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表現在一段歷史沈澱積累下,逐漸發展為大小傳統。「文化大傳統」是指大知識分子、大教主創造的道德倫常、宗教思想、哲學理念,有其重要經典;如孔孟和儒家、老莊和道家。大傳統的思想、智慧和規範會往下落實傳佈而形成為一般人民的心靈、生活的規則、章法、軌持,這就是「文化小傳統」,就是所謂「常民」的社會、文化的運作內容和具現。
以中國的常民為例,會在家族、鄉社、祭祀、禮俗、教化以及人與人的來往規矩之中表現、實踐了大傳統中的價值和規範體系,如祭祖拜神及掃墓中的典禮是從《禮記》、《朱子家禮》的規定中演生出來的一套儀規,這在當代台灣民間社會仍然活生生地運作。
清廷治台兩百年,就台灣的漢族社會而言,進入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傳統是朱子儒學,最早的文獻是康熙年間陳璸首建朱子祠於台灣府學,亦即今台南的全台首學的孔廟之內,因而撰寫的《新建台灣朱子祠記》,有曰:「朱子之言曰:『大抵吾輩於貨色兩關打不透,更無話可說也。』又曰:『分別義利兩字,乃儒者第一義。』又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八個字,一生用之不窮。蓋嘗妄以己意繹之,惟不好貨,斯可立品;惟不好色,斯可立命。」
陳璸在台灣正式揭舉朱子儒學的同時及此後,台灣各級廟學和書院持續建立,展開了台灣文教之路,其主要精神就是陳璸此文舉出的弘揚基本為人的義利之別,以及不可迷於貨色,所以立品立命的生命和心性之指南。透過文廟官學及各地書院的朱子儒學的學規和教化,台灣建立了中國文化的儒學德教大傳統。
此大傳統通過地方士人的傳播,在台灣鄉社和城鎮中,成為文教道德的小傳統,而變為台灣常民的生活上的基本禮規,如許多宮廟的殿上大書朱子在嶽麓書院的壁書「忠孝廉節」,潛移默化,台灣人在公務上踐履忠德,在家庭裡是父慈子孝,寧守清貧志節,絕不貪取非分之貨色。又有如祭祖先、祭聖賢和祭天地的祭儀,是朱子教授下來的《家禮》。而在鸞堂信仰中,尊奉義薄雲天的關帝,台灣人最重視關帝的忠義精神。
清代台灣人群體中的優良性質以及其文風德化,就是這樣的文化價值系統培養以及傳承下來的。其主體是中國儒家的人文道德教化。
這就是台灣的文化傳統的核心,而且是大小上下相貫通的。如果台灣缺乏了朱子儒學的道德倫常大義,清朝中末葉不可能會有連橫、洪棄生、丘逢甲、鄭用錫、汪春源、施家本、許南英、林南強、陳維英等台灣本地的儒家型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乙未慘變之際,這些台灣士人多抗日的領袖型人物,且追隨之而帶著義兵對日抗戰而犧牲的如吳湯興、姜紹祖、邱國霖、徐驤、林崑岡以及屏東步月樓蕭光明的兒子等志士,有的有科舉功名,有的是在家教的倫理之學中成長,他們皆依中國儒家的《春秋》經,秉持華夏大節而抗拒夷寇的精神,付出了寶貴的性命。
日據50年,除了那些三腳仔、皇民台奸之外,台灣人不論是大家族如霧峰林家或一般平民,絕大多數以中國儒家為主軸,從清朝以迄日據,雖淪為異族殖民統治,但此道統並無斷裂,而且輔以道、釋之教和陰陽五行的觀念,揉合為自己在日人殖民壓迫下,整體家族和個人安身立命之方。如苗栗西湖鄉的劉家雲梯書院,即以中國儒家之德教為其核心,主祀孔子和關公,其主旨是仁義忠孝,其大門之聯這樣寫:「宣聖顯安邦,高築宮牆香火盛;王師忠護國,中興氣象海天青。」
劉姓家族的書院,只是一個鄉社的教育場所,從清中葉開創至日據50年,皆能表現儒家的教化傳統精神,由此擴而證明,由清朝至日據的台灣人的文化核心,乃是孔孟聖賢傳下兩千多年的儒學。日本殖民主義可佔據台灣土地,但無法消滅中華道統,這是日本殖民者自己在其調查報告書中承認的客觀事實。
然而,台獨卻處心積慮而妄想透過其台獨史教育來除去台灣的中國文化本質。從皇民化了的李登輝就開始此種叛國背祖的教育工程,逐年漸積,先履霜而至堅冰,蔡英文的「108課綱」的台灣史,正是現在高一學生必修的課程,其課文中完全刪掉鄭成功、陳永華帶來中華文教的史實,對於清朝兩百年的儒學文教隻字不提,只著墨於清治台灣的社會鬥爭以及人民的迷信無知。這是典型的出賣祖宗聖賢的奸佞污穢史,其骯髒漆黑的再皇民化教育,必須徹底清除。◆
社論
中美關係
東北東南亞與中國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