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勛鑒:
我住在海峽對面,本應給台灣方面領導人寫信,但她一向我行我素,從不聽人民的聲音,所以我決定還是寫給您吧,誠所謂寄希望於對岸。
現在海峽兩岸風雲變幻,有關統一已經搬上檯面,到底該和統還是武統,馬上就要見真章。老實說,以台灣現在執政黨所作所為,武統並不足為怪,也可以說是自找的,但在走到那一步之前,還是有些事可以做,為和統做最後的努力,也為未來的「新新中國」做個鋪墊。
首先,我呼籲您改回繁體字,也就是正體字,理由在求可大可久的中華文化能垂萬世而不因一時之政治有所傷害。也許用慣了簡體字的人不覺得,但對於從小用慣正統繁體字的台灣人而言,這是他們僅存的驕傲。
正體字源於六書,有文化、易識別,也好看,是祖先一脈相傳的藝術,即便在書寫或教導老外時,也能依照表意的部首或象形、形聲等,說個好記又有內涵的故事,使中文易記、易學又合理。
我教過許多重量級的老外中文,包括美國眾議員或義大利駐中國總領事等,無不喜歡正體字,咸認為正體字精練、美觀。
簡體字唯一的優點,就是書寫方便,但這在電腦打字的今天已不重要,反而人前人後笑話不少。例如我曾在淮安府署的地上,看見小石子鑲嵌著「日進鬥金」,我知道其本意是「日進斗金」。又比如「老干媽」變成正體字後,必寫成「老幹媽」。此外,網上有一半的老歌「鍾山春」,已經成了「鐘山春」,凡此不勝枚舉。
用正體字輸入的文章,只消一個指令就可以換成簡體字無誤。但以簡體字創作的文章要改回正體字,文中的通假字,由於電腦無法判讀用法上的細緻差別,就會胡亂選字,導致錯別字橫生,貽笑大方。但是這些曉事者都沒有說過,因為說了傷和氣。包括許多新聞媒體,只要是用簡體字創作而後轉為正體字的,無不如此。看在識者眼裡,只有搖頭太息。誰願意把自己的文字素養拉低呢?這是統一的第一個心靈絆腳石。
再如我所用的「訊飛」輸入法,雖然非常快,但是錯字、沒有的字(不知哪來的?照抄康熙字典裡面那些死字?)多到無法勝數,但真正常用的正體字,反而隱藏在一堆莫須有的字海中,一字難尋。此外各個字詞或其排列,也完全沒有章法,顯示訊飛的發明人有科技而無文化,這正是台灣可以互補的。
我注意到大陸幾乎沒有了破音字,並且很多人寫字筆畫不對;我曾試寫簡體字,發現有些字筆畫確實無所依循。寫簡體字的人很難寫好書法,其撇捺的錯落與擺放,總不太對勁。此外,簡體字的使用者,與中國浩渺的古籍,有著無法跨越的鴻溝;古書裡的許多字,或不認識,或會錯意。遠的不提,近如許多山西老宅門楣上的家訓,在今人所出的相關書籍裡,就常有認錯的,以致楹聯會錯意,或深意消失,真使人慨嘆才幾十年之隔,下一代已如此隔膜。
此外還有翻譯的問題,習慣用語的問題,以及中文西化的問題,這些可先略過不表。眼前重要的議題是,經過幾十年的教改摧殘,台灣的下一代,已扛不起正體字及中華文化的重責大任,他們的中文有很大的毛病,問題很大。如果海峽兩岸在文化上如接力賽跑,那麼台灣已跑完了屬於它的一棒,下面後繼無力,要靠對岸來接棒。如若不然,等到我輩凋零以後,就沒有人會正確優美的使用正體文字,則五千年來的悠久文化,便將毀在我們手上,思之愀然。最近韓國和越南都在恢復漢字,當然,他們所謂的漢字是繁體字,如果有一天台灣也不用繁體字了,那麼難保南韓不會把漢字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那才是兩岸最大的悲哀。
如果大陸改用正體字,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滿足了台灣這些小覺青的玻璃心,同時也爭取到了海內外華僑的心,他們定將額手稱慶,為文化復興而雀躍。何樂而不為?我相信大陸內部也有改回正體字的呼聲,估計這個工程至少需要兩代人才能完成,何不趁此下了這個台階?有效率、知過必改而不推諉,是我喜歡共產黨的地方,請踏出兩岸統合的第一步,平反正體字吧,看在文化的份上。
有關統一的第二個心靈障礙,是歷史的問題。眾所周知,民進黨把初高中的歷史課本,改得亂七八糟,把台灣年輕人該有的史觀完全破壞,使得下一代不認自己是中國人,致使兩岸在心靈上越行越遠。但是為什麼我這一代人,生長在國共情仇下,卻對中華歷史文化有強烈認同,且願意枉顧政治差異及前輩努力,致力兩岸和平與統一呢?我這一代人讀的,是民國光風霽月的年代所寫的本國史,大致以錢賓四先生《國史大綱》為張本,沒有強加任何意識型態或框架,只有就事論事的記載,所以讀來對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有超越政治的孺慕與愛戀。有時我想,如果我讀的是唯物史觀的本國史,或者我仍會愛國,但絕對不會隔岸愛戀中國了吧?既然如此,兩岸何不各自卸下價值觀,同讀一本歷史,然後把1949年以後的歷史另外對待,另外討論,就算把詮釋權交到勝利者手裡,也沒有關係,因為雙方的共識夠深。所謂共識,就是同文同種和相同的史識與史觀。
最後,我對「統一」一詞,有個建議。陳長文律師有言,「獨立」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價值,聽起來好聽,可以使人為它奮鬥、為它死。但「統一」卻不是一個價值,至少在台灣某些人耳裡不是。既然如此,何不將兩岸統一稱為「統合」或「復合」,這樣較給人平等之感,可免「大吃小」或「小事大」的聯想,也較能讓雙方覺得兩岸本是一體,應該和合,進而聯袂追求復合。
兵戎相見確實不好,如果大陸都展現誠意,致力降低統一的違和感,縮小兩岸心靈的差異,卻仍喚不醒某些執拗的人,就不妨直道而行。
社論
RCEP與CAI
中美新局
海峽兩岸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