對於後世的治理都有重大的啟發,更有數不清的故事被傳頌,化身為散文、小說、戲曲,乃至詩詞歌賦等不同的作品。質言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內容與歷史密不可分,若脫離了歷史,欣賞中國文學便如隔靴搔癢。當108課綱的歷史將中國史本身極小化的結果,必然波及國文課的學習。

眾所周知,中學的國文課綱經過幾次修改,文言文比例越來越低,但畢竟經典有不可取代的價值,所以目前國中的國文終究保留了幾篇古文,如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選》、曹丕的《定伯賣鬼》、杜甫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羅貫中的《空城計》等。只是,若不知道安史之亂,能否體會這首杜詩當中的狂喜?不知道三國,又能否瞭解空城計的精妙?而國中生們讀完這些文章,會不會卻連呂不韋、曹丕在歷史上的關鍵角色,都一無所知?

四、文化去中國化

還有我們一向引以為傲的故宮博物院,恐怕將與下一代越來越疏離。如果未來的主人翁們不再瞭解、也不想瞭解青銅器、歷代書法、唐三彩、宋瓷等的來龍去脈,還有什麼資格擁有這些文物?

退一步說,不瞭解中國史,即使對台灣本地的風俗民情或傳統藝術,可能也會更加陌生。不知廟裡拜的關公何許人也;不瞭解端午節的粽子與屈原傳說故事的歷史背景;歌仔戲裡的帝王將相,十個有八個不認識……。

最讓人憂心的是,支撐中華文化的兩大思想,儒家與道家,歷史課本不再介紹它們的淵源與發展。加上高中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選修,教師節又不放假,還有多少人知道孔子是至聖先師?更別說亞聖孟子了。不得不令人想起韓愈的感嘆:「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五、不見漢唐盛世

有人說,把中國史放入東亞史的脈絡,可以更有國際觀,而且雖然古代中國很強大,但若瞭解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就可以更清楚中國如何強大,如何影響其他國家。平心而論,我們讀東亞史,確實有種擴大視野的感覺,但那是在對中國史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的前提下產生的。一般中學生如果連各朝代的先後順序都搞不清楚,要他們去看亞洲各國的互動,恐怕只會更混亂而已。

事實上,中學的東亞史對於中國如何強大、如何影響其他國家方面,著墨不深。令人印象更深刻的,反而是明朝的腐敗、滿清的封閉,以及19世紀末起,中國的積弱不振,被列強欺凌,被日本超越。這都是拜108課綱強調的「略古詳今」所賜。過去中國史教科書都會附上歷朝歷代的版圖,光比較各朝的疆域,就足夠讓孩子們明白「漢唐盛世」的意義了。如今,鄰國的歷史就占去不小篇幅,怎麼可能對中國的治亂興衰建立整體概念?遑論「漢」文化、「唐」人街的淵源!

六、中華文化是台灣的優勢

略古詳今的結果,就是形塑了中國落後的形象,使受教者以當中國人為恥,進而否定中華文化,為去中國化取得正當性。難怪有人說,不到台灣,不知文革還在搞。

回想起解嚴初期,兩岸重啟交流,當時大陸同胞發現中華文化在台灣深化、普及化的情形,莫不表示高度讚賞。馬政府執政兩岸大三通後,仍不時聽到大陸學者肯定台灣溫良恭儉讓的文明。中華文化明明是台灣的優勢,可惜因為政治因素,不但未能好好把握、發揮,還棄之唯恐不及。

歷史教科書一邊去中國化,另一邊又大肆歌頌日本在台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君不見多少民進黨政治人物媚日、哈日,甚至還有被指控要拆孔廟、蓋神社的。然而,這種哈日風只是學習日本文化的皮毛,而非精髓,學再多也只是走向重新被殖民的道路而已。

如果基礎教育培養出來的是一群缺乏文化根柢的孩子,我們的未來還有什麼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