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王毅的歐洲行
評王毅的歐洲行
8月下旬,歐洲已見秋意。從北歐到南歐,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訪歐洲五個國家,這是自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並蔓延全球後,中國外交首長首度出訪歐洲。王毅選在這個時刻訪歐,歐洲外交圈一致認為是為9月14日舉行的歐洲高峰會議暖身,在新冠疫情的紛擾時節,在川普猛攻中國的緊要時刻,王毅的使命是掃除北京當局發展中歐關係的障礙。然而,王毅的歐洲行所遭遇的大小障礙超乎預期,倒也預見了兩週後的歐中高峰會議不會有太多的進展,更別說圓滿閉幕。
王毅此行首先到挪威,在他啟程前,多個抗議北京當局的團體已經準備好跟著一起旅行,中國外長走到哪,香港、西藏和新疆的反對勢力就集結到哪。雖然這些團體的抗議活動不致影響中國外交官員的拜訪行程,卻多少引起了歐洲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從低調委婉,轉向高調回應,從「微笑外交」轉向「戰狼外交」,北京外交性格的轉變,王毅此行展現無遺。也因此,他一到挪威就提醒奧斯陸當局,可別再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北京當局的異議人士或團體,特別是香港的反中陣營。
2010年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造成的中、挪外交裂痕,經過好些年才慢慢修復,中國主動提醒,就是希望奧斯陸當局別再重蹈覆轍。只不過挪威的外交當局也不假辭色,回應來客諾貝爾主辦方的獨立性,不用旁人說三道四。
王毅來到荷蘭時,該國外長布洛克雖然盡地主之誼,卻也直接表明荷蘭對北京處理香港問題、新疆問題和西藏問題的不贊同,荷蘭外長和大街上的抗議團體高舉同一旗幟,王毅也沒有退讓,因此,有關經貿合作的議題根本無從談起。
王毅抵達羅馬前原期待和義大利總理孔德會談,畢竟義大利是首先加入一帶一路的歐洲大國,中國在義大利挹注了巨額資金,提供義大利不少就業機會。而且今年春天當義大利遭遇猛烈的新冠肺炎疫情時,中國適時伸出援手,專機運送醫療團隊和口罩、防護衣等抗疫物資,中國雪中送炭,義大利理應心存感激,沒想到義大利僅派出外交部長德邁歐相迎,而德邁歐收起了義大利人的陽光熱情,待客一點都不親切,還藉機表示北京制定了香港國安法後,「香港問題令人擔憂」,至於一帶一路盟友間應該討論的工業建設和商貿合作,也因為賓主相見氣氛不融洽而一語帶過,不了了之。
最戲劇性的場面發生在柏林,王毅訪問德國時,碰巧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率團訪問台灣,王毅在與德外長的公開講話時,嚴厲指責捷克國會議長之行「是與14億中國人為敵……將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德國外長馬斯立刻還擊,駁斥中國外長干涉歐盟國家的獨立自主,賓主臉色鐵青,雙方不歡而散。捷克的兄弟之邦斯洛伐克總統也在第一時間強烈抨擊王毅,歐盟國際事務首長也立即表達歐盟不受北京威脅,同時又將中國的人權紀錄和現況數落一番,歐洲國家此時同聲相應有點令人意外。王毅在德國期間所發生的種種,顯示了歐盟國家對華路線的移動,同時也可預見兩週後將舉行的歐中高峰視訊會議不會有令人滿意的成果。
這期間有個小插曲值得關注:當王毅來到巴黎時,法國總統馬克宏倒是表現得宜,親自在愛麗榭宮接見中國外長,剛從地中海邊的總統行館度假歸來,馬克宏神采奕奕和王毅輕鬆談話,還請王毅喝咖啡,品嚐巴黎經典巧克力。馬克宏親切接待遠道而來的貴賓,雖然不久前他才批評香港國安法,但當著王毅的面卻隻字不提,把「醜話」留給法國外長德利翁發揮,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至少不會讓一路受到指責的王毅面子掛不住。
法國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受災國,今年春天死亡和重症人數爆增,醫療系統不堪負荷,整個國家的經濟都被疫情拖垮,人民對執政黨信心崩盤,儘管法國醫界和媒體明裡暗裡都遙指新冠肺炎病毒來自武漢,但至少不像美國或部分國家直接稱之為「中國病毒」,要求北京當局賠償負責。儘管法國的人權團體以中國治理新疆、西藏和香港的方式向當局施壓,但是,馬克宏並沒有因此冷落代表北京的王毅。
這絕對不是因為馬克宏熱愛中華文化,或是肯定北京當局的國家治理。那是因為馬克宏希望北京能在「歐安諾計畫」(Projet Orano)的合作規範上加把勁。歐安諾能源集團是法國的核能工業重鎮,法國政府持有近半股份,2015年法國與中國確立了中國核工集團的入股計畫,投資金額達數百億歐元,但該項合作計畫至今並未實現,中國核工集團之所以未能順利入股,乃是因為技術轉移、核廢料處理廠等相關問題未能達成共識。倒是日本三菱重工和日本原燃集團於2018年分別入股歐安諾能源集團各5%。
法國媒體分析法中兩國實現「歐安諾計畫」的困難越來越多,自從武漢P4實驗室的面紗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而被揭開後,法國政府不願再冒高風險將關鍵技術轉移至中國。法中合作創立的武漢P4實驗室,工程尚未完成便出現轉折,帶著生化科技而來的法國全面撤出。當新冠疫情爆發後,有關病毒來自這個實驗室的傳聞從未停止,法國媒體不斷檢討政府決策部門的失能失職,因為武漢P4實驗室裡儲存了世界上最大量的致命病毒,這項合作計畫本身就有極高風險,法國高層原以為能以法國的風險管理,長期掌握P4實驗室,沒想到這項合作計畫最後變了調,雙方合作畫上休止符。有了前車之鑑,法國政府因此對「歐安諾計畫」的合作要求更加嚴謹,當然也帶著疑慮。核能源工業不僅可做民用發電,也可以發展為軍事武器,安全風險之高恐怕還超過P4實驗室,現在的法國對中國百般不信任,卻又拚命想輸出核能工業,難怪法國總統和外交部長要互唱黑白臉,對北京軟中帶硬。
