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終,歷時七年共35輪談判,中國與歐盟簽訂《中歐投資協定》(CAI),此為北京繼11月與日、韓、東協、紐澳底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後,在經貿外交再下一城,穩住因「川普主義」受創的多邊經濟體系,亦證明「逆全球化」仍非現實,美國總統川普掀起對中貿易戰,脫鉤中國,重返保護主義的路徑,不符合各國經貿利益的實現。
川普臨去秋波,在內政及外交上暴走,但北京不隨之起舞,穩步與東亞周邊國家及歐盟共建區域多邊自貿體制,以期在美國候任總統拜登上台後,在新的中、美博弈上立於不敗,緩解川普「脫鉤中國」的戰略對中國造成的負面影響,助力「全球化」在演化中續行。
全球化下,過去的貿易規制無法有效應對此新秩序所衍生的諸多問題,而新冠疫情更使全球化暴露在生產效率及經濟效益提升的背後,潛藏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降低。新冠病毒助勢各國不分左、右的「反全球化」,民粹路線綁架各國選舉與決策,使主政者在保護本土製造業,驅逐或限制移民及針對中國等特定國家的貿易戰上持續加碼。
冷戰結束後,中國的對外開放使其成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在「反全球化」浪潮下,成為千夫所指的國際秩序及美國霸權的挑戰者。中、美對立,將全球帶入「新冷戰」,但此格局迥異於美、蘇冷戰,因全球化下經濟與安全的利益分殊,日本及歐盟雖為美國的盟國,但經貿上難與中國脫鉤、斷鏈,以歐盟為例,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總體貿易萎縮15%,但中、歐貿易逆勢成長2.6%,全球經濟衰退中,中國市場對歐盟彌足珍貴。
RCEP及CAI的簽訂說明新冠病毒及民粹未侵蝕全球化的根基,中國亦藉此在川普總統大選失敗後的政治混亂中,與日本、東協及歐盟合作,大力反擊「川普主義」造成的全球經貿失序,破除川普要求各國選邊的脫鉤。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認為,全球化在制度安排上確實有脆弱的一面,但不能因此低估非西方世界或開發中國家等廣大潛在受益者對全球化的擁護,不可低估支撐全球化運作的各種機制的韌性。全球化遭「川普主義」逆襲,但不會嘎然而止。
中國藉RCEP及CAI使自身處於更有利的位置,共同參與東亞及歐亞大陸的貿易規則的形成,捍衛全球化,拉住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修復因新冠疫情而受損的中國形象。全球化處於演進階段,而非逆退,其間中國將參與全球化規則與路徑的修正及建構,此可視為中國對世界秩序公共財的提供,而非如《紐約時報》所言:「習近平推動中共特色全球化,讓世界遵守中國規則」。
川普主政美國四年,退群成癮,在敗選後的11月22日,仍執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該條約為1992年北約與俄羅斯簽署之允許相互偵察對方軍事設施,以建立互信的重要機制,德國對川普此舉不以為然,決定續留條約。此為川普的「美國第一」尋求極大化美國的利益,但常忽略盟國的想法再添一例。其實,川普上台後,美、德交惡,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指出,拜登雖將入主白宮,但惡化的美德關係難以恢復到從前的狀態。《中歐投資協定》底定,時任歐盟輪值主席的德國總理梅克爾至為關鍵。
川普任內傷害盟國的紀錄不勝枚舉,創造了中國與歐盟、日本等美國盟邦拉近距離的機會,美國候任總統拜登雖想力挽狂瀾,阻止歐盟,待拜登政府啟動後,共同對應北京。然而,川普的戰略收縮與退群多邊機制,侵蝕「美利堅治世」,使歐盟在世界秩序的重構中,得到更佳的發言位置,歐盟不會錯失川普送上的機會,與中國合作提高歐亞大陸經濟板塊在全球的地位,此為未來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亦可為未來與拜登政府談判《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創造籌碼,無須處處受制於美國的利益。
2021年的全球經濟雖未脫離新冠疫情威脅,但可望在中國、歐盟及東亞合力建構的多邊自由貿易機制下,避免貿易走向保護主義,招致全球結構性衰退,此為中國與東亞及歐盟國家攜手將世界帶回「全球化」,落實習近平所言之「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多贏,而非意在迫使他國按中國規則行事。
中國確實與西方存在源於價值觀的貿易衝突,但誠如季辛吉所言,理想主義者不能壟斷一切道德價值,現實主義者亦必須體認理想是現實的一部分。RCEP與CAI能助力中國在開放中前進,「開放是國家進步的前提,封閉必然導致落後」,習近平治下的中國若能開放、進步,能使中國持續融入世界。
