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僵局與金馬撤軍

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的國防迷思

劉怡忠


台獨:教條主義vs.機會主義

本次省市長大選期間,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先後兩次邀請台灣教授協會的激進派台獨學者,商談民進黨的發展規劃與選戰策略。與會者認為一個具有獨立建國使命的政黨,不應以一次選舉的勝選與否為主要考量,而應拉高宣傳訴求,以傳播「住民自決台灣獨立」為主調,使選民習慣並接受台獨主張,以便透過選舉公投,與「外來政權」國民黨決戰,讓台灣變天。

今年光復節當天,民進黨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發表對台灣前途的看法,強調主權獨立與公民票決為基調,仍有意壓低姿態,迴避統獨問題。不料第二天,民進黨中常會正式討論選戰中的統獨議題時,結論發現台灣安全最大的漏洞是在金馬。民進黨人擔心台灣子弟兵五、六萬人駐守金馬,一旦共軍圍攻,我方因為防守線太長,無力補給,反成「戰略人質」。而士兵在台親友,擔心子弟安危,起而壓迫政府談判,則不但防衛後方的目的不成,反而促成投降因素。

民進黨這個偉大發現立刻由施明德主席舉行記者會發佈出去,以為可以拉抬北高二市低迷選情,升高選戰層次,帶動獨立建國聲勢,順便測試公民票決台灣前途的勝算空間,不料捅了大馬蜂窩,引起國民黨與新黨聯手圍攻,連同黨省市長候選人也紛紛劃清界線,表態認同中華民國,以免耽誤選情,得不償失。

其實,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尚未修改之前當然是台獨黨,根本無庸置疑。金馬撤不撤軍,根本無增亦無減其台獨性格。該黨的省市長候選人為了追求當選,能混就混,故意曖昧化其台獨主張,本是一種機會主義作風,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沒有不知之理。但是該黨內部基本教義派偏將台獨主義上綱上限到地方首長的競選層次,發表「時地不宜」的冒進言論,其原因並非如同台北某些政治觀察家所說的,是因為施明德坐牢太久,缺乏社會歷練之故;真正動機恐怕是台獨人士面臨建國行動的危機感與緊迫感。

《舊金山和約》對中國無效

原來早在1991年9月8日,利用紀念《舊金山和約》40週年紀念活動時,台獨人士便重申戰後台灣法律地位未定,必須經由台灣住民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前途。那年開始,台獨人士更組織團體前往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訴求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在紐約時,立法委員呂秀蓮便曾說明獨立的台灣共和國領土不包括金門與馬祖,但是金馬人民也可透過公民投票加入台灣共和國。立委沈富雄甚至主張,不屬於台灣的東西,台灣人民不可以貪心,他認為金馬應該歸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就親像故宮博物院的骨董那樣!」

主張戰後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的台獨人士察覺,中華民國政府自1945年宣稱「光復台灣」,到了明年便屆滿50週年。如果台灣是他們所謂的「無主之地」,那麼依照「先占原則」,50年間而無其他國家抗議,便成定案。台澎作為中國領土,屆時很難再行翻案。台獨的建國時間表鎖定一九九五年之前完成,其危機感與緊迫感,不言可喻。

極端台獨論者認為戰後台灣法律地位未定,國民政府只是代表同盟國(今為聯合國)接收台灣而已,中華民國在台灣只有行政權而無主權,因為台澎的主權由《馬關條約》讓渡給日本帝國之後,尚未有哪個條約指定繼受人。此派人士認為《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只是戰時意向宣示,有關領土主權轉移事項需由戰後處分條約來追認。《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只規定日本放棄台澎主權,未明言歸還中國,不是疏忽,其實乃同盟國有意設計,是為托管台灣或台灣獨立預留轉圜餘地。

同盟國戰後召開的舊金山和會並沒有邀請台海兩岸的任何中國政府參加,因為當時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已經退處台澎金馬,自然無權代表全體中國人民出席,而以北京為首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又在朝鮮戰場與美國支配的聯合國軍隊交戰,西方國家大都仍未承認人民政府的合法性。有關處分戰敗國日本前所竊據領土的台澎部份,美國便考慮等到中國內戰塵埃落定再解決。美國當時對台方案中,唯一確定的便是不擬將台澎交由仇美的中共政權接收,其他選項則包括美軍托管或歸還日本不等。

