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亞太經貿競逐 台灣何去何從

從ECFA、RCEP到CPTPP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新年伊始,國際社會普遍高度關注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元旦正式生效,此一全球最大自貿區協議將對亞太地區的經貿和產業分工帶來鉅大衝擊。此外,中國在去(2021)年9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美國拜登總統則延續川普政府追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經貿政策,未見大幅調整,並將中國視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面對中國在亞太地區不斷擴展的經貿影響力,試圖尋求成立一個超越CPTPP的新「印太」經濟框架以抗衡。惟自川普對中發動貿易戰和新冠病毒在美肆虐以來,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帶來的混亂局面,國際政經形勢已出現明顯變化,華府顯然對世局已難以發揮過往的影響力,以致在中國崛起的形勢下,亞太地區將成美中地緣經貿競逐的戰略重點。面對此一形勢的發展,鑑於台海兩岸長期的緊密經貿依存關係,台灣必須有正確的地緣經貿發展戰略,否則將在亞太地區喪失競爭力,處於被邊緣化的境地,這是蔡政府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亞太經濟整合 RCEP舉足輕重

1990年代中期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下,各國為擴展市場,加速資源的流通以提升經濟競爭力,區域經濟整合成為發展趨勢。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協議中,引人注意並且是區域經濟整合核心的有:歐盟(EU),原為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美墨加協議(USMCA)、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較其他地區緩慢,但是1997-1998年間亞洲金融風暴對亞太地區經濟造成衝擊,掀起了「亞洲意識」,強調亞洲人解決亞洲自身的事務,此一意識推進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此前,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主要有東協分別與中國、日本、韓國各國「10+1」,東協與中、日、韓三國一體「10+3」,東協與中、日、韓、澳、紐、印「10+6」等區域貿易協議(RTAs),呈現出其進程並行、交义推進的格局。此外,還有已完成簽署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及正處於談判中的中、日、韓FTA。

進入21世紀後,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有較快速發展。2002年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期間,智利、紐西蘭和新加坡就建立自由貿易協議進行談判,提出《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SEP),後談判國家逐漸增加。2009年9月美國總統歐巴馬決定加入談判,TPSEP改變為《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川普總統於2017年1月簽署行政命令退出,同年11月TPP改組為CPTPP。2018年3月,各方代表在智利聖地牙哥簽署協定,同年12月30日協定正式生效,其11個成員國為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和秘魯。

RCEP概念是東協10國於2011年提出,2012年邀請中、日、韓、澳、紐和印度參加,其目的在與這些國家的各個「10+1」自貿協定基礎上,透過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整合的自由貿易。歷經七年的談判,在2019年11月初的東亞峰會上基本結束全部文本談判,惟亞洲區內第三大經濟體印度卻突然宣佈退出談判。該協定於2020年11月15日由15個國家正式簽署,並於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

RCEP基本精神和主要內涵

RCEP的生效標誌著全球最大自貿區的誕生,15個成員國覆蓋人口約22.7億,約佔全球總人口的30%;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達5.5萬億美元,均佔全球總量約30%,被視為涵蓋人口最多、成員構成最多元、發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貿易區。

RCEP協定的序言和20章節,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准入、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採購等相應規則。CPTPP內涵則既包含貿易相關議題,又有針對國有企業、有關指定壟斷、勞工問題、環境保護、爭端解決、監管一致性、透明度與反腐敗等,涉及成員國深度一體化的規定,並有更嚴格的要求,被認為是全球最高標準的貿易協定。相較之下,RCEP協定文本內涵主要集中在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服務貿易等與貿易緊密相關的議題,附件中還包括關稅承諾表、服務具體承諾表等,是一個偏向貿易議題的協定。

儘管如此,與其他自由貿易區協定一樣,推進較高質量和較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也是RCEP的基本精神,根據協定文本,其主要內容為:

1.在貨物貿易方面,RCEP成員國基本上同意90%以上商品交易立即享有零關稅,或在未來10年享有零關稅,涵蓋了中國約1.6萬億的貿易總額。

2.中國在加入WTO時承諾開放約100個服務行業的基礎上,新増22個服務行業,並提高37個服務行業的開放承諾水平,其他成員國也承諾提供更大程度的市場准入,涵蓋工程、旅遊、金融、運輸、物流等領域。

3.在投資領域方面,各方以負面清單的形式作出承諾,外商投資准入更加寬鬆,大幅提高了政策透明度,加強了投資保護。

4.在原產地規劃方面,明確採用區域累積原則,產品原產地價值可在15個成員國之間累積,大幅降低優惠稅率的適用門檻。

推進亞太地區經濟增長引擎

由於關稅減讓和貿易便捷化等優惠措施,將為任何區域經貿協定帶來貿易和投資轉移的效果,並健全區域內產業分工和產業供應鏈,保障企業經營活動的順暢,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面臨斷鏈危機之際,尤為重要。

RCEP生效後,將加速推進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拉動區域貿易投資增長。據估測,到2025年,RCEP有望帶動成員國出口、對外投資存量,GDP分別比目前多增長10.4%、2.6%、1.8%,這將大大提振成員國共同致力於實現疫情後經濟復甦,為區域乃至於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在RCEP區域內,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佔比超過82%,舉足輕重。

RCEP成員國是中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20年,中國對RCEP成員國出口、進口分別約佔中國出口、進口總額的27%和38%。同期,來自RCEP成員國的投資佔中國利用外資的比重超過10%。RCEP透過削減關稅、擴大市場准入、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形成亞太經濟整合的大市場,使中國與RCEP成員國的貿易投資更加密切。

