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把全球真正連成一體,巨量信息在世界範圍內同步流動,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之後,資本家按照比較優勢在全球投資佈局,之後製造業從發達經濟體轉向發展中經濟體,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開始重新配置,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在全球範圍的重新配置,其結果帶來世界範圍的利益重構和權力轉移,世界範圍的財富流動造成財富不均衡,國家之間貧富更加懸殊,這是以往任何時代都沒有的全球化。但是發達國家也不是全民得益,內部利益被少數資本家剝奪而發達國家人民亦成為全球化的「輸家」。全球化已經不是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對抗,而是全球資本同全球社會的對抗,由此導致全球民粹主義、全球草根政治與全球菁英階層的對抗。美國便是最明顯的例證。
某種意義上說,川普之得以當選,就是得益於這樣的逆全球化的,所以在他的執政下,美國從主導全球化旗手而全面轉向逆全球化打手;另一方面中國是全球化的得益者,因為中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把人民擺在第一位,堅持所有的人民可以獲得改革開放、國家發展的紅利,因此,近年以來,中國雖然貧富差距也在加大,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並沒有出現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民那樣普遍「仇富人、反菁英、反科學」,尤其在疫情的考驗中,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特別是滿嘴假仁假義的「人權」價值,都得到了最直接的驗證,這就加重加深了美國的失落感,但由於美國又不能直接攻擊中國,因此,透過操弄台灣牌是「讓中國不爽」最「無本而有利」的買賣。那麼如果美國現今的看守政權以「無本」的政策,引出中國動用的重要實力,可能賠上中國崛起的戰略機遇,影響中國追求「和平」國際形象,擴大了美國新政府上台之後,合縱抗中的正當性,掉入美國設定的戰場,類似國家統一這樣的重大政治工程,必須要在自己選擇的場域,才能有效地調動各地積極因素,配置各種有利因素,從國家完全「統一」貫徹到統一後的治理作為。
總之,如今的變局確實是百年不遇,中國在變,世局也在變,中國之變自己可以把握,但是世局之變極不確定,特別是美國的變化,尤其巨大,而中國的崛起與復興和國家統一兩件大業的主要矛盾都是中美博弈,二者連動,成則俱全,失則受侮,因此,認清變局、把握規律,厚植實力,深謀而動,動則必成。
四、中國的應變
面對上述高度複雜而且快速多變,方向亦不穩定,不確定的變局,但如果透視表象洞察到和平崛起與和平統一的內在聯繫,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需要,以下的措施便是現階段堅持「和平」作為的必要思考。
一、和平自信:「自信」是一種以自己過往的經驗,和各種客觀條件評估為依據之下,產生的必然成功的自我信心和堅持,是主觀能動和唯物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和平」這種非暴力完成目標的手段,在中華文化中被視為美德之一,不論是國家或個人層面,採用「和平」的手段解決、處理矛盾事務,或是「和平」的手段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總被視為是最可取、最無後患也最長久的方法,所以倡議「和平」本身就帶有與之俱來的自信和文化內涵,所以毛周時代就有和平解放的設想、號召和實踐行動,鄧小平更只在台灣處於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年代提出「和平統一」的政策,並且將原本「一綱四目」的私下承諾,公開為「一國兩制」的制度保證,這就是對中國可以經由「和平」而歸於「統一」的自信的體現;其實在北京當局的政治邏輯上,不僅僅是「和平統一」,還有例如「和平共處」、「和平發展」、「和平崛起」,和平對中國人而言也是一種定力的表現,這種「和平自信」已經是中國軟實力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中國發展與崛起相較於東西方工業化之後的帝國主義崛起而言,完完全全就是和平的模式。
