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張亞中現象」
兼論「張亞中現象」
眾所矚目的國民黨主席選舉於9月25日順利揭曉,回鍋的前主席朱立倫在驚濤駭浪中當選,並提前於10月5日就職,也完成主要的中央黨務人事改組,開始他的第二個黨主席任期。各界對他如何開展黨務革新,迎戰2022年與2024年兩次重要選舉,以及國民黨的未來發展願景都十分關心,甚至有無可能再度重返執政,也都很想知道答案,可予一併述及。
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創下不少歷史紀錄。首先是朱立倫獲得85,164票,得票率未過半,僅45.78%,創下自2001年黨主席直選以來最低紀錄。即以幾次有競爭的選舉而論,2005年7月,馬英九以72.35%得票率大勝王金平。2007年4月,吳伯雄以86.97%得票率大勝洪秀柱。2016年3月,洪秀柱在四位參選人中當選,得票率56.48%。2017年5月,吳敦義在六位參選人中當選,得票率52.24%,勉強過半。2020年3月,江啟臣與郝龍斌兩人對壘,江以68.80%得票率當選,都比此次朱的得票率高。
再者,此次朱立倫得以當選,一般認為主要是黨員自動自發配票,產生了「棄江保朱」效應,否則朱得票可能更低,甚至落選都不排除,此種棄保投票行為,可說是歷次黨主席選舉中僅見的怪異現象。
因此,若以得票率而論,此次朱立倫當選未過半,乃歷任黨主席中民意基礎最弱者,但基礎最弱不代表最沒作為,未來是否能符合黨內眾望,端視其日後表現而定。
其次,此次黨主席選舉最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刮起了「張亞中旋風」,竟獲60,632票,得票率32.59%,跌破眾人眼鏡。原先外界普遍認為此次僅是前後任的黨主席之爭,即現任的江啟臣受到回鍋的朱立倫挑戰,並未把張亞中看在眼裡,即使早先所作民調,也不認為張對他倆有任何威脅。孰料選戰開打後,張竟異軍突起,民調節節升高,甚至一度領先群倫,後來居上,令江、朱備感威脅,全黨上下莫不繃緊神經,也引起台灣政界高度關注,還令國民黨傳統支持者散發出「亡黨感」,此一不尋常現象,著實令各界嘖嘖稱奇,幾近匪夷所思。
張亞中的崛起,可從兩方面觀察:
主觀上張的理念清晰,論述有力,尤其首倡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草案」,理論結構嚴謹,幾近無懈可擊,應該說是極具創意的思考者,加上口條甚佳,提出「救國救黨救兩岸」宣傳口號,感染力與說服力皆強,在四位候選人中表現得最為搶眼。
客觀上接近三分之一自主黨員對黨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認為非求新求變不足以挽救國民黨。江、朱理念思維相近,相濡以沫之下,保守有餘,開創不足,張的橫空出世,恰能引發他們的共鳴,進而掀起熱潮,締造了黨內首次不靠人脈樁腳與組織動員,僅賴政見理念相結合的選舉奇蹟。
應該說,張亞中雖敗猶榮,他在黨內已取代洪秀柱的地位,成為深藍基本教義派的精神領袖。尤有甚者,由於他的訴求有理有力有節,激發不少年輕一代的熱情,而有加入國民黨的衝動,國民黨也難得感受到迎來一股年輕的銳氣與朝氣,而這正是國民黨在野以來最為欠缺的。
選後張亞中打鐵趁熱,但不自我標榜,反而提出「十萬孫粉十萬軍」口號,並以今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明年開國元旦和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三階段的入黨時程,積極爭取理念認同者的支持,期待在下次黨內辛亥革命的成功。如此襟懷抱負,十分難能可貴,亦突顯他確實志在喚起黨魂,不愧孫中山忠實信徒。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朱立倫當選後翌日來電祝賀,這本是過去國共兩黨的慣例,原不值一提,但因上屆江啟臣當選時未收到習的賀電,此番習的來電自有深意。
一是朱的兩岸論述雖無新意,畢竟仍堅持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也一再申明反對台獨,這與中共所堅持的九二共識乃兩岸關係壓艙石說法,基本保持一致,讓雙方有重啟交流的政治基礎,比起江嘗有「九二共識已是過時」的接近白目說法,朱顯得穩健也識時務多了。
二是中共藉此賀電,重申對台基本政策,並首次提出四個「謀」--為同胞謀福祉,為台海謀和平,為國家謀統一,為民族謀復興。香港有時事評論員認為這是北京給國民黨下達的「指令」,姿態相當高。筆者倒沒這個感覺,應該只是表達對國民黨尚存一點寄望而已。
倒是「為國家謀統一」為中共首次在國共社交賀電中提出,即使給洪秀柱賀電中亦不曾出現類似字眼,這似也暗示並勖勉國民黨往後應積極促統,不能再以拖代統來忽悠。
至於何以拖延至朱立倫當選翌日(26日)才來電,不照過去當選當晚即捎來賀電的往例,似可解釋為中南海對恢復兩黨正常交流尚有熱度保留,並不急於表態,至少要稍微挫一挫國民黨的得瑟心情。
朱立倫以「求同尊異」回復,與過去的「求同存異」稍有不同,在語氣上似有對中共尋求較佳待遇的意圖,只是未來國民黨若不能以實際行動積極表達促統誠意,光想在字眼上爭得尊重的面子,恐是捨本逐末了。