在東西方對峙的格局中,中國與蘇聯代表均未簽署《舊金山和約》,當然不必承認其有效性。在超過二次大戰同盟國人民總數一半以上的參戰人民,其代表政府沒有出席簽字的狀況下,本條約當然無效,自始無效。但是美國在簽署本和約前逼迫日本政府只能與蔣介石當局簽訂《中日和約》,其中有關台澎主權問題,不得有超過《舊金山和約》版本所規定者。

日本為了與美國結束戰爭狀態,只好照辦。而蔣介石因擔心日本改與中共簽訂和約,也只好接受這種虛懸台澎主權的安排。不過也有國際法學者(例如傅昆成教授)認為,在一個雙邊條約中,尤其是戰爭結束時簽訂的和約,甲國向乙國宣佈放棄的領土,當然由乙國繼受。美國不准中國出席和會,另外設計日本單獨與中華民國簽約,反而造成台澎需由中國繼受的效果。

當時岸信介曾告知蔣介石,不寫明台澎交還中國對蔣氏政權有個現實好處,因為日本遲早要與中共建交,若白紙黑字說要歸還中國,屆時日本必須將台澎主權移交中共。現在保持彈性,中華民國政府事實控制台澎領土,她可以決定一個中國或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甚至做美國的第51州或再被日本兼併。不過,鑒於西方列強在戰後,一直承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主權代表政府,所以在法理上,也算間接承認中國對台澎的事實主權。1971年第26屆聯大的2758號決議案,驅逐蔣介石的非法代表,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合法主權代表地位,基於政府繼承原則,台澎主權問題當然一併獲得解決。

一個中國的臍帶

1949年國民政府失去中國大陸之後,如果台澎主權上有疑義,那麼唯一確定的領土便只剩下金門與馬祖列嶼了,民進黨要國民政府金馬撤軍,等於要中華民國政府流亡台灣。台獨聯盟的黃昭堂教授便主張中華民國政府應遷去金門辦公,若要在台灣生存,便要公民自決建國。台灣建國之後,金馬住民也公民投票,可以建立金馬聯邦共和國,也可分別獨立,或併入海峽任何一方。國際上一般認為金馬是中國大陸沿海離島,中華民國在台灣,因為擁有金馬,便保有福建省建制,於是中華民國仍有閩台二省與北高二院轄市,儼然中土大國氣象。

不過,金馬作為連結海峽兩岸「一個中國」的臍帶作用,貢獻極為明顯。1949年之後,美國策動托管台澎或台獨運動,事倍功半,全因金馬仍屬國軍駐防,延續中國內戰狀態,確立「一個中國」的政治座標之故也。

就「一個中國」座標的連接點而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張玉法教授指出,在國共內戰史上,古寧頭大捷遏止共軍渡海攻勢,恢復「國軍也能打敗解放軍」的戰鬥信心,才能確立兩岸半世紀的隔海分治局面。而1958年八二三炮戰後的「單打雙不打」戰略延長內戰狀態,防止美國人逼迫國軍撤守金馬,避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治環境。直到美國與北京在三公報上確立「一個中國」原則之後,中共才改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政策,但在確保祖國領土完整立場上,仍不放棄武力對付台灣獨立與外國勢力入侵台澎。

金馬駐軍的確妨礙民進黨人士的台獨運動,但是貿然撤軍金馬可能加速台獨幻滅,所以民進黨的金馬政策便左右為難,自相矛盾。該黨的外交、國防與中國政策綱領便難免互相扞格,可行性甚低。

總體國家安全政策

為維護台灣主權獨立下之國防安全,民進黨主張應整合建構外交政策、國防政策、中國政策與經貿政策合一的總體國家安全政策。

在《中國政策綱領》中,為促進兩岸建立和平的、平等的、互利的、安定的關係架構,應在總體國家安全政策下,努力使當前兩岸狀態進一步和解:第一階段目標應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公開承諾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台灣則逐步減少金門、馬祖駐軍,以達「金馬非軍事化」為回應。第二階段目標則應促成同意限武,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為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構更積極之雙邊關係鋪路。

去年7月出版的民進黨《政策白皮書》中,其《國防政策綱領》指出:

「為配合總體國家安全政策一環之中國政策緩和兩岸關係的政策目標,以及兵力部署之效率考量,應逐步減少金馬駐軍,最後並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動之情況,達到金馬非軍事化的目標。」

