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1994)底台灣省市長選舉的結果,執政黨局部改組了內閣。其中最受人矚目的為前經建會主委蕭萬長入主陸委會。
這些年來,兩岸關係幾經前陸委會主委黃昆輝、副主委高孔廉折騰,頻踩煞車,台灣民間、商界怨聲載道,這次內閣改組中以務實著稱的蕭萬長出掌陸委會,民間、商界對他有一定的期盼,我們對他要以「亞太營運中心」促進兩岸直航也抱持一定的期望;但我們也有保留:兩岸直航是否樂觀,還得看李登輝能否修正他的「急獨時間表」;見本期社論。
台商對蕭萬長出掌陸委會也有一定的期待。上個月23日本刊邀四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台商舉行一場「透析兩岸經貿政策的新動向」座談會,並將紀錄在本期刊出,算是轉達台商們對陸委會新主委蕭萬長的建言。
去年兩岸關係是比較緊張的一年。造成緊張的原因,據主張促進兩岸交流之政學界人物比較含蓄的說法:雙方互信不夠,中共怕台灣當局搞台獨,台灣當局怕中共武力犯台。蕭萬長贊成兩岸高層接觸不失為培養互信之道。不過我們認為培養互信更根本的條件是兩岸執政當局都要言行一致,不能說一套又做一套。焦唐白紙黑字協議的文字都可以片面「更動兩處」,還談什麼互信?
不談雙方之間的互信,即使一個人信譽的培養,最起馬也得前言顧到後語。執政黨主席去年上半年對司馬遼太郎說要出埃及,而且已經出發;到了12月省市長選戰時又高喊反台獨;同樣一個黨主席,前後出現這樣南轅北轍的主張,別說對岸,台灣兩千一百萬人究竟該聽從他哪一種主張?難怪政壇上沒人把他只做一任總統的話當真,選舉內閣才組成,立法院就放出勸進的政治氣球了。在這樣前言不顧後語政治人物的主政下,我們對在野黨,特別是堅決反對台獨的新黨有一定的期望,有期望就有批評,除了社論,本期我們特別刊出中青代學者批評新黨的座談紀錄。
兩岸互信的基礎,說到底就是雙方言行一致的堅持「一個中國」。本期余東周先生在大作《論國家與政權的認同》中,於不失「一個中國」的立場下,就如何釐清國家與政權的分際,提出他的見解,並為「『一國兩府』申冤請命」,值得兩岸當局參考。
最後在這新年的第一期中,我們要向所有支持本刊的作者、讀者致敬。
本期稿擠,姜義華、黃枝連、張讚合、葉先揚、何新大作延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