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七年共35輪談判之後,中國與歐盟終於在2020年底「原則上談成了」「歐盟與中國全面投資協定」(CAI)。這是繼同年11月,中國與亞太14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後,北京更進一步把多邊協議擴展至歐盟國家,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對於中國、歐盟甚至全世界經貿與政治方面的助益甚大。同時,從此發展亦可看出,世界三大亮點:美國、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戰略博弈,互為籌碼、相互為用。
經由好友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亞太講座執行長王萬教授就地向歐盟官員探詢的結果,由於時間緊迫,德國總理梅克爾希望在其2020年底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任內將該協定定案,故尚未草簽,才有上述歐盟所謂「原則上談成了」的說法,因為還有一些翻譯與文字方面的細節尚未完成。
之後,只要送交歐盟理事會以條件多數決即可通過,亦即55%的成員國,就是27國中至少15國,且也要佔歐盟總人口65%以上支持,避免被少數大國或多數小國操縱,然後再交由歐洲議會過半數表決通過才算成案。若一切順利,預計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依目前情勢觀之,最後通過的問題不大。
在此次協定的談判過程中,中方對於歐洲企業的市場准入明顯讓步,再加上德、法兩國都積極支持,因而中歐雙方都加快談判的速度。尤其在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期間,中歐雙方舉行10輪談判,取得重要進展,才有如此成果,尤其中方在拜登11月初勝選之後,更加大了讓步的幅度。
首先,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8年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的國家人口接近15億,如美、日與歐盟國家加上一些產油國等,而中國也在2019年超越此一界線,使得全球超過10,000美元GDP的國家人口規模將接近30億人,佔世界總人口78億的38%。
再從中歐的貿易來觀察,2019年該項貿易額度超過6,500億美元,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以及最大出口市場,而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與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向歐盟的貨品出口額度高達3,613億歐元,而歐盟向中國出口也有1,983億歐元,導致中方出超1,630億歐元,市場潛力無限,但要比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2,958億美元為小,而在2020年上半年,東協已躍昇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中歐達成投資協定,可能重塑雙方經貿關係。依照協定,中方同意為歐盟企業開放金融服務、製造業和房地產等領域,歐盟則將放寬中國投資其可再生能源市場的限制回報。
但雙方還有一些爭議,如中方只承諾依照國際勞工組織(ILO)規定,改善勞工權益,導致一些素來反華的歐洲議會社會民主黨與綠黨的黨團不滿,認為與中國構建如此全面系統的經濟紐帶是個戰略性錯誤,若歐盟試圖以勞工權益的讓步來換取協定的話,他們將在歐洲議會進行聯手狙擊,但因議席的差距,表決通過應當不成問題。
另外,中方還在2020年12月中旬公布「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主要是維繫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但這引起歐洲10多位中國研究與國際關係學者連署質疑,中國在市場准入的讓步太小,北京又未對勞工議題許諾,一旦協定簽署,歐盟將難以再在此方面向北京施壓,因而也強烈反對簽署協定。
雖然如此,歐盟最高決策層與法、德軸心則全力支持該協議,而德國總理梅克爾更是此協定的首要支柱,其中攸關歐盟核心戰略利益的歐美關係,更可能是重要原因。
由於近年來川普在「美國優先」的戰略原則指導下,破壞了與歐洲盟友的關係,形成在傳統美歐關係中重大的不確定性。尤其在2020年大選期間,加上美國疫情的全面爆發,川普政府試圖以壓榨盟友的方式外銷轉內銷,企圖挽救持續走低的選情。
如在8月,華府強力施壓德國放棄北溪2號(Nord Stream 2)項目,轉買價格至少高出俄羅斯輸歐天然氣50%的美國液化天然氣不成之後,川普當局直接下令制裁參與該項目的歐洲企業,使德國政府極為不滿。就在同月中,川普當局公開宣布,將繼續維持此前針對歐盟輸美產品的懲罰性關稅,歐美之間在「不公平補貼」與「歧視性關稅」的貿易形成拉鋸,甚至破局。
拜登在競選期間也承諾強化美國的製造業,決定了其無法如歐盟所願的執行自由貿易。因此,讓歐方決策者認為,拜登時代的歐美經貿關係極有可能如川普時代一樣摩擦頻繁。在拜登勝選之初,歐盟自然熱切盼望美國新政府能夠改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甚至提出了聯美制中的倡議,但並未得到拜登方面的相應回饋,導致歐盟決策層意識到,拜登好似對於改善跨大西洋關係並不積極。
