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8月》的正負面效應

蔡仁


《1995閏8月》一書在台灣地區熱賣,引起此地各界人士關心與討論,揆其爭議重點概有下列幾項:一、中共的「武力犯台」是否有前提條件?二、中共「武力犯台」是否穩操勝券?三、台灣與大陸(中國)究是(或應該是)什麼關係?

事實上,這些問題《海峽評論》幾乎期期都有相關文章論述,不過可能是因為立場或主張的關係,讀者一直看不出《海峽》有什麼「挾共嚇台」的味道,於是《閏八月》書一上市,所形成的「聲影」效果,很快就搞得人心惶惶,隨之而來的便是「移民潮」與「金馬撤軍」的爭論。總之,台灣朝野確實因而產生「不能不正視這些問題」的較清醒態度,對爾後兩關係更務實的進展,這應該是件好事。

美國人為了鼓勵台灣分離主義的「虛熱」,曾說「台灣已大到不能視而不見」。我們不反對有人這樣抬舉台灣,但這絕對不是台灣可以自認為已大到可以對大陸視而不見的現由,否則只會帶來無妄之災。《1995閏8月》現象的預警性意義即在此。

另一個問題是,台灣的「獨派」因此振振有詞的說,「統派」有中共大軍當後台,所以「鴨霸」,所以「目無台人」。這當然是強詞奪理、顛三倒四。須知,今日台灣「統、獨」之爭,關鍵就在「統派」要堅決維護台灣人也是堂堂中國人的這一身份,而「獨派」卻為要不要當中國人,竟寧願去充當次等美國人、日本人,以此羞辱整個中國民族。

《1995閏8月》一書確不免散布了若干陰森恐怖氣氛,也間接的激動少數「台獨基本教義」分子的「悲壯犧牲」情緒,促成了其他若干人的逃難移民決心。從全局看,它應該是一本負面意義的書。

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