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族群與李登輝漸行漸遠

民選省市長之觀察

魏良才(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不會自我檢討的政黨

在經過一個月的激烈競爭之後,台灣省及北高兩市的選舉終於塵埃落定。一如預料的,國民黨以壓倒多數拿下了台灣省及高雄市,在台北市國民黨的黃大洲卻以殿後的姿態慘敗。國民黨領導階層似乎有不少人無法接受「輸掉了台北市」的此一事實。仔細探討起來,國民黨在台北市的失利並不令人十分意外。

當然,造成黃大洲失敗的因素很多,除了其個性木訥、缺乏政治魅力、任內弊端叢生、行事風格遭受批評之外,黃大洲也背負了國民黨沉重的包袱。

不可否認的,新黨趙少康的參選分走了國民黨大部份外省的票源,也是導致黃大洲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國民黨如果僅止於如少數高級黨工在選舉結果揭曉之後所表態的,將在台北市的失敗歸咎於新黨的掣肘,則充份顯示出國民黨尚未能從這次失敗中真正吸取教訓,只是一個不會自我檢討的政黨。

我是一個曾具有30年黨齡的前國民黨員,也是今天大家所通稱的「外省第二代」。就我來看,在這次選舉中是李登輝輸掉了台北市。我相信今天大多數外省人都對李登輝深感失望。事實上,李登輝在與其同輩的本省菁英中出道並不算早,但卻能在眾多同儕中獨蒙蔣經國先生的青睞,不次拔擢,由政務委員、市長、省主席、副總統終而入繼大統,李登輝固有其成功的條件;但因緣際會,其個人也確實得到了上帝的恩寵。

雖然在國民黨主席的選舉過程中,李登輝遭遇了一些來自內部保守派的阻力,但終能順利接任。我與大多數外省人一樣,對李登輝出任總統兼黨主席一事絕對能夠接受,因為這是台灣邁向體制化、民主化政黨政治應有的結果。相信今天絕大多數外省同胞均能體認以外省人主導的國民黨威權時代已成過去;事實上,在今日的台灣應由佔85%以上的本省同胞來扮演主導的角色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基於此一認知,所以在早期的國民黨內部的流派權力之爭中,我對李登輝的立場是相當同情的。

失去了黨主席的立場

但是,等到李登輝與郝柏村兩人的心結浮現,府院之爭逐漸表面化時,我對李登輝的表現開始感到疑慮。我對郝氏個人並無特別的好惡,我甚至對他在擔任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軍職任內的霸道作風有些反感;但我認為郝柏村在行政院長任內的表現卻是無可挑剔的。

李登輝在提名郝氏擔任行政院長時曾以「肝膽相照」與郝氏彼此期許;而後來兩人竟反目成仇,演變至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至於誰對誰錯,雖然各有說辭,難有公論,但在絕大多數外省同胞看來,郝氏也許不是一個唯命是從的部屬,但至少是一位中規中矩的閣揆。最令外省同胞不能諒解的是當郝柏村在立法院及國民大會中遭受集思會成員以及國民黨主流派國代的一再羞辱時,身為總統及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對國民黨黨籍立委、國代完全未加約束,對郝氏亦無半句維護之詞。僅此一端,李登輝已失去了黨主席的立場。當郝柏村振臂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時,其悲憤之情溢於言表,看在外省國民黨員眼中,如何能不令他們寒心﹖

刺傷了所有外省同胞

李登輝對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談話更進一步地刺傷了所有的外省同胞。人不能忘本,沒有這個「外來政權」,如何能成就今天的李登輝?人貴有格,政治領袖尤其如此,而一個最高政治領袖的言行絕不能有絲毫的輕忽。與其事後需要圓飾或勞師動眾加以澄清,何不在事前謹言慎行?

在這次選舉中,三黨皆指責其他兩黨挑起省籍情結。若追根究柢,最先挑起省籍情結的是李登輝,而新黨只不過在這次北市的選舉中將外省同胞已經滋生的疏離感炒熱,將國民黨的外省族群對主流派不滿的事實更具體地呈現出來而已。

經過這次的選舉,新黨的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新黨的幾個核心人物在未來重回國民黨的可能性極小。但是國民黨尚有機會鞏固其內部已日感疏離的外省族群。這必須由包括李登輝在內的主流派主動地表現更大的誠意與包容才行,而非僅以內閣中幾個位置籠絡少數外省官僚就能做到的。如果李登輝及國民黨的主流派不從台北市選舉的失敗中吸取教訓,而只沉湎於台灣省及高雄市勝利的炫眼餘暉中,則國民黨將會發現:李登輝嫌棄外省族群,外省族群與李登輝也會漸行漸遠,而民進黨離執政的目標則愈來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