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灑與擦拭消毒要檢討

林基興


近日,台灣的政治人物下鄉犒賞防疫消毒化學兵群,提到桃園市消毒七千多處。

「有噴有保障」,廣用消毒劑包括漂白水,含次氯酸鈉經水解得次氯酸,可抑制病毒蛋白質作用;但它含氯,刺激皮膚與黏膜和呼吸道,其滋生物三鹵甲烷為致癌物;也污染環境。其次是酒精,可溶酯類,而新冠病毒的外套膜含有酯類,因此可使病毒失去活性;但多用酒精可減弱皮膚防禦力,也有害生態。

今年1月29日,世界頂尖《自然》期刊專文《新冠病毒少經由物體表面傳播,為何我們仍深度清潔?》指出,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學家郭德門 (Emanuel Goldman),去年7月在《刺胳針 傳染病》期刊為文,指出物體表面傳染病毒的風險不大;相較地,大多數傳染源自感染者咳嗽、談話、呼吸,散放出懸浮微粒。美國疾管局也有類似聲明。

1987年,威斯康辛大學實驗,感冒者與健康者同處一室玩牌與摸撲克籌碼,健康者不論摸臉揉眼鼻與否,均約有一半的人被傳染;第三個實驗是,健康者在另一隔離房間,接過感冒者污染的紙牌與撲克籌碼繼續玩,也摸臉揉眼鼻,但無人感染;上述三個實驗顯示,感冒病毒主要經由空氣傳染。(新冠病毒強,人道因素而不能以人實驗。)其次,去年4月到6月,美國塔夫茲大學環境工程師皮克琳(Amy Pickering),每週取樣麻州某鎮的門把與過路按鈕;結果,接觸表面受染的風險小於萬分之五,比懸浮微粒傳染新冠病毒的估計值低。亦即,物體表面有可能傳染,但不顯著。

為何仍忙清潔消毒呢?原來之前諸如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原體,可附著於床架或聽診器,因此,疫情一開始,醫護即擦拭病床等。

常見報導新冠病毒留在各式表面(在不銹鋼上可存活六天等),但這些實驗劑量大等因素,偵測到病毒未必是警訊,因存活未必代表傳染。以色列阿什杜德(Assuta Ashdod)大學取樣醫院隔離區與隔離旅館的個人物品與家具,結果是,半數醫院與超過三分之一旅館的樣品含病毒,但無一能感染細胞。

清潔空氣比消毒表面更要緊,但後者「擄獲民心」,如去年9月到10月,紐約地鐵詢問旅客清潔消毒事宜,結果,七成半認為那才令人安心;估計一年費用約17,000萬美元,卻像「哄人的表面功夫」。

對於新冠病毒,清潔消毒物體表面的成本效益難比戴口罩、(密閉空間)通風與潔空氣、保持社交距離、洗手。是該大幅減少消毒噴灑與擦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