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文化變遷與台海兩岸關係演變

劉性仁
(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在台灣,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區、族群和世代有不同的文化表徵;台灣的文化屬於台灣的知識、信仰、道德、法律、習慣及所有台灣民眾所掌握之能力的總和。

台灣的文化變遷係指台灣社會內部,由於不同族群間的接觸而引發的一種文化改變。台灣的文化變遷,有內部也有外部因素,內部是台灣社會生態的變化引起;外部則受國際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的變化影響。

台灣的文化,存在無意識和有意識的變遷,有意識的變遷又包括主動、指導和強制變遷。台灣的文化中,創新、傳播是台灣文化變遷的過程。

台灣的文化變遷是一個漸漸發展的過程,既有對傳統,也有對外來文化的掦棄。

從李登輝執政後,台灣語文教育中慢慢減少文言文,加強白話文篇幅;更從史觀、課綱中去掉編年體而改採主題式的選擇,這一切配合環境變化,有台灣親美因素、去中因素、民主化後去權威化、去傳統化,台灣的文化變得越來越淺薄,思維方式變得越來越簡單,台灣的文化變遷伴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建立,是一種刻意區別中華文化的用心操作。

陳水扁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將台灣史抽離中國史,同心圓史觀造成台灣人不一樣的歷史記憶與認同,文化發生改變;馬英九時期雖意識到問題,但很難撥亂反正;迄蔡英文執政,將台灣史抽離中國史,從文字、語言及史觀中加以發展,試圖讓台灣的文化脫離中華文化。

台灣的文化核心在於中華文化

孫中山先生的文化觀具體展現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必須同步進行」、「人文精神與科學態度的結合」、「學問為立國之本 」、「興學育才是建國的基礎」等。另外,他提出「王道文化」與「霸道文化」的論述,「從今以後對於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鷹犬,或是做東方王道的干城?」

中華文化區分王道與霸道,大亞洲主義時就是文化問題,就是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比較問題。東方文化講王道,西方文化講霸道;王道主張仁義道德,霸道只問功利強權。

中華文化是審時度勢,既內審現今兩岸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中華文化既主張珍惜發揚固有民族文化,又要棄其糟粕,反對全盤西化和崇洋媚外。中華文化對外國優秀文化採取開放態度,但又兼顧民情。孫中山的文化觀「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者」。

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維護,對發揚中華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

台灣的文化,其特色在展現中華文化的元素,台灣這一代人戮力發揚中華文化;然而遺憾的是,從李登輝到民進黨去中國化的結果,台灣年輕一代慢慢喪失對中華文化的孺慕與發揚,對兩岸關係埋下隱患。

自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經國民政府遷台後兩蔣時代的宣揚中華文化,再經李登輝與民進黨政府的去中國化,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再推動半中國化,最後到民進黨蔡英文時代的全面去中國化,台灣的文化產生斷裂,對台海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嚴重考驗。

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透過課綱將中國化去除,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分成台灣、東亞及世界三個領域,將中國放在東亞史下;另外,將歷史從編年改為主題式討論,不僅使課程變得支離,讓學生難以完整吸收。

中華文化是很好的切入點

台灣早先移民大多是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的閩南人與來自廣東梅縣一帶的客家人,而1949年後還有中國大陸各地來台的各省人。目前居住在台灣的人,98%以上的祖先來自大陸。大家都是黃皮膚、黑眼睛,同屬中華民族,這是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有著同文同種的文化。因此,不管台灣的文化怎麼變遷,都無法擺脫中華文化的元素。台灣的文化不是台獨文化。台海兩岸同樣傳承著中華文化。

面對2021年,兩岸關係發展的契機,中華文化是很好的切入點;我們要加強文化的交流,互融互合,夯實中華文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