以打造歐美自貿區的「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佔目前世界二分之一的GDP,有世界上較富裕的八億人口。但是,直至2016年,經過三年多輪談判未能達成共識,只是雙方都不願意聲張,因而並未引起關注。
更令歐方憂慮的,是在「數字技術霸權」挑戰的層面。12月中旬,歐盟執委會頒布的《數碼市場法》(DMA)與《數碼服務法》(DSA),雖也以中國的阿里巴巴、字節跳動以及南韓三星為對象,但首要還是在限制美國網路巨頭如Google、Facebook等之不公平市場競爭行為,目的是加強監管平台內容及確保企業有公平競爭環境,這當然會影響到美歐偕手遏制中國的策略。
因此,拜登上台後,美歐之間關係看似無法立即改善,加上美國新政府還有人事安排與政策制定的盤整期,拜登曾言明要先對內應付疫情與經濟問題,雖然待任國安顧問蘇利文曾表示應當美歐優先談判,但歐方並未受到影響,仍盡力排除萬難,持續推進,盡速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以降低歐美合作的戰略風險,同時也增加了歐方未來對美談判的籌碼。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以來,世界貿易受到嚴重衝擊。聯合國發布的《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年中報告》顯示,2020年世界貿易將收縮近15%。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貨物貿易量同比下降3%,預計第二季度降幅約為18.5%。相對的,中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總量卻逆勢增長,依照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前七個月,歐盟27個成員國與中國進出口總額為3,287億歐元,同比增長約2.6%。
再回顧中歐雙邊互補的經濟優勢,至2019年的近40年裡,中歐貿易規模增長了250倍。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逆勢上升,截至7月已連續三個月每月開行超千列,為保障疫情下中歐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還包括中亞與東歐較落後國家的物流暢通和物資供應穩定,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中國(16.5%)與歐盟(21%)的GDP總量超過全球經濟三分之一,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中歐貿易額逆勢增長,可說向全球發出了經濟穩步復甦的積極信號。尤其,中國經濟穩步復甦,成為疫情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有鑑於此,世界最大汽車公司德國大眾汽車集團,2020年5月底宣布在華投資21億歐元,大力推進電動車業務發展。同年7月,法國大型跨國性食品公司達能集團,宣布在華投資一億歐元,以提升本地研發創新能力。再加上同年9月《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的簽署,可以有效阻止假冒地理標誌產品進入彼此市場,如美國生產的香檳若以法國香檳為名就無法出口中國,同時將有力促進中歐雙方產品加速進入對方市場,更是中歐雙方平等互惠的標竿,因為以往歐方都一直要求中方要符合其標準。中歐領導人還決定,建立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以及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打造中歐綠色夥伴、中歐數字合作夥伴等一系列發展中歐關係的頂層設計。
2020年底,美歐地區疫情再度惡化,歐盟各國經濟原本在9月歐元區經濟景氣度進一步改善,現又陷於停滯甚至倒退,更增加歐方與中方洽簽協議的動力。而中方為深化中歐合作,提出了「四個堅持」:堅持和平共處、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對話協商,中方聯歐制美的意向明顯,而這都符合中歐雙方加強團結合作的需求,抵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更加有效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同時也對國際社會產生相當正面的影響。
在疫情肆虐的期間,中歐貿易還能逆勢增長,確實證明了雙方合作的強大韌性與活力,雙方對彼此的重要性也將更加突顯。尤其歐洲的疫情再度爆發,重創其經濟。相對的,中國則控制得宜,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全面經濟倒退的情況下,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動力最足的火車頭,更成為歐盟發展與成長的支柱。
相較之下,美歐之間的隔閡更勝過中歐之間的歧見,而拜登新政府也無法立即改善美歐關係,但因時間緊迫,導致中歐之間的合作空間更加寬廣,若雙方繼續堅持互利共贏的大方向,中歐合作的前景看好。◆
社論
RCEP與CAI
中美新局
海峽兩岸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