緊接王毅之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也到西班牙和希臘,楊潔篪此行同樣是力求緩解為陷入僵局的歐中高峰會,然而,在這個「怎麼全世界都與中國為敵?」的時刻,楊潔篪在地中海國家的奔走,很難有甚麼具體成效。
令人好奇的是,這兩支習近平的先遣部隊都沒有到中歐國家,這幾個國家都是近幾年來北京當局極力拉攏的對象。王、楊兩人也沒去布魯塞爾,歐盟不是重中之重嗎?究其原因,可能是今年6月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指責中國駭客在疫情爆發期間攻擊歐洲的醫院資訊系統,又警告香港國安法會帶來負面效應云云,歐盟接二連三的動作引起北京當局不快。法國媒體分析,歐盟最近不斷釋出敵意,而北京當局似乎不以為意,這可能是因為北京當局向來認定歐盟只具形式上的象徵意義,北京真正在意的是各國領導階層,因為「北京只跟有實力的人談」。法國媒體說,北京的認知可能有誤,歐盟27國雖因近代史的脈絡,加上社會經濟差距大,各自為政,看起來像一盤散沙,實則在面對共同的困境時,仍然會共同尋求出路,特別是當歐洲夾在美中兩強之間時,分裂會帶來更大災難,那些曾經被編入蘇聯陣營的中歐國家對此警惕在心,他們寧可得罪中國也不願被美國甩開,捷克是最明顯的例子。
比利時前財經與能源部長涂特本(Annemie Turtelboom)的說法值得關注。她說,2013年,歐盟和中國開始進行經貿談判,重點在境外投資的保護規範,特別是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而這幾年下來,眼看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大幅提升,對歐盟國家來說,科技轉移至中國已經接近尾聲了,該停了。加上中國的「國進民退」政策落實以來,政府大量挹注國營企業,對歐盟來說,造成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歐盟國家當然更需要團結一致面對中國。歐洲媒體認為,習近平以推動一帶一路對歐盟國家採各個擊破策略,並且特別拉攏正在申請加入歐盟的巴爾幹半島國家,北京當局試圖藉著一帶一路擴充影響力,建立中國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這對歐盟來說,是絕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然而,一個新冠疫情打亂了中國的全球布局,也讓陷於困頓中的歐盟國家痛定思痛,築起道道防護牆。
就在歐中峰會前幾天。坐落於盧森堡的歐盟審計院公布了一項報告:2010-2019年,中國在歐洲舊大陸總共投資1,500億歐元。雖然歐盟審計部門沒有提出相關細節,不過結論相當有意思,那就是要警覺中國資金入主高科技或關鍵科技行業,同時歐盟勢必得重新定義和中國的經貿關係,是不是該從策略夥伴轉向制度性的競爭對手呢?歐盟審計院的報告其實已經為9月14日的歐中高峰會議定調,因此,歐盟理事會主席米薛爾、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加上輪值主席德國總理梅克爾,三人在原本就沒進展的議題上繞圈打轉,同時還提出新疆、西藏和香港的人權問題等「價值觀」宣示,習近平當然不會讓步,而且一步都不會讓。因此,就算歐盟要求今年年底前必須解決所有的「公平貿易」問題,這個僵局看來不容易化解。
9月14日的歐中峰會攻防,已經讓雙方關係不僅充滿涼意,更如一道北極寒流悄悄襲來。歐盟對中國態度的轉變,只要穿透經濟商貿和技術轉移的層層帷幕,就會看到歐盟在地緣政治上的策略變動,楊潔篪結束行程時所發表的談話,一針見血,點出了歐盟地緣政治策略的大轉彎:他希望歐洲國家能拋棄冷戰思維,重新調整與中國的外交策略。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上個世紀的冷戰思維被全球化和中國大市場的浪頭沖散了,看似消失的冷戰浪潮卻在30年後倒轉回流,大西洋時代的盛世因東方大國崛起而轉向太平洋,開啟另一個東方西方對峙時代。事實上,歐洲從1919年簽訂《凡爾賽合約》正式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已經失去了世界中心的位置,美國開始主導全球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大強權的冷戰成局,1960年代由德法兩國積極推動的歐盟體系,其實也只圖在美蘇兩強分割世界的夾縫中尋找一個屬於歐洲的統合空間。蘇聯解體後,中東歐附庸國紛紛靠攏,歐盟版圖短期間出現大擴張之時,地球另一端的中國腳步卻邁得更快更遠,儘管北京主張一個多極而非單極的世界,但不用多久,中國的和平發展就擠壓到歐洲的「大空間」。
如今面對華府不斷擠壓中國和平發展空間,為維持其單極的主導世局地位,川普政府逐漸把世界帶入濃厚的冷戰氛圍,歐洲為了穩住自己的「大空間」,無可避免地又回到過去的冷戰夾縫,這段期間的歐中僵局,讓人隱隱約約聽到21世紀新冷戰的前奏。◆
社論
中國與美歐
國際視窗
108新課綱
海峽兩岸
其他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