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打出了中華民族的自尊

中國人民志願軍給麥克阿瑟與美軍上了一課

方毓
(資深媒體人)


韓戰距今已71年了,冷戰結束,世界局勢翻了好幾番,但當年該場戰爭打出的東北亞國際政治格局,到現在依然沒變,近日因大陸《長津湖》電影熱映,又勾起了人們對韓戰的興趣。

麥克阿瑟與彭德懷對決

坦白說,韓戰本身確實相當曲折且戲劇化。如果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最特出的一點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降,百多年歷次對外戰爭,軍隊予人的印象似乎都是不堪一擊,連嘗敗績,雖然抗戰時偶有台兒莊、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乃至取得最後勝利的佳作,不過,整體上還是很弱,樣樣需要靠美國大力軍援。任誰也沒想到,中共在內戰還有台灣、西藏問題尚未解決,建政僅一年,百廢待舉,就被迫匆匆要跟超強的美軍及其率領的21國聯軍(聯合國7月7日由美國主導決議,派出16國大大小小的戰鬥部隊、5國醫療隊),在朝鮮半島轟轟烈烈大戰一場。

況且,美國最先領軍的可是從一戰到二戰皆戰功彪炳的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而迎戰他的卻是那時在國外沒沒無聞、麥克阿瑟恐怕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彭德懷。麥克阿瑟出身美國將門望族,以破紀錄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1903年),一次大戰時赴歐洲戰場,晉升為准將,戰後擔任西點軍校校長三年,然後在殖民地菲律賓、美國之間任職升官,1937年退役。

可是,1941年7月,美日關係惡化,麥克阿瑟受召回役,擔任美國遠東陸軍司令;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同時也揮軍東南亞,第一個就是菲律賓,麥克阿瑟遭日軍壓著打,撤退至巴丹半島。1942年3月,麥克阿瑟與家人、幕僚乘船逃到澳洲,被任命為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開始謀劃反擊日本,兩年多後,率軍收復菲律賓。1945年9月2日,麥克阿瑟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軍艦上代表盟軍接受日本投降。接著擔任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的司令官;實際上,麥克阿瑟就是改造日本的「太上皇」。

而彭德懷則一個是大陸貧農之子,家境寒微,沒有學歷,游擊戰起家,任職於步槍、土砲的軍隊數十年,雖也身經百戰、屢建功勳,卻一直是在中國戰場鏖戰。

聯軍逼近鴨綠江迫中國出手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北韓)軍隊越過北緯38度線,向南進軍,韓戰開打;美國也藉此開始干涉台灣,韓戰爆發前,美國已準備放棄台灣,在台灣沒有一兵一卒,但韓戰爆發,美國第一個反應不是針對朝鮮半島,而是台灣,立刻派遣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麥克阿瑟更在 7月31日訪問台灣,與蔣介石會談。蔣介石後來還在台北基隆間修建「麥克阿瑟公路」,可與在台北擁有路名的羅斯福比肩,如今公路已併入北一高,還留個「麥帥橋」,從台北基隆路經該橋到內湖區。

到同年8月底,在朝鮮半島上,韓、美軍幾乎被北朝鮮軍包圍、壓縮到東南邊大邱、慶州、釜山一帶,只剩朝鮮半島約10%的地區,但美軍仍擁有制空、制海權。9月15日在海、空軍掩護下,麥克阿瑟率領美軍及聯軍在仁川港展開大規模登陸(仁川本身並不適合登陸,麥克阿瑟力排眾議,想要達成突襲的效果,堅持在仁川行動)、反擊,截斷北朝鮮軍隊的補給線和退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連,戰局遂急轉直下。

麥克阿瑟還趁勢率軍越過北緯38度線(10月8日)、攻克平壤(19日),逼近鴨綠江。毛澤東經長考後,終於下定決心,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那時麥克阿瑟在東京遙控指揮,彭德懷則潛入前線探查。

長津湖被大陸同胞稱作「立國之戰」

10月19日解放軍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跨過鴨綠江,與朝鮮軍隊、人民並肩作戰。25日志願軍開始對美、韓、英軍發動攻擊,迫使在鴨綠江邊的聯軍往南退到清川江以南,此為志願軍在韓戰期間的第一次大戰役。這雖讓麥克阿瑟大吃一驚,不過,他仍然認為「裝備低劣」的志願軍僅是象徵性的進攻一下,因此立刻下令發動「聖誕節攻勢」,並對著媒體高調表示「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聖誕節前士兵可以回家了」。而彭德懷指揮的志願軍一邊利用山嶺、丘陵為接近路線,晝伏夜行,將部隊送進攻擊陣地,一邊誘使聯軍進入「口袋陣」,由左右兩翼包圍、擊潰聯軍,聯軍被迫收縮後退,麥克阿瑟的聖誕節攻勢徹底失敗,威望一落千丈。

