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長選舉激情後的省思

兼論國民黨、民進黨、新黨何去何從

金鴻文(中原大學共同科講師)


兩大黨一小黨格局形成

從政黨政治生態的消長、演變來看,國民黨雖然贏得台灣省長、高雄市長、省市議員選舉,卻在首善之區台北市長、市議員選舉中淪為在野黨;民進黨在首善之區贏得市長選舉,卻在台灣省長、高雄市長選舉中大敗;而新黨成軍不到一年半,雖然在省市長選舉中輸掉,卻在台北市議員選舉中高比例的當選,形成三黨不過半,有效制衡的局面。因此,可以說目前台灣政黨政治已有兩大黨一小黨格局的形成。

(一)就國民黨而言,李登輝主席為了替總統直選鋪路,欽選宋楚瑜、黃大洲、吳敦義角逐省市長,而排除了黨內其他優秀人才的參選,導致黃大洲慘敗,宋楚瑜在李登輝背書之下仍當選台灣省長,吳敦義以個人形象、能力,贏得高雄市長選舉。其次,在省市議員當選席次來看,在台北市淪為在野黨,在台灣省、高雄市席次大幅滑落,說明了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已出現了嚴重危機。就台北市而言,都會區中產階級選民很理智地以選票反應出對國民黨的強烈不滿。例如黨內同志對以李登輝主席為首的當權派在國家認同層次的模糊、曖昧,在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上採取的非理性政策、與金權政治掛鉤、市政公共品質的低落等等,致使黨內同志呈現分裂、不團結現象。當面對團結的民進黨與代表新希望的新黨的夾殺下,造成黃大洲的慘敗、市議會席次淪為在野黨,這也說明了李登輝牌在台北市的完全崩盤,然而奇妙的是李登輝牌卻在台灣省長選舉中仍獲得認同、支持,使外省籍的宋楚瑜並未在省籍問題上被打敗,國民黨安定牌文宣、組織派系動員策略相當成功。這可能說明了台灣省民在主流媒體長期壟斷、資訊貧乏的情況下,仍希望安定,對民進黨台獨黨、暴力黨的恐懼,危機意識的提高,因而出現了團結的國民黨對抗分裂的民進黨,使宋楚瑜贏陳定南近一百五十萬票。或許可以這麼說,李登輝應是這次選舉的最大贏家,在他後年總統直選中,宋楚瑜、吳敦義自然成為他的最大競選樁腳,在台北市雖是陳水扁執政,但李登輝、張榮發、陳水扁之間的曖眛關係,陳水扁未必不可能成為李登輝支持者。在國民黨內,中國國民黨的性質已徹頭徹尾的變質為放棄「一個中國」政策的、本土資產階級的「台灣國民黨」,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黨內同志恐怕得加入、靠攏繼承「中國國民黨」(蔣家父子)的新黨了。

北台灣區的執政黨

(二)就民進黨而言,該黨雖然輸掉了台灣省長、高雄市長選舉,卻贏得台北市長選舉,如果加上去年縣市長選舉中贏得的宜蘭縣、台北縣、新竹縣長,形成在北台灣地區的執政黨(除基隆市、桃園縣之外),對民進黨未來的發展可說是很有前途的。陳水扁之所以能贏得台北市長寶座,主要是靠他在國會問政的表現、個人形象好、組織動員成功,擺脫黃大洲、趙少康的糾纏,以「快樂、希望」作為訴求的務實文宣策略成功,吸收了大量的游離選票,因而獲勝。在台灣省部分卻由於候選人陳定南的知名度不高,黨內派系並未全力輔選,主打文宣策略「台灣人選台灣人」、「變天」的失效,台獨黨、暴力黨的形象等因素而落敗。這說明了黨內務實路線成功,激進路線失敗,因此,民進黨必須務實地面對台獨黨綱、兩岸關係僵化政策而有所調整,贏取選民的信住、支持,否則在後年的總統直選仍會重蹈覆轍。

(三)就新黨而言,雖然在省市長選舉中落敗,然而在議員席次卻初試啼聲,略有斬獲。尤其是在台北市得到42萬票與11席市議員,其展現出來的擴張力不容忽視。不過有些隱憂必須在此提出。新黨成立迄今不到一年半,一直給予外界「老國民黨」、「外省黨」、「台北黨」的印象,從這次台北市長選舉裡可以看出趙少康將國家認同問題(保衛中華民國)無限上綱,利用大型的群眾運動造勢過程中,凝聚了大部分外省族群群眾危機意識,利用「建立新秩序、重振公權力」口號吸引了部分的中產階級選民,批判李登輝「急獨時間表」及「棄黃保陳」、「棄黃保趙」耳語攻勢下,但也致使本省籍中產階級選民在不安定感氣氛下大團結,把選票投給陳水扁,造成陳水扁以19萬票之多擊敗趙少康,以25萬之多大勝黃大洲。如此一來趙少康雖然輸了這場選舉,但他卻成功地以「母雞帶小雞」方式護送11位市議員高票當選,趙少康雖敗猶榮。

新黨內部要痛加檢討

在台灣省長選舉方面,朱高正代表新黨南征北討,替新黨闖出一片新天地。很可惜地,他的得票數不多,尤其在台北縣只得10萬票,而台北縣新黨省議員候選人楊泰順、宋艾克卻共得23萬票之多,這些選票並未如實地反應在朱高正身上,這是值得新黨內部痛加檢討的。從這次選舉新黨的表現有驚喜也有遺憾,例如代表「新希望」的新黨這次獲得中產階級和年輕選民的認同支持,但似乎卻排斥了嚼檳榔、穿拖鞋的草根性選民,這就讓人有「中產階級」、「精英」政黨的印象,口口聲聲繼承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卻忽視了孫中山時代的國民黨是照顧工農階級利益的政黨。提名人選仍以外省籍居大部分,對於非「新國民黨連線」成員的新黨候選人則極力排斥,反應其「排他性」色彩濃厚。在意識形態、路線上表現出中間偏右或極右,帶有法西斯味道的政黨。在黨的體質上並未真正地去認同、繼承孫中山時代的三民主義,到目前為止,仍然帶有繼承蔣家父子「老國民黨」的味道。在兩岸關係上比國民黨、民進黨還極端反共的立場,在務實外交上並未與朝野兩黨有何區別。靠選舉動員的柔性政黨如何因應未來的選舉,如何有效發展組織,如何與第三勢力整合,這些都是新黨諸君子極須面對、調整,才能真正發展、壯大成為制衡國民黨、民進黨,成為多數選民心目中有希望、清新、廉潔的全民政黨。

綜上所述,今後朝野政黨政治生態的未來演變,端視朝野政黨能否自我改革、調整,是否瞭解民意在兩岸關係、國際生存空間問題是否務實、靈活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