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黨」在台灣的意義

魯義


去年底(12月3日)的首屆省、市長民選,在「熱鬧」的選戰之後,結果揭曉。三位當選者皆未出人意料,頂多只是宋楚瑜得票數高出預估很多,以及黃大洲得票數低於預估不少。可以這樣看:(一)國民黨在台灣省範圍內與地方派系勢力,有較長時間的利益交換關係,是一「優勢」。這些人並不欣賞民進黨候選人要「變青天」的主張。省長選舉的結果,明白顯露出「金權政治」的威力,爾後的省政施政,便必須更兼顧到地方派系勢力的「獲利」,但這也就同時預告了,省級行政與民意機構將更趨貪腐的可能;(二)國民黨層峰執意提名黃大洲競選台北市長,本意即在「禮讓」,未料新黨異軍突起,提供選民一選擇,甚至威脅到民進黨陳水扁的勝算。拒絕投給黃大洲的國民黨票源,在選戰期間「自動」將選票轉投給陳水扁或趙少康,而其中的分野即在「省籍情結」。

這次選舉不能令人樂觀的理由有:(一)沒有人能看得出由全台公民票選出的省長,以及新的省府與省議會,會帶來清廉、效率的省政新氣象;(二)台北市民的「省籍情結」已成為一個大家心裡有數的問題。許多人不約而同的「建議」新黨不要自限為「外省人黨」,但有些人內心卻巴不得它永遠是「外省人黨」,因為這樣就意味它將長期居於弱勢,也可以隨意將它抹黑為為「親中國」、「中共代言人」、「賣台」等,有利於選戰宣傳。另有人內心也寧願新黨是「外省人黨」,因為他們長期以來做為弱勢族群的「不安全感」,盼望得到庇護。他們之中有很多,在新黨的集會中,聽到慷慨的「反台獨」演說,不禁涕淚縱橫。這是一種集體的精神治療。

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