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令師生身心俱疲

張方遠
(《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編者)


今(2022)年大學學測在1月21-23日登場,師生家長受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與新課綱考招制度的雙重夾擊。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最大問號即「學習歷程檔案」,不少高中學生對此發出怒言,指「瞎忙兩年仍迷惘」、「無助生涯探索」。

橫空出世 揭開面紗

究竟何為「學習歷程檔案」?簡單來說,即108課綱在2019年正式上路後,2022年以後大學入學個人申請的第二階段,將過去要求的「備審資料」,改為要求包括學習歷程檔案、各校系筆試與面試成績的「多元學習表現」,並規定學習歷程檔案比重不能少於20%。從目前各校系公布的簡章來看,學習歷程檔案大約占比二至五成。

學習歷程檔案內容,扣除學生基本資料,還包括自主學習等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以及多元表現。其中「課程學習成果」經老師認證後,學生每學期自行上傳資料庫,每學年可勾選6件、三年至多18件;高三申請學校時,則至多勾選3件。「多元表現」部分,由學生每學年自行上傳,每學年可勾選10件、三年至多30件;高三申請學校時,則至多勾選10件。

大學新考招制度分為四種管道,一是「特殊選才」占5%,二是「繁星推薦」占15%,三是「考試分發」占35%,四是「申請入學」占45%。其中學習歷程檔案只會在申請入學派上用場,由於投資報酬率過低,又耗費師生家長極大心力與資源,在高中端教學現場,有的學生抱持著完全不做的心態,全力拚學業成績;有的老師則告訴學生「有就傳、沒有就算了」,把考試考好最重要。

學習歷程檔案之所以在台灣橫空出世,原因之一在於過去要求的「備審資料」受人詬病,在學測之後一個月內拼湊出來的內容,真假難辨,而且在城鄉與貧富差距的現實下,明顯有利於在都市,家庭經濟條件又好的學生。有鑑於此,教育部考察並移植了韓國自1997年起建置的高中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希望能扭轉備審資料帶來的弊病。

原因之二在108課綱將「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主軸,並循此強調「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三大面向,期藉學習歷程檔案,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發揮「適性發展」、「改善教學」與「引導學習」的效果。

血汗師生 疲於奔命

然而,經過兩年多的實踐,「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首先看自主學習部分,新課綱規定各校必須要有自主學習的排課,問題是在專業課、社團課等擠壓下,學校排課單位為了自主學習課而傷透腦筋,有的學校每週能排進三節、有的僅能擠出一節。

除了排課問題之外,自主學習的「美意」,卻忽略了學生的現實狀況。高中學生大多尚不具備「自主能力」,還需要教師引導,教師能力又是一個問題。在一些高中教室裡看到的場景,可能是極少數學生依自身興趣(如街舞、水族生態等等)安排活動,其他大部分學生只能枯坐教室,變成了自習時間。

再看課程學習成果部分,基本呈現各科教師自行「變戲法」狀態。以國文科為例,有老師設計了學習表單,帶領同學分析課文人物關係與性格,或者是重視上課筆記與閱讀心得,又或者鼓勵同學投稿報刊、鍛鍊寫作能力等等。

此外,新課綱也鼓勵科任教師開選修課,甚至是跨科、跨領域課程。在YouTube頻道就能看到,有數學老師拍攝影片解講「清朝微積分課本」,自嘲「感覺同時霸凌文組和理組」;有國文老師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培訓演講、有的培訓作文,然後再拍照紀錄合為成果集。一位高中老師感嘆,實際結果變成矛盾的「既自主又強迫」,累翻教師,多數學生又提不起興趣,一頭熱後感受到的則是強烈挫折感。

再來看多元表現,這個部分認定的範圍很廣泛,舉凡社團參與、班級幹部、活動競賽、志工證明、語言檢定、校外營隊等,均可列入。有大學教授擔憂,看到現在高中生「拚命參加營隊,整天都在寫報告」,「不只休息時間被壓縮,也影響基礎學科學習」。

不僅於此,還有學生向媒體反映,幹部瘋搶程度是「連各科小老師都要抽籤決定」,正副班長也是10幾位同學競爭,經過兩輪投票才選出來。大學各個科系舉辦的高中生營隊更是擠破頭,報名人數場場爆滿,經過海選、面試多重關卡,最後只錄取20位學生;連博物館志工服務,也要通過面試篩選。

一次付清vs.分期付款

一位高中教師形容,過去的備審資料像是「一次付清」,現在的學習歷程檔案則宛如「分期付款」、「軍備競賽」,令師生家長都身心俱疲。

2020年有高中學生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廢除學習歷程檔案,不到三天就連署突破附議門檻。2021年9月發生委外廠商遺失學習歷程檔案的「慘案」,最後卻只有國教署長自請記過,教育部要各校自行找廠商,等於是放任學校「自生自滅」;此事件給了師生一記重拳打擊,關乎學生前途的大事,政府竟如此草率輕忽,師生對此就更心灰意冷。

學習歷程檔案的實踐「亂象」,也牽涉到大學端的態度,並反過來影響高中端的理解與做法。2020年12月7日,大學招聯會公布審查學習歷程檔案的「三重二不」原則,分別是「重視學生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不是以量取勝,大學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儘管如此,由於原則太過抽象空泛,高中師生家長依舊摸不著頭緒。台北市五所明星高中校長曾在2021年11月初憂心忡忡找上台大校長管中閔,想知道台大將如何審查學習歷程檔案;此舉反而揭露了一個事實--連明星高中都「霧煞煞」,弱勢學校與學生不就更加無力以對!

此前有媒體對大學教授做過調查,透露了對學習歷程檔案的三大擔憂:拉大貧富差距、學生負擔過重,以及各高中高職標準不一。與此同時,該調查也顯示,大學教授審查資料時間極短,將近六成大學教授只花不到10分鐘閱讀一份學生書審資料。教授們的「真心話」多少左右了高中師生對學習歷程檔案的態度。有高中老師表示,學習歷程檔案基本已經「備審資料化」,到了高三衝刺階段,幾乎沒有學生關心學習歷程檔案,抱持著什麼都不管的心態,諷刺地突顯了新課綱強調的「自主」精神。

文青課綱 異想天開

任何新制上路,必定經過混亂的陣痛期,如果不是可行又合理的,待緊張過後,終會回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常態。

平心而論,在過往「一試定終身」的年代,高中學習一切以考試為導向,排擠、犧牲了青少年階段更多有價值的探索,因此108課綱和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有其立意的道理。問題在於,政府與學者沒人說得清楚何謂新課綱所追求的「素養」,過於主觀,且缺乏種子教師的培訓過程,特別是忽略了學生個別能力與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無論餅畫得再大再漂亮,最後仍陷入空有理想、難以落地的窘境。

為了一份學習歷程檔案,師生忙乎半天,實際情況卻是既沒有增加「素養」,本該打底的基礎學業也可能落空,想要跨領域又跨不成,到頭來看的還是各校系簡章上的書審占比,「這就是一切」。一位高中教師批評,「上面胡說八道、下面各自為政」,正是歐陽修《縱囚論》所言「上下交相賊」的現實版;而新課綱充滿異想天開的文青性格,處處盡顯「修辭」,缺乏小範圍實驗就倉促上路,結果師生都被迫淪為白老鼠。

(本文寫作過程得到高中現職教師王睿老師多方協助,特此誌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