這中間就包括了11月27日至12月13日的長津湖戰役。長津湖其實是北朝鮮境內一個人工水庫,海拔平均1,300公尺,四周都是山嶺,人煙稀少,當地10月即天寒地凍,氣溫下降到零下20、30度;志願軍約12萬人和美軍約3萬人就在此對決,很多志願軍來自南方,不少士兵連雪都沒見過,一下就得面對零下30幾度的酷寒,禦寒棉衣不足,美國空軍日夜不停地狂轟濫炸(內含很多燃燒彈),補給、接濟寸斷,士兵們常連續數日沒吃東西,饑腸轆轆,那時志願軍流傳著這樣的口號:第一要打敗嚴寒,第二才是打敗敵人。交戰雙方的傷亡人數都非常高,還有大量凍死、凍傷者,因此,長津湖之戰既被大陸稱作「立國之戰」,卻也是韓戰中「最悲慘可怕」的戰役。中國認為這是一次很有戰略意義的勝利,而美軍則說那是一次成功的突圍。

自此,麥克阿瑟對中國軍隊的印象一百八十度轉彎,認為需用美國舉國的力量對付中國,甚至不惜動用核武,他還邀台北的「國軍」參戰,來挽救可能失敗的命運。

志願軍與美聯軍裝備天差地別

接下去,麥克阿瑟所指揮的美軍、聯合國軍在和志願軍的作戰中接連受挫。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遭美國總統杜魯門解除職務,過去輝煌的軍旅生涯竟在灰頭土臉中結束。據傳,後來發生中印戰爭時,麥克阿瑟曾說「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是有病」。

志願軍把聯軍擊退至37度線以南,為拿下北朝鮮廣袤的陣地,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群英雄用生命和鮮血,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中國人民、軍隊刻骨銘心的記憶,志願軍的精神也成了中華民族民族不屈的基因。

美國派李奇威(陸軍上將)接替麥克阿瑟。志願軍、朝鮮軍與聯軍在37、38度線之間拉鋸,美、聯軍擁有制海、制空權的優勢,及強大火力形成的火海,而志願軍只有陸軍,且因嚴重欠缺裝備和補給而退到38度線堅守。

1952年5月,美國再以克拉克(陸軍上將)接替調往歐洲的李奇威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戰況持續膠著,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竭。1953年7月27日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與聯軍統帥克拉克簽署「停戰協定」(南韓李承晚政府沒有參與、也沒簽字)。

志願軍在朝鮮主要打了五次規模較大的戰役,前兩次勝利,後三次有勝有負,較不如意的是第五次。

綜觀韓戰,志願軍人數較多,但在火力上跟聯軍天差地別,志願軍一個軍擁有的火砲,僅相當於美軍半個師的火砲,而且沒有空軍和海軍。沒有重武器,彈藥、食品少,使得輕便、快速成了志願軍最大的優勢,但這也是志願軍最大的劣勢,發起的戰鬥通常只能堅持一個星期左右。再加上,志願軍用的是二戰、內戰時的老舊槍枝,而美軍槍枝上有瞄準鏡、夜視儀。不是兵不如人、將不如人,實在是武器裝備差了一大截;加上極端氣候,讓志願軍一開始就處在一場極不公平的對決中。

戰後志願軍全撤美軍不撤

然而,美國在韓戰花費了3,410億美元,損失3.4萬美軍官兵。志願軍的參戰,逼迫美國率領的聯軍退回到北緯38度線以南。在美國民間,韓戰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錯誤的戰爭」、「需要汲取歷史教訓的戰爭」等等。

韓戰停戰後,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大陸,而美軍至今卻一直常駐南韓。

彭德懷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後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砲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1894年袁世凱從朝鮮半島落跑後,隨即爆發甲午戰爭,清廷被迫割地賠款,自此中華大地淪為列強的俎上之肉。1953年同樣在朝鮮半島,彭德懷面對世上頭號軍事強權美利堅牽頭的聯軍的總司令,向全世界作出這樣莊嚴的宣告,中國人站起來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讓美軍看清楚了一個為「保家衛國」而前仆後繼,不畏犧牲的軍隊是無法戰勝的,有再多的范夫里特彈藥量(即一種火力制勝論,不計成本的密集轟炸、砲擊)也是枉然,也讓美軍那位將門之子麥克阿瑟認識到「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是有病」。不過他還沒有認識到中國陸軍打的仗不是侵略他國的仗,而是保家衛國的仗。

無論如何,中國人民志願軍讓美軍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對手和新的作戰型態,給美軍眾名將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