該黨第5屆中常會第43次會議通過這份綱領時,台灣社會並未在意,因為「非軍事化」與「撤軍」雖然指同一件事情,但感覺就是不一樣。

民進黨的「金馬撤軍論」應配合其「台灣主權獨立論」與「台灣前途住民自決論」來理解。該黨認為台海兩岸的實質關係是從「內戰態勢的溶解」發展到目前這種本質上是「敵對之僵持和平」態勢。兩岸實質往來日益增多,但兩岸的政權都還受限於冷戰時代余留下來的意識與思考習慣,基本上都還不能平等地相互承認對方的實質主權存在,兩岸間和平的、安定的關係架構卻尚未、也還無法建立起來。

民進黨的撤軍論是否放棄金馬二島呢?根據該黨的《外交政策綱領》雖然主張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反對台灣問題是北京宣稱的內政問題,主張採取「一台一中」的務實外交政策,但卻以「承認台灣的主權只及於台、澎、金、馬地區」為基本立場的。不過民進黨的《外交政策綱領》由張旭成撰寫,他本人也主張在與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將中國的沿海附屬島嶼歸還給中共。同時,若台海發生戰事,張旭成也不支持固守金馬,以免防衛成本過高或戰略人質出現。

三黨的同質性

坦白說,這立場與國民黨目前採取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立場,所謂「分治分裂」的主權國家,其治權所及之處,即領域為台、澎、金、馬並無不同。新黨的新思維揚言要捍衛中華民國,其捍衛的領土也是台、澎、金、馬,竟與其所攻擊的「台獨」或「獨台」相同,這真是歷史的嘲諷。(當然,三黨對台灣前途的遠程規劃似乎並不相同!)

金門現有駐軍不到四萬,馬祖不到一萬,都不及其全盛時期守軍的一半。在中共的M族飛彈可以直接攻擊台灣本島的狀況下,金馬的防衛價值主要在拉長戰略縱深與直接針對大陸做進攻性的防衛。不過台灣防衛戰略既已修改為海空軍為主軸的守勢防衛,而金馬飛彈或大炮的落擊地大都是台商廠房,金馬的防衛價值可能就要在政治心理層面和「一個中國」座標的連接點來觀照了。何況中共已經研發成功中子彈,若從純粹軍事技術觀點來看,台灣問題實在已經解決,金馬撤不撤軍,只是台灣政客演講比賽的題目而已。

三黨不論誰當家,冷靜務實地處理兩岸統一前的交流關係,都是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美國人既已確立「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朝野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務實外交專在務虛,兩岸交流搞到交戰邊緣,這究竟對哪個國家有利?有觀察家認為李登輝的蠻幹作風,志在拖美國人下水,重新介入中國內戰。但是美國人不願上當,已連番派人來台警告不可搞台獨引發戰爭,否則後果自負。

如果李登輝真的不願中國統一,那他能打的牌就只剩下日本。在面臨中共強大統一壓力時,他身為台澎金馬的行政長官,只要宣佈台灣澎湖重新回歸日本,併入日本帝國的主權領土,接續《馬關條約》的法效,那中國人民便只好再打一場抗日戰爭了。惡毒的是,台灣如果志願被日本兼併,而美國與日本又簽有《安保條約》,等於還是拖美國下水。所幸美國三公報中已經確立一個中國原則,應該不至於接受這個僵局。

1991年,中共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法》,用列舉法詳細寫出中國沿海島嶼領土包括釣魚台列嶼以及台灣澎湖,甚至南中國海各小島。在李登輝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準備採取分裂國家模式,在國際上大搞兩個中國之際,中共領海法的公佈,等於把台獨與獨台的出口統統封死,只有白日夢者才會再追求台灣獨立。台獨論者最後一張牌,就是打公民投票牌,以兩千一百萬台灣人民做戰略人質,逼迫北京當局承認台灣獨立,不過台灣人民在近代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務實性格,必然會將台獨逆流淘汰出局。本次民進黨拋出的金馬撤軍論,便是最佳明證。

防守金馬,便是防守一個中國。即使只派一個排的兵力,中華民族的臍帶便沒被剪斷,一個中國的座標便完整保留。蔣介石與毛澤東的偉大戰略合作,除了外交上在聯合國聯手推翻雙重代表權,防制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出現之外,在軍事上便是金馬炮戰延長內戰,直到中國復歸一統,民族分裂不再為止。思考金馬撤不撤軍,見不及此,決不可撤。見若及此,當思安排兩岸政治協商,在統一的中國憲法出現之後,金馬便可撤軍,屆時台澎亦可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