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拋棄石化燃料前的陣痛

中國限電突顯全球能源轉型的困境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當世人普遍關注世界各國已妥善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逐步解除封城封關限制,經濟運行將逐漸恢復正常,並對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有所期待之際,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卻發生限電情勢,對世界經濟增長和產業鏈的重整帶來不可預期的新變數。

中國限電,一方面是疫情緩和後經濟快速增長,原材料和能源的生產無法配合,供需間的缺口推進物價上漲,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的結果。另一方面,在「雙碳」(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加強落實「能耗雙控」政策,對高耗能企業限電、限產,並要求各省必須符合節能減排的政策目標,致使各地經濟增長受到能源使用、碳排放的約束,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高能耗行業。幾個能源消費大省,甚至採取大規模限電限產行動,引發電力供應緊張問題。

為緩解「電荒」,中國除採用一貫的行政手段,要求增加電力供給,並進一步放開電價限制,期能藉「市場化」引導煤電關係。然而,限電措施並非中國獨有,在世界各國要求做好節能減碳目標之時,國際社會已展開清潔能源爭奪戰,同時也正面臨經濟增長和綠色能源經濟轉型間的取捨困境。

中國限電情況及其對經濟影響

限電政策有兩種類型,亦即有序用電與拉閘限電,其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有通知、有計劃的停電,主動採取錯峰、避峰措施,而後者則是在緊急情況下直接拉閘斷電。

今(2021)年上半年,中國部分省份便出現限電情況,而各地情況也有不同,但主要集中在工業生產用電,多地工廠「開三停四」、「開二停五」錯峰用電,雖然對生產帶來一定影響,但民眾日常生活普遍未受到影響。針對此一限電措施,中央層面在7、8月份陸續發出信號,要求各地糾正「運動式減碳」,同時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顯然中國相關機關已瞭解到「能耗雙控」政策實施情況。

然而,9月下旬,「限電」仍在各地漫延,個別地方甚至將限電延伸至居民領域。9月23日,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多地突然無預警停電。隨後,這波限電停產令快速擴展至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10餘個沿海省份,影響企業家數極多。

事實上,自9月中旬以來,中國多個省份已見限電。其中如江蘇、雲南、浙江等省有「能耗雙控」(「能耗強度」和「能耗總量」兩個指標,其中「能耗強度」指的是「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量」;「能耗總量」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能源總量」)因素,政府要求企業停工限產;廣東、湖南、安徽等省,則主要是由於電力供應緊張,企業被迫錯峰限電。也有省份同時受到能耗雙控和電力供應緊張影響而限電。

其中,東北地區最令人意外,東北三省不但多次出現拉閘限電,部分城市無預警多次停電,致使馬路上紅綠燈不亮,居民住宅電梯突然停電,排氣系統等民生關鍵設施竟也因而停擺,引發市民受困、交通堵塞甚至高爐煤氣中毒事故,因此引發高度的關注。東北限電與雙控無關,基本上是電力供應短缺所致。

限電和停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何?根據摩根史坦利的估測,在「能耗雙控」目標下,中國如果採取目前的速度繼續執行,實施各產業的減產計劃,預料中國第四季度的GDP增長率,將可能減緩一個百分點。在產業衝擊方面,摩根史坦利指出,停產已為中國的鋼鐵、鋁和水泥行業帶來巨大壓力。今年9-12月的粗鋼產量,因減碳政策可能較去年同期下降9%。同期的鋁產能則下降7%,水泥產能下降29%。同時,上游企業的產能限制和電力短缺,將會對中國的基礎建設計劃產生不利影響。

限電停產的政策背景和「電荒」成因

「雙碳」的綠色經濟已是中國主要經濟工作和發展目標,。今年9月習近平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再次重申,「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但我們會全力以赴。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聯合國和西方媒體認為,中國宣佈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貢獻,是全球煤電遊戲規則改變者。

在國內,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完善綠色發展標準化保障,而首要目的是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在此前提下,今年以來,中國相關部門和機關陸續推出諸多與減碳相關政策,涉及能源、產業、金融、碳交易等不同領域,而在建立政策體系的過程中,制定標準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在「能耗雙控」目標方面,中國國家發改委下達2021年各省份季度能耗目標,要比去年降低3%左右。但9月初公佈「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晴雨表」的報告,公佈第三季全國減排考勤,9個省份處於形勢十分嚴峻的一級預警,表示距離減排達標尚遠;另有10個省份處於形勢比較嚴峻的二級預警,即雖然表現尚可,但仍需努力。面對季度指標逼近,能耗雙控工作仍未達標的地區,自然無所不用其極的陸續在第三季末實施限電限產,試圖衝刺完成指標。

但是「能耗雙控」並不是各地拉閘限電的唯一原因,這有中國能源結構和內外在經濟形勢的背景因素,主要為:

作為一個「富煤、少氣、貧油」的國家,近年來中國雖不斷加大能源結構轉型,但在當前的電力結構中,火電依舊是最核心的供電來源。英國石油公司編纂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去年中國的電力結構中,煤碳發電量佔比63%;水力為第二大發電能源,發電量佔比17%;風電、太陽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11%;此外,核能、天然氣分別佔4.7%和3.2%。現階段的電力結構顯示,煤碳仍是電力供給核心。

