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黨‧新內閣

社論


在歲末年初之際,台灣有二件大事值得一談,一是省市長選舉後的島內「新黨現象」,一是選後的新內閣。

這次選舉最有「看頭」的,無疑是「新黨現象」,趙少康雖落選,但其鼓動風潮,動輒聚眾數萬,這種似曾相識的現象是當年黨外時代才有的。尤其是上十萬人的遊行,可以不丟一煙蒂,不遺一紙屑,表示著中產階級被徹底的動員起來。但在選舉過程中,承載著選民沉重的「關愛眼神」的新黨,也暴露了不少的問題。

一、新黨受質疑的,首先當是其族群屬性和階級屬性。外省族群在台灣只佔人口的14.8%,在台北市稍高也只有25%,外省族群可以是新黨的群眾,但是新黨要發展必須打破「外省人政黨」的局限。在省籍情結的現實社會裡,外省族群的參政權不應被歧視,但也不應在新黨內被「特殊化」,故未來新黨的選舉提名,應注意候選人的省籍比例,外省族群的比例應有合適的標準,不宜過高。另外,為打破「中產階級」的局限,新黨與社民黨、工黨、勞動黨、老兵黨等應結成廣泛的聯盟,並積極介入弱勢團體的社會運動。打破族群和階級的局限,新黨才能「向下札根,向上開花」。

二、新黨以「柔性政黨」標榜,實際上是一個沒有黨員(剛開始連黨證的設計都沒有)和組織的政黨,只能算是一個「議員俱樂部」。但經過這次選舉後,新黨為向第三大黨邁進,面對著其他二大黨龐大組織和動員能力的挑戰,新黨必須嚴肅面對其組織與未來發展的關係,恐怕不能不被迫發展為「群眾政黨」,以組織聯繫群眾,以群眾累積選舉的資源。並且,唯有以組織的制度化,才能吸納各方的人才和資源,以及解決黨內意見與利益的衝突。

三、這次新黨無疑的是以「反共、反台獨、反金權」為訴求,並且以「反台獨」為主調,尤其是趙少康公佈李登輝的「急獨時間表」。但是,反共應是反共產主義,鄧小平的開放改革之所以成績斐然,其實是回到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路線,大陸已老早不存在毛式共產主義了,新黨又何共之反!再者,新黨「反台獨」之理由唯見「中共武力犯台」,並且避談「統」惟恐不及,這與「獨台」有何不同?一旦中共宣佈即使台獨也不使用武力,新黨是否就主張台獨呢?或者民進黨改口稱「中國一日不放棄武力犯台,民進黨就一日不改國號」,那麼新黨是否支持民進黨的台獨呢?三者,「反金權」與「反商情結」如何區別?可見新黨在在需要有「政策研究中心」來鑽研公共政策的理論問題。

令人矚目的還有選後的新內閣。新內閣除了佈置總統大選的人事搬風外,唯一的新意在陸委會新主委蕭萬長以「亞太營運中心」要促進兩岸直航的新政策。但卻引起了民進黨的疑慮。

直航的緊鑼密鼓,應和美國有關,尤其是美國運輸部長訪台的言論中,兩度支持直航。李登輝也在接見美國訪客時改口「一個中國」了。

後冷戰之初,美國鎖定中共為「頭號敵人」而企圖「拆散中國」,但力未能逮,且中共經濟快速發展,眼見成為美國資本主義下世紀唯一最大的市場,故轉而企圖與北京合作「亞太新秩序」。「亞太新秩序」的預設立場必是「一個中國」,但兩岸統一不利於美國遠東戰略利益,故美國又有提升與台灣關係的新對台政策。以目前來看,美國雖支持直航,或表態不支持台灣參加聯合國,但仍不可能改變「一個中國,但非現在」的政策,故民進黨其實不必要疑慮。再者,不符美國的利益,台獨即不可能,疑慮也沒有用。

新黨和新內閣,應是新年的新事物。新黨能不能繼續茁壯發展,除了客觀因素外,還有在這次選舉中所暴露的主觀因素,如何克服和改善這些主觀的局限,選民應該會給新黨時間,我們也抱以審慎的樂觀。美國已開綠燈,但新內閣能不能開放兩岸直航,還要看台灣當局對「一個中國」是否具有誠意,如果李登輝的「急獨時間表」不能修正,我們對兩岸直航仍很難抱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