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目睹的大量事實說明:中國農村以不同的速度在發展變化,即便是貧困地區,情況也有所改善;同時指出,中國農村由於投入資金不足,農業生產有後勁不足的跡象。─編者
北京出現了一片片新居民區、廣東省經濟飛速發展、深圳特區高樓林立、上海經濟起步雖晚,但其發展卻引人注目。所有這一切變化都有可能使人們忽略了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村人口居多的國家,因為其居民的70%生活在農村。
然而,各地農村也正以不同的速度在發展變化:在沿海的鄉鎮,我們看到姑娘們穿著超短裙、居民家庭購置了洗衣機、電冰箱。
在內地各省,農民的住房、吃飯問題都有改善,雖然看上去不明顯,但確確實實有了改善。即便是在那些仍很貧困的地區,情況也有所改善。人們是怎樣達到這一步的呢?經過了哪幾個過渡階段呢?
從1958年至1965年,農村的面貌、村鎮、農業技術仍處在傳統階段,與傳統面貌不同的只有兩點:一是土地實行了集體化,一是取消了集市。
1982年,我們看到鄧小平鼓勵農民進行新的革命,這次革命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包產到戶,重新推動私營市場的發展。鄉鎮又恢復了舊有的風貌:在一片草帽的海洋中,各種買賣都很興旺,獲得解放的農民修理舊卡車,把蔬菜運到城裡去賣。距廣州50公里的一個縣的縣長對這種變化作了概括的說明:「以前種稻子需要十天時間插秧,現在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插秧時間只需四天。」甚至在中國內地,長期被集體生產制度所禁錮的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從而使穀物、棉花、肉類的生產呈直線上升狀態。
1987年,又採取了第二個行動:農村經濟採取多種經營。由於農業收成很好,一年兩收,加上飼養豬和家禽,農民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已得到滿足。如果他們想改善住房條件、想買自行車、手錶、想多吃點肉,那就必須搞些輔助經營。
在這一年裡,我們看到廣州郊區的縣城經濟已經取得了飛速發展,大部分農民新建了住房,錢多的人還建了二、三層的樓房。
這種變化並不只限於沿海地區。在湖北,我們又見到了1972年已經認識的王姓一家。在他家院子裡,我看見了兩輛自行車和三口豬。父親和一個兒子在自家0.4公頃的土地上種小麥和棉花,另一個兒子在附近的火車站工作。在河北省也看到了類似情況,這裡打了很多機井,從而保證了農作物的好收成。
1993年採取了第三個行動。我們發現,廣州附近,以前的花縣舊鄉鎮,現已變成了一個城市,這裡蓋起了五、六層的樓房。這裡摩托車的數量要比北京多,而自行車的數量減少了。縣領導在裝有空調的辦公室裡接待了我們,他們讓我們看了刊載有新工業企業的畫冊,這些企業幾乎都是由一些香港和海外華人資助的。當地幹部們發展了鄉鎮企業。辦公樓前停放著幾輛日本汽車。鎮長來了,他身穿名牌運動衫、深色褲子、黑皮鞋、手持大哥大。他的小鎮專門生產皮貨、皮包、皮帶。
沿海地區生氣勃勃的景象也在向內地擴展。在距湖南省會長沙150公里洞庭湖邊的沅江縣,我們看到在堤壩上,一些農民身穿工作服、頭戴草帽,趕著大車在忙碌。三個漂亮的姑娘由此經過,只見她們一個穿著超短裙、另一個穿著健美褲,還有一個穿寬鬆上衣和牛仔褲,昔日那種「一色藍」的衣服已被人們遺忘。
在這裡,毛時代的簡陋工廠已被現代工業所取代。例如,一個生產漁網的企業今天已經有了新廠房,裝備了日本機器。在這個工廠的旁邊建起了一座紡織廠,該廠從瑞士訂購了機器,並派四名技術人員去瑞士實習。
在湖北,雖然香港對它的影響不大,但總的發展趨勢是一樣的。這些省份的優勢是地價和勞動力要比沿海省份低廉。
鄉鎮工業的現代化與發展向中國人及其外國合作夥伴展示了美好前景。各省各縣可以自主支配從當地出口中獲得的一部分外匯。但他們在對市場的認識瞭解及合作夥伴的選擇上還顯得缺乏經驗,更不用說還存在著腐敗、運輸困難、電力短缺等問題。
越來越多的農民家庭借助於農業與其他多種經營的結合獲得了成功,這就使農村市場正在向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產品擴展,並刺激了工業生產的發展。
但中國農村的貧困現象並未消失,甚至在廣東省也是如此。在中國西北部、中部及南部山區,貧困現象仍然存在,那裡的地理狀況妨礙了綠色革命的發展,那裡的閉塞及與外界隔絕的狀況阻礙了其他經濟活動的發展。中國當局說,在11.7億人口中,有八千萬至一億人的生活水平很不穩定。但這些地區也並不是沒有變化。為了養活家人,有些男人離開家鄉去發達地區打工。這裡人們在住房、衣食方面的情況也在開始改善。
但現在仍有一個令人擔憂的嚴重問題存在,缺乏足夠的資金用於農業,特別是在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科研及化肥的利用等方面資金不足。因此,我們注意到糧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生產後勁不足的跡像已經出現。這種情況對集體經濟的威脅是嚴重的:儘管經濟在多樣化發展,但不應忘記農業在生產和就業方面舉足輕重的作用。
(原載法國《世界報》2月8日)◆
社論
國際觀察
孫中山與建黨百年
選舉觀察
李登輝研究
殖民化與五一俱樂部
《閏八月》與金馬撤軍
認識中國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