根據中國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發佈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19》系列報告,中國電網7個分區中,華北、華東、華中、西南4個電網的12個省市區域出現電力短缺,而東北、西北電網均有富餘。但是今年1-8月,國內電力需求快速增長,電力生產和煤碳供應增速趕不上需求。換言之,受國內煤碳產能釋放幅度有限的影響,導致電煤供需緊張。

今年以來,伴隨全球能源行業的劇烈變化,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持續走高,加上受國際關係與海外疫情的影響,中國今年減少從蒙古、澳洲的煤碳進口量,加深國內煤碳、電力供需緊張關係,進一步推進中國煤碳價格的持續走向,為多地煤電企業帶來巨大經營壓力,而不願增加電力供應,是今年中國電荒的另一重要因素。

市場化改革緩解「煤電」供需關係

今年以來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電力、煤碳供需持續緊張,再加上「能耗雙控」政策的施行,多重因素導致近來中國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情況,給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相當影響。為緩解目前「煤電」供需緊張關係,國務院10月8日召開常務會議,要求做好今冬明春電力和煤碳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經濟平穩運行。以往出現電荒時,中國主管部門大致會使用行政手段以解燃眉之急,本次會議則傳遞出推動電價市場化改革,期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明確信號。

在行政手段方面:1.堅持民生優先,保障好群眾生活和冬季取暖用能,確保發電供熱用煤,特別是東北地區冬季用煤用電。2.推動具備增產潛力的煤礦盡快釋放產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礦投產達產,交通運輸部門要優先保障煤碳運輸。3.支持煤電企業,增加電力供應。針對煤電企業困難,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政策,引導金融機構保障合理融資需求。4.推進大型風電、太陽能基地建設,加快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建設。積極推進煤碳、天然氣、原油儲備及儲能能力建設。5.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各地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做好有序用電管理,糾正地方「一刀切」停產限產或「運動式」減碳的作為。

另外,在中國國家發改委指示下,三大產煤省已與多地簽訂保供合同。內蒙古向18個省區市供應5,300萬噸,山西、陝西各向14個省區市分別提供5,300萬噸及3,900萬噸煤碳。

電力行業是每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行業,更是其他行業不可或缺的基本投入,其供應的穩定和電價的高低,更是一國投資經營環境良窳的重要指標。同時,電力也屬於民生必須的公益性行業,國家必須加以掌控。但是電價未能反映市場需求,以此次中國電荒而論,煤碳價格和電價倒掛,是導致當前電力系統中煤電無法滿足經濟增長和民生需求的根本原因。

電價的市場化改革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2019年國家發改委提出將實施多年燃煤發電標杆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電價機制,推動了電力市場化進程。去年全中國已有超過70%的燃煤發電電量通過市場交易形成了上網電價。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市場化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由分別不超過10%、15%調整為均不超過20%,對高耗能行業由市場交易形成價格,不受上浮20%限制,期能推動燃煤發電電量全部進入市場,惟是否短期能解決煤電供需緊張問題,有待觀察。

全球能源轉型面臨嚴峻的挑戰

今年應是中國環保減碳的豐收之年,7月16日,醞釀已久的全國碳排放權首筆交易問世,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系統(ETS)市場。然而,9月開始的全國大限電卻也突顯節能減碳任務的艱鉅,但是這輪「限電」並非只發生在中國。在同一期間,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能源危機愈演愈烈,歐洲氣荒、英國油荒,能源供需矛盾不論加劇、能源價格持續飆升,嚴重影響人民生活。

以英國為例,英國自身能源儲備不足,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四倍,截至10月初已有至少10家能源公司倒閉,大量民眾家中無法供暖;全國加油站供應不足,汽油價格每公升飆至1.4英鎊,創近10年來最高紀錄;產業供應鏈中斷,受貨車司機短缺、疫情限制及港口堵塞等因素影響,英國出現多重亂象;英國國家統計署(ONS)的調查,在9月22日至10月3日的兩週內,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地區有多達900萬人,因超市缺貨而無法購買必需食品。

從全球總體形勢看來,近些年來各主要經濟體大都在推進能源結構轉型,但當歐美地區在這方面工作取得進展時,陣痛亦隨之而來。

第一、歐美煤碳、天然氣價格暴漲,電價飛升。最近一年內國際動力煤價格已經增長數倍。與此同時,歐美天然氣價格正不斷刷新歷史新高。隨著煤碳、天然氣價格暴漲,歐美國家電價也進入上漲的快車道,難以抑制。

第二、歐美能源結構穩定性遭遇挑戰。在全球範圍內的低碳行動下,火電逐漸被棄用。資料顯示,在西班牙、英國,火電佔比僅為4%和2%。這與近些年來歐美不斷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有關。然而,今年受大面積乾旱等極端天氣侵襲,歐洲大力發展的風力與水力發電量在年內驟降,幾乎回到2019年同期水平。

第三、全球氣候災難頻發,碳減排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煤改氣」、「油改氣」是綠色發展的基本策略。然而天燃氣價格飆升可能會提高發電等領域的石油使用量。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加快,天然氣、液化天然氣和煤碳供應嚴重短缺,引發能源供應價格急劇上漲,並可能造成市場大規模轉向石油產品。因此,儘管最終化石燃料將被世界拋棄,但能源轉型無法一蹴而就,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將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也必須走向綠色發展和淨零排放,但是在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政策目標的取捨,對發展中國家過高的預期是不現實的。而已開發國家如何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支持,以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承諾,這是追求全球能源轉型極需面對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