連任失敗的川普試圖利用任期的最後,擴大對中國制裁,不僅禁止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等八款應用軟體在美國進行交易,更臚列華為、海康威視、中國移動、小米、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及中國商飛集團等共44家與解放軍關聯的中國企業,禁止美國投資人交易及持有清單中的陸企股票。川普意在限縮繼任總統拜登對中政策的轉圜餘地,使其「脫鉤中國」的佈局奏效。
其實,川普對中的經貿「脫鉤」及戰略「圍堵」雖使中美關係陷入谷底,但似無損北京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誠然,歐盟、日本及東協(ASEAN)與美國類似,皆存在對中國的批評,但在「交往」或「圍堵」中國的戰略選擇上異於美國。因川普的「美國第一」加劇美國與其盟國間的利益分殊,《中歐投資協定》底定即為德、法為首的歐盟在對中政策上與美國分道揚鑣之舉,有別於美國的對抗性操作,歐盟及日本仍對中國抱持開放及接觸的務實態度。
「脫鉤中國」將導致全球供應鏈分化為「中國」及「非中國」,助勢「逆全球化」,對新冠疫情下的全球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世貿組織(WTO)預估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萎縮9%,此為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後,國際貿易再遭重創,而全球GDP亦將隨之衰退4.2%。
新冠疫情雖突出全球化下的供應鏈及產業聚落的未盡合理之處,亦使新舊秩序交替下的大國矛盾尖銳化,但此不意味倒轉歷史進程,重拾唯我優先的保護主義為解方。新冠疫情與「川普主義」共伴,逆襲「全球化」,「脫鉤中國」之議無助各國經濟恢復榮景,徒令中美關係步入不可逆轉的惡化,重演「修昔底德陷阱」的悲劇。20世紀前期的戰爭歷史,殷鑑不遠,當下各國須亟思趨吉避凶。
綜觀2021年,全球將在克服新冠及復甦經濟上,兩面作戰,難度不小。其間,中國的角色至為關鍵。世界銀行分析指出,因2020年全球GDP萎縮,使中國在全球GDP的佔比提升至14.5%,其2.3%的成長數字雖是44年來最低,但卻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成長國家。
此外,經濟預測數據顯示,今年中國經濟可望再現活力,預估今年GDP成長率將達7.9%,優於美國的3.5%、歐洲3.6%及日本的2.5%,此有助於鞏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因其可能成為後新冠時代全球經濟的強勢成長動能,美國及歐盟企業,勢將更聚焦中國市場的潛力,而非與之脫鉤。因此,新冠疫情不僅未重創中國經濟,反而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竄升,使全球更需要中國。
誠如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所言:「全球化仍在演化,而非退化」,疫情促發全球化的重組,企業構思全球策略時,「風險」將較「效率」更形重要。未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或將有所調整,企業的全球佈局將朝向供應鏈的分散,但多元化供應鏈並非形同「脫鉤中國」,而是結合各國能力與知識,共建全球化的政經治理機制。
後川普時代的美國須思考「圍堵」或「脫鉤」中國是「現實」還是「理想」,能否在國際社會中獲得共鳴?《紐約時報》評論坦言,中國搶佔外交先機,美國圍堵中國面臨困難。其實,全球化下的外交應摒棄對抗思維,大國間雖命定的存在競爭,但競爭不見得是壞事,非對抗性的競爭可以創造全人類更大的福祉,使國際政治更加合理化。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評論《中歐投資協定》時表示,中國與歐盟為「全面戰略夥伴,不是制度性對手」,中、歐共同倡議的多邊主義,應是致力於各國團結合作,而非「服務於集團政治」,應當超越不同體制的差異,不以「以意識型態劃線」。
2020年,中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中、歐「脫鉤」,可以休矣。然而,如何避免「競爭」走向「對抗」,彼此相互開放是一方法,《中歐投資協定》的成敗是中、歐能否「和而不同」,攜手維護多邊主義,扭轉「逆全球化」的試金石,也左右了中、美後續的貿易談判。◆
社論
RCEP與CAI
中美新局
海峽兩岸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