70年之間,雖然有過三次的戰爭,但是三次的戰爭都是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土不受侵犯而戰,所以戰勝之後未曾佔領任何土地;事實上,也正因為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是經由內在和平的文化基因引導,因此,每每可以在西方國家合力封殺之下持續發展,作到「開放」而不受制於人,如果回顧這一段發展歷程其困難與艱辛,可以說是任何大國所未有,而且許許多多的條件還都是在受制於人的情況下,依然成就為世界富國而且持續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
相比之下,和平統一的難度不可能大於和平崛起,因此,只要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在大陸,則面對「和平統一」的大趨勢,有焦慮感的是台灣,而非大陸,大陸必須從自己的奮鬥史中淬鍊出「和平」自信,立足「和平」的高度,審視台灣問題。
二、以「連橫」破「合縱」,以「新全球化」對應新冷戰:顯然地當今中國的全部挑戰,集中而言就是中、美的大國博弈,如今的美國不論是下台的川普,或是現任拜登,他們都想置中國於死境,而如今的美國僅憑其一國,已力有未逮,所以不論是五眼聯盟,或是民主同盟,都十分類似戰國時代的鬼谷子的兩位學生--張儀的「連橫」與蘇秦的「合縱」策略對決。
當然,如今的形勢較之以往,複雜千萬倍,首先是目的完全不同,西秦當時是「一統天下」;而當今中國主觀上無意取代美國,中國的「連橫」之策,目的在於追求自身安全。所以西秦的作法是「以利誘」、「以武滅」終於完成霸業。
以當今的變局來看,美國已無力「以利誘」盟邦,武力的使用也有限度,因此,西方的團結也是建立在對共產主義的仇視,對東方國家的歧視上,但是對中國的資金、技術、市場又無法拒絕,這種團結和聯盟,就必然是各有盤算,與90年代前的冷戰對抗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今日的中國不能僅僅以「連橫」破「合縱」,今日世局的驟變,帶給人類的是焦慮,是不確定;因此,今日的中國只是自保,尚不足以復興,習近平倡議的「一帶一路」的作為,是中國式的全球化方案,它不是以競逐利潤為導向的資源配置,而是「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共享式」的全球化,而此四大發展的綱領的基礎就是交通,包括人才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的「通」,能「通」始能「享」,如何「通」,「通」那裡則採取「共議」的方式,共議之後「共建」,如此一來硬技術、軟技術和「通」的效率,便捷也都共享了;這裡自然包含了利益,但是這個「利」是從中華文化中領悟到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己欲達而達人」的「利」,只有這種利才是長久的、穩定的、可持續的「利」。
這與中國的脫貧是同一個指導思想。雖然,在目前這種全球化的作為,一方面是西方國家的破壞,另一方面在周邊地區仍有誤解,但是我們可以從「一帶一路」在非洲的收穫,在歐洲的發展,都已逐步被較多的國家和外國菁英所認知,這種的「新全球化」的共享之利,必然地推倒西方霸權所築起的資本主義的冷戰竹幕。中美的鬥爭之勢也就天下底定。如果台獨人士在這樣的大趨勢面前,還是固執其「附美抗中」路線,則他們是在「孤立」台灣而不是「獨立」。
三、中國「和平統一」的亞洲意義:今日亞洲的主要文明系統,不外西亞的伊斯蘭文明和東亞的儒釋道柔和的東方文明,17世紀西方的殖民主義入侵後,幾乎全境淪陷,而身為全球四大古文明的中國,作為亞洲唯一的、統一的大國,應該是身受最大、最多、最久痛苦的國家,不論是孫中山所形容的次殖民地,或是毛澤東所概括的半殖民地,都說明了中國與中國人民在近現代的歷史上,所遭受的欺凌和苦難;如今這樣的中國終於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鬥下,和平地贏得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而且邁在「強起來」的征程上,呈現出無人可擋的氣勢,從亞洲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亞洲人中第一次有機會站起來,扺抗西方的霸權。
雖然「亞洲主義」最早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日本神戶提出〔註13〕,其後1940年日本軍國主義者也提過「大東亞共榮圈」計劃。主張「在日本的帶領下『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獨立』、『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之政治聯合體。」〔註14〕不過這只是一個日本殖民亞洲的,西方帝國主義的翻版,完全不值一提。
