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完全統一的可能戰略選擇

侯長坤
(台大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


台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10月14日指出,如果台灣有動作,大陸就會「師出有名」,因此台灣不會「引起戰端」。10月9日,北京舉行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會講話中表示仍將堅持「和平統一」。兩岸會以何種形式統一,引起多方關注。

統一僅剩方式的選擇問題

兩岸統一問題,在國際關係學上是有關和平變遷研究的議題。和平變遷研究不僅關注爭端的解決,而且關注變遷之後的集體利益,強調過程和結果。變遷形式,從一開始的國際聯盟式理想主義促進和平,轉變為包含以武力、強權政治和不妥協為主導的方式促進和平變遷,有一個從暴力到和平的光譜。兩岸統一的方式、中國大陸的戰略選擇,在這個光譜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和平統一、威懾統一、紅線逼近統一、複雜武力統一、窮盡追擊統一,後三種是有限戰爭的連帶統一方式。

和平統一,中美雙方達成協議、台海無戰事。美方不再干預台海事務,台灣沒有美國的支撐,基於自身利益考量,會與大陸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良性互動,隨著交流日益加深,以及類似一體化進程,兩岸最終實現和平統一。這是和平變遷的功能主義視角,以下將從現實視角考量。

威懾統一,隨著軍事實力上升,中共具備戰略威懾成功的能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戰略談判中,關乎談判議價能力的軍事實力上升,中共有能力將傷害性力量變為交易力量、將承諾變得更為可信,威懾成功從而實現能力與目標的結合。為了增加可信度,中共將採取一系列行動,包括設置「最後明顯機會」、先發制人策略的「拉發線」,以及在承諾問題上通過公開性、儀式性和不廉價表明自身決心。中國大陸將以強大軍事實力呈現於台海區域,美方將被迫放棄繼續干預行為,台灣也只能接受統一方案。

紅線逼近統一,動態的威懾統一,中國大陸將紅線(底線)主動逼近兩岸統一的目標,迫使美台雙方在紅線逼近的過程中不斷退讓,最終統一。大陸設置的紅線,關乎大陸能否容忍以及不能容忍是否會採取措施。隨著軍事實力一定程度的增強,大陸設置的紅線標準會逐漸提高,朝著兩岸統一的方向逼近。紅線逼近過程很可能產生有限戰爭,其中原因有:雙方的信任問題產生的預防性戰爭(對未來是否悲觀,是否認為必須一戰,因而考量先發制人)、非故意戰爭,以及紅線的觸碰。若沒有產生戰爭,兩岸則進入統一;若產生了戰爭,該方式轉化為複雜武力或窮盡追擊統一方式。

複雜武力統一,這一選擇涉及台海地區的風險管控機制,是通過意外戰爭進行武力統一的方式。意外戰爭一直是戰略威懾的突發狀況,為了避免意外戰爭破壞相互建立起來的戰略威懾,雙方會存在一系列的警戒程序,包括延緩機制、安全裝置、復核及商議程序、預警和溝通失敗的謹慎應對規則,以及其他所有為避免未經授權而開火,或避免對預料之外的事件作出倉促反應而設置的機構或機制。因此需要研究台海區域的風險管控層級,以及兩岸之間的預警系統。如果有一方刻意誘導對方進入風險程序,同時忽視這類風險管控機制,則風險將會升級,危機變成戰爭。中國大陸有可能會利用有限戰爭,在誘導台灣打破風險管控程序後,進行武力統一。

窮盡追擊統一,一方可能因為追逐闖入者而跨越了邊界,進入到闖入者本身的領土,將戰火甚至帶至闖入者自身的土地上。在陸方底線建立的前提下,台方一旦觸碰、越線,則給予陸方窮盡追擊的機會。在追擊的情況下,大陸武力統一台灣。

不戰而統一的可能性大

第一種和平統一方式無戰爭,第二種威懾統一方式不戰而屈人之兵,後三種方式包含有限戰爭進行統一的情況。有限戰爭在一定範圍和時間內,可以結束並轉化為威懾統一方式。總的來說,不發生戰爭統一兩岸難度要比戰爭統一兩岸的難度更大,但前者的可能性要比後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