朱立倫接任黨主席後,立刻籌組並發佈中央黨務人事,重要的有祕書長黃健庭,副祕書長專任江俊霆,新任林為洲、謝衣鳳、羅智強,留任李彥秀,組發會主委許宇甄、文傳會主委凌濤、行管會留任邱大展、革命實踐研究院院長林奕華、黨主席特別顧問兼國際事務部主任黃介正、兼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和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等人。
這份名單號稱專業化、年輕化、戰鬥化與內造化,但看來較多打的是「安全牌」,且有濃厚的朱系人馬色彩,包容性不是很大。其中黃健庭之任命頗引起爭議,立委許淑華即質疑黃曾有意接受民進黨提名為監察院副院長,有黨性不堅之虞,後經黃辯解,朱也出面力挺,這項人事才告定案,只是必須防範可能埋下日後不利黨務運作的因素。
另外凌濤年僅31歲,號稱黨史上最年輕的文傳會主委,卻是多年來朱重點栽培對象,可謂用心良苦,但是否才堪大用,未來能否勝任,或僅僅只是樣版,中看不中用,有待考驗。
倒是朱能說服在軍中素孚眾望的老將季麟連出掌黃復興,可說是一大亮點,亦是一著好棋。季出身海陸,退役上將,曾任聯勤總司令,現為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總會長,他雖為扁政府時代所拔擢,但熟諳兵法與戰略戰術,對兩岸形勢優劣短長體認深刻,多次接受名嘴唐湘龍專訪,以唐的傲氣,對季老將軍亦甚表折服。比起江啟臣時期任命的于北辰、臧又俠兩退役少將,季不論學養、資歷和聲望都強太多了。
朱立倫回鍋後,各界寄望甚殷,但國民黨能否東山再起,重返執政,卻普遍不看好,主要存在兩項盲點,也是兩道關卡:
第一道關卡是國民黨尚缺乏全島性明星級領袖,泛藍陣營還未出現各方都能信服的共主。就目前主要檯面人物言,幾乎都各有弱點和包袱,難以形成氣候,朱立倫在競選時提到的幾位人選,包括侯友宜、盧秀燕、韓國瑜、趙少康等人,都存在主客觀的難解之題。
以言侯、盧兩人,目前聲望都很高,但他們均有2022年底地方選舉不得不連任的壓力,而連任之後不到半年,若欲改換跑道更上一層樓,即須預作部署,難免要重蹈四年前韓國瑜覆轍。實則在競選連任時,民進黨對手必然會拿這點大作文章,逼問他倆是否要「做好做滿」,這就很難回應。或說侯、盧兩人已先做好一任,表現有目共睹,情況與韓不同,不能相提並論,只是從連任到改換跑道,期間誠然太短,難以說服選民。且以他們兩人個性,甫連任即落跑,似也不符其一貫行事風格。
若宣佈不連任,逕行直攻2024峰頂,則所留下空缺,誰能代替守住寶座?目前盧無培養接班人跡象,侯似有培植副市長劉和然徵兆,但劉目前尚未成氣候,萬一勉強交棒而失手,侯豈不成為藍營罪人?是以侯至今仍朝連任規劃,此事冒險不得。
韓國瑜似仍不忘捲土重來,只是2020年摔得太重,市長又慘遭罷免,兩頭落空,士氣和人氣都大傷,如欲東山再起,可說難上加難。
趙少康由媒體人轉換為政治人,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民間聲望尚不足以挑戰九五,甚至各項民調猶未將其列名為總統候選人,趙似尚未走出同溫層,成立「戰鬥藍」看似聲勢大增,唯自嗨有餘,外擴遠遠不足。
資深媒體人、前中央社董事長陳國祥日前曾有妙文,指出泛藍陣營如欲在未來總統大選勝出,必須「五臟俱全」:
1.最有勝算的候選人侯友宜。
2.最能統籌大局的總教練朱立倫。
3.最有攻擊力的總策略師趙少康。
4.最能張羅資源的總後勤郭台銘。
5.最有黏合力的總協調馬英九。
此一佈局如能成真,可謂是泛藍陣營的夢幻組合,唯揆諸現實,真正是困難重重,人人都各有算計。即以政治精算著稱的朱立倫而言,連他都未必有此雅量和自知之明,估計朱必精算過:侯為求連任,勢不可能與其爭鋒,郭已非黨員,連初選都沒資格,馬則全力輔選,不可能再作馮婦,與趙民調或可一搏,未必一定全輸,只要2022年地方選舉大勝,他做為黨主席,即可因立大功而水漲船高,乘勝追擊,2024年再度出馬角逐大位。
第二道關卡則著眼長遠佈局,不求速成,即依據張亞中論述,從恢復黨德、提振國民黨的黨魂做起,只要將樹根紮深紮穩,枝葉自然茂密。特別是兩岸論述為重中之重,必須有別於民進黨的「鬥」,或目前國民黨的「拖」,而改以「和」做為大陸政策的總路線,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終必有功成之日。
無如這也是太過高調,緩不濟急,且以當前國民黨內政治生態與主流思維,此次黨主席選舉過程中,既已將張亞中打為紅統或急統,則斷無力行其政見主張之理,甚至連吸納部分理念論述都不太可能,也不敢走得太快。此次朱立倫的黨中央人事佈局中,張系人馬竟無安排一人入閣,即可看出朱的格局有限,張的宏言讜論,勢必胎死腹中,永無實現之日。
整體而言,國民黨此次主席選舉,熱鬧而精彩,也再一次落實了黨內民主,在走向政黨現代化過程中,也再度表現了基層黨員的旺盛活力和自主意識,應該說是極為可喜的現象,只是囿於先天的傳統包袱,加上後天d改革失調,吾人對其未來發展實不敢寄予太高期望,只能靜觀其變,且看台灣政局的白雲蒼狗了。◆
社論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韓戰71週年
政學余英時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