上世紀90年代時,當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強調「亞洲價值」主要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強調亞洲各國成功的經濟發展方式,比較是以威權政治為基礎,從某種層面來看,都帶有反西方意識普世化的覺醒,但是在沒有實力為後盾的情況下,這些覺醒也只是空谷傳音,影響有限;2013年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說,強調「亞洲發展需要乘勢而上、轉型升級;亞洲穩定需要共同呵護、破解難題;亞洲合作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註15〕
這是沒有亞洲主義一詞的中國亞洲宣言,是創新、合作、和平、包容、開放的亞洲宣言,而此時的中國已經具有推動亞洲覺醒的成功例證和外溢的實力,其後的「一帶一路」倡議,就亞洲「發展、穩定和合作」具體行動,然而,無論中國怎樣努力的協助亞洲的發展,如果中國自身不能「統一」,則中國就無法全力以赴,毫無忌憚地為亞洲的「富起來」與各國齊心協力,因為在中國的領土主權上就仍有一塊是被西方「殖民」的,這對中國的「站起來」、「強起來」,就是一種諷刺,但是歷史遺下的問題若直接以武力解決,不但給西方的中國威脅論提供了最直接的「宣傳子彈」,而且也必然使得周邊國家對中國的作為,產生不必要的陰影,反之,如果是「和平統一」則其「政治紅利」不僅僅是台灣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亞洲的,既是當代的也是時代的;台海兩岸不是火藥庫了,則對亞洲的整體發展必將產生健康而良性的影響。
自然也有極端的國家會認為兩岸一旦統一,其國家的能源、貿易的生命線將受制於中國,從而不得不受制於中國,故而反對中國統一,期待兩岸分裂,其實兩岸對抗必然帶來地區的緊張,兩岸的分裂肯定導致戰爭、反而更不利於這些國家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由於「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的高鐵發展,新能源的誕生和利用,必然大大改變了世界的地緣經濟,從而國際未來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我們不能只以保守的、當下的和可見的未來,去預測可見以後的全球發展,而中國堅持的和平崛起與和平統一,就能在時間上逐步消化許多對未來認識不足、適應不足的國家,逐步認清未來,看到中國和平崛起與和平統一對亞洲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巨大貢獻,從而參與其中,分享和平的紅利。
四、以科技「實力」未來中國,吸引青年:在武力促統的焦慮中,最主要的焦慮源是現今台獨政權在島內種種「去中國化」作為,其中認同的「去中國化」是最為邪惡、遺毒也最深的作為,而其中的歷史教育又是最核心的措施,如今台灣的歷史教育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將中國史視為外國史,將中國歷朝政權對台灣的治理,要麼視為傳說,要麼視為外來統治者,將之等同於殖民者,以便灌輸青少年,台灣人非中國人的意識,去成就大陸的國家統一就是中國侵略台灣的說法。
這當然是十分棘手的挑釁,但是「武力」肯定不是解決此一問題的方法,因為這是歷史解釋權之爭。因為武力無法解決人的信仰問題。事實以目前台灣的氛圍,應該無法正面解決此一問題,但是認同的因素不完全是「教育」,青年人也是生活在未來的一代,所以吸引青少年的元素應該以未來性發展為主,特別在網路時代,接收信息的管道更多、更快、更大量、更直接的渠道是網路遊戲、電影、小說等等;但更重要的是青年需要未來,誰能提供未來、誰就能吸引青年,此一未來包括了未來的工作、生活、規範、價值和需求。【待續】
〔註13〕劉維開,《孫中山北上與講演『大亞洲主義』的考察,傳承與創新: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 150 歲誕辰論文》,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00641/1/410675.pdf。
〔註14〕參看https://zh.wikipedia.org/wiki/ 大東亞共榮圈。
〔註15〕習近平,「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國政府網,2013年4月7日,http://www.gov.cn/ldhd/2013-04/07/content_2371801.htm。◆
社論
中美關係
東北東南亞與中國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