根據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佈《RCEP對區域經濟影響評估報告》中的測算,到2035年,預計東協將從RCEP中獲得最多的進出口增量,其次為中國;具體來看,到2035年,RCEP將使中國實際GDP、出口和進口增量分別較目前累計增長0.35%、7.59%和10.55%,出口和進口累計增量將分別達到3,154億美元和3,068億美元,經濟福利將累計增加996億美元。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估算,預期日本將成為RCEP關稅減讓措施最大受惠國。RCEP的實施將使今年區域內貿易額擴大2%,增加約420億美元。其中250億美元的貿易額增長,來自成員國與RCEP以外國家貿易轉移到RCEP框架內進行。RCEP成員國的貿易額增長,預計48%來自日本,金額相當於200億美元,中國和韓國將會是RCEP的第二和第三大受惠國。預計將分別產生110億美元和70億美元的效益。

美國圖以強化印太佈局壓制中國

RCEP生效前,部分成員國間已存在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但RCEP中的關稅減讓仍可繼續推動成員國間的關稅進一步下調。其中,東協與中國、日本及韓國分別簽署的「10+1」自貿協定、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等雙邊協定已經達成,因此RCEP的關稅減讓將進一步推動各成員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走向深化發展。

就中國而言,RCEP簽署前,已分別與除日本以外的RCEP成員國簽署了中國—東協、中國—紐西蘭、中國—韓國和中國—澳洲自貿協定。隨著RCEP的簽署,中國與日本也建立了自貿關係,這是中國首次與世界前10大經濟體簽署的自貿協定,也是中國與日本首次達成關稅減讓安排。今年是實施降稅第一年,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商品中,互相立即零關稅比例也分別達到25%和57%。中國與東協、澳洲和紐西蘭間的立即零關稅比例也都超過65%;中國與韓國間立即零關稅比例分別為39%和50%。

在中、日、韓三個主要成員國中,RCEP是中國第一個區域貿易協定,也是中、日、韓三方首個貿易協定,三國皆以美國為產品出口主要對象。中國作為RCEP內最大經濟體,以及每個成員國的最大或第二大貿易夥伴,在區內制定未來標準和法規將發揮巨大影響力,這是美國最為憂慮的所在。

此外,美國發動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去中國化」和「去中心化」已是美國對外經貿戰略的主要內涵,然而RCEP較低的關稅和貿易便利化,將有助中國鎖定區域供應鏈,吸引新的外國投資,並透過加強交通、能源和通訊的聯繫,推進「一帶一路」倡議。

RCEP關稅減讓將使區域外的美國製造業,以至農牧業,在亞太地區的競爭力面臨下降。但RCEP文本中重要亮點是採用區域累積原則,產品原產地價值可在15個國家之間累積,降低了優惠稅率的適用門檻。共同的原產地規則將使成員國企業使用區域內零部件,有利於中國與東協國家製造業供應鏈的密切連結,將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影響力受損。

為壓制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增長的經貿影響力,美國聯合澳洲、加拿大和日本等盟友,將中國視為戰略威脅,並將公佈「印太經濟框架」,宣稱將比CPTPP更強大,該框架或許將涵蓋新的貿易規則、商業協議及國家安全優先事項(如出口管制、供應鏈和5G通訊),其具體內涵和施行方案仍有待觀察。

蔡政府面臨嚴峻挑戰

RCEP成員國在總人口數、經濟體量、貿易量、直接投資等方面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相互之間既可透過優勢互補,推動貿易發展,又能透過競爭,推動產業升級。同時,隨著RCEP推展,亞太政經格局將發生明顯變化,而中國日漸扮演主導角色。對於被排除在外,卻與RCEP成員特別是中國大陸有密切經貿聯繫的台灣經濟,則將帶來相當的衝擊。

根據大陸海關數據,去年台灣對大陸(不含香港)出口總額達2,500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24.7%,約佔台灣出口的56%;台灣自大陸進口總額為784億美元,增長30.4%。台灣全年對大陸享有貿易順差達1,716億美元,較2020年增加311億美元。

在RCEP生效後,儘管有分析認為,目前台灣70%的產品出口RCEP地區是免關稅的,影響不大,而民進黨當局也粉飾太平,認為RCEP對台灣經濟影響不大,並指陳RCEP是低水平的自貿協議,同時在2021年9月16日中國大陸向CPTPP遞交申請函之後怱促於9月22日提出申請文件,當然兩岸能否加入CPTPP存在變數,但蔡政府純由政治角度看待台灣的對外經貿策略,將制約台灣的經濟發展。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曾被蔡英文痛批是「糖衣毒藥,將使台灣喪失主權地位,產業亦將遭受打擊」,並揚言將推動公投將其廢止,但上台後仍繼續延續的ECFA,由於ECFA的實施對台灣產業和經濟均帶來實質的具體利益,但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並逐漸惡化的情勢下,2020年蔡政府擔心大陸會片面終止「糖衣毒藥」的ECFA,以致引發ECFA的10年期限的討論。

RCEP的實施除關稅外,更涉及投資和貿易轉移的效果,將造成亞太地區產業的重整。為避免對台商的衝擊,最近大陸方面在關稅調整中宣佈ECFA已完成降稅,將繼續實施協定稅率,顯示ECFA延續施行,同時也宣佈在大陸的台資企業可充分享受RCEP成員方關稅及原產地規則優惠,打開更廣濶市場。顯然從ECFA到RCEP,大陸始終如一,希望把大陸的發展機遇與台灣同胞一起分享,但是相對於大陸堅定支持香港加入RCEP,使香港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這才是蔡政府應該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