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2地方選舉初探(二)
台灣2022地方選舉初探(二)
如果要以「未映先轟動」來形容2022年地方選舉國民黨縣市長的提名狀況,桃園市必居首位,主要是近年來網路聲量極高的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以經過安排設計的參選策略,強行介入,幾次與黨中央不愉快的接觸、溝通和自行宣佈參選,不但炒熱桃園選情,還一如預期把自己推上網路政治人物搜尋熱度第一的高點。究竟這對國民黨桃園市長選舉的佈局是利是弊?以及對羅智強本人能否得遂所願?允宜深入探究一番,畢竟此局攸關藍綠2022年勝負甚鉅。
坦誠而論,年底桃園市長選舉這局能夠吸引成為全台矚目焦點,是有其多重客觀因素存在的:
一是桃園現任市長鄭文燦已任滿兩屆八年,確定要交棒,藍綠各有其傳統與特殊之優勢,也都有當選之可能與地方基礎。
二是桃園在地檯面上政治人物,不論藍綠,目前都無明星級或較明顯強棒,遂予外地空降者有覬覦之心。
三是綠營主要為延續八年地方執政權,藍營則在桃園向來基本盤大於綠,又是黨主席朱立倫最早發跡之地,雙方都有輸不起的壓力,乃使得桃園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到目前為止,綠營是以靜制動,並不急於決定人選,一則時機尚早,並不急於掀開底牌,二則也是要看藍營如何出牌,再作因應策略。
藍營做為挑戰的一方,勢必提前部署,至少要取得選舉情勢發展之優先主導權,絕不能落在綠營之後,此為基本之選戰策略,固不待言。外界關切的焦點放在:究竟國民黨如何採行最公正、最有效的提名機制,進而提出最強的候選人,最終能奪回已喪失八年的市長寶座?
眾所皆知,歷來桃園基本盤確是藍大於綠,過去三、四十年來,除了因許信良、呂秀蓮兩人特殊條件外,基本是藍軍天下,2014年吳志揚意外連任失利,主要是大環境因素,非關鄭文燦個人有多優秀,2018年鄭又高票連任,則純係其個人施政有方,政通人和所致。而遍觀當前綠營在地人士,能繼承鄭建立之基業者,幾無適當人選,彭紹瑾脫離政界已久,應已過氣,鄭寶清情況也差不多,只剩鄭運鵬不甘當個民代立委,尚有餘氣挑戰行政首長,卻因缺乏全市聲望,遂予外界可乘之機。第三勢力之民眾黨,不論謝立功或賴香伶出線,都不成氣候,唯有國民黨候選人有一搏之實力與機會。
在羅智強宣佈參選桃園市長之前,不得不承認藍營確實蜀中無大將。現任議長邱奕勝雖有意參選,卻因年齡偏大,且屬於傳統地方型政治人物,形象不是很好,今年初就知難而退。三名現任立委中,呂玉玲已三連任,算是較為資深,但出身為客籍人士,政績一般,表現平平,民調不是很突出。另兩位立委魯明哲與萬美玲皆為初次當選,在國會尚有待表現,對參選縣長一職,主觀意願並非很強,此亦是激起境外藍軍自認有力人士瞄向桃園之重要誘因。
羅智強應是近年來藍營中崛起最快速、也是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
說他最快速是他當年僅以馬英九幕僚之「秘書型」人物,約於10年廣為社會外界所知,然雖官至總統府副秘書長,外界卻始終將他視為小秘書,在政界分量與其所居官職,可說德不配位。至2018年以台北市最高之四萬餘票當選市議員,算是有了民意基礎,在任以來參與各項公共議題之討論,特別是作為攻擊綠營施政不當之主力砲手,為他贏得藍營第一戰將之稱號,網路聲量也為之扶搖直上,唯其政治聲望則並未隨之提升,反而因個人行事風格獨樹一幟,而備受來自藍綠皆有之廣大爭議。
來自綠營的攻擊原因可想而知,也可略而不論。來自藍營自身的爭議則不可小覷,主要涉及黨內團結與將來可能動員的支持力度問題。
羅智強最早也最大的爭議是涉及2013年的馬王政爭。當時他才40歲出頭,卻因受陳長文推薦而入府襄贊,又因反應機敏、文筆流暢而為馬英九所倚重,不少重要府內文件與馬政府官方聲明都出自其手,馬英九為司法關說疑雲欲整倒王金平,在府內成立因應小組,羅是其中一員,與行政院長江宜樺被媒體稱為倒王「鐵三角」。
據筆者所知,當年9月11日下午3點,馬欲正式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開除王金平黨籍時尚有疑慮,態度並非很堅定,曾稍停下一陣思考,吳敦義又在旁勸其事緩則圓,不必那麼急切作決定,此時羅在旁邊急催:「現在什麼時候了,記者都在外面等,已沒有改變或猶豫的空間了!」羅語畢,馬這才有點不很決然的走出去見記者,正式宣佈要拉王下馬。事後金溥聰得悉整個過程始末,立刻決定開除羅智強,要他立馬走人,這也是為何羅在記者會第二天立即請辭總統府副秘書長的真正原因。
金溥聰認為,當時若非羅火上加油,急催馬出場,馬應有可能聽信吳之勸告,懸崖勒馬,不致做出如此親痛仇快、嚴重破壞黨內團結之憾事。
在此之前,媒體曝光羅智強曾在春節期間,頂著總統府副秘書長頭銜,代表馬總統到彰化頂新集團魏家祖祠拜年,受到綠媒猛烈批判。
另一件廣受外界質疑的是,羅智強曾表示他的粉絲專頁達到100萬人時,就要宣佈參選台北市長,卻在達到91萬時宣佈不選市長,最後改選市議員,此舉因曾被外界發現按「讚數」一半來自國外,被指有購買按讚數和操作臉書之嫌,綠營還指責調侃他才是最大的網軍大戶。
不管網路粉絲多少,也不管網軍是真是假,羅智強善於利用新媒體創造議題,吸引年輕族群眼光,進而成為目前藍營中擁有最大網路聲量和最多粉絲的政治人物,殆無疑異,這也是羅聲勢始終居高不下,廣為社會各界關注其動向的最主要因素。
就一位政治人物言,羅智強有極為強烈的政治慾望和野心,此事應予理解,也是民主社會或民主政黨的常態,似不必先入為主或有任何黨派成見,唯誠如羅自己所說的,不要懷疑黨中央和他都有一定要贏回桃園的決心和信心,問題就在如何贏回桃園?聽黨中央的?還是按照羅自己的思路行事?
形勢發展至今,不論國民黨或羅智強個人,都面臨艱難的判斷和抉擇時刻。
從桃園市的地理人文特徵、選民結構和城市發展型態而言,桃園都會區仍有其獨特之處,和台北市尤有極大的不同,絕不能從台北看桃園。扼要言之,桃園尚存有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閩南與客家、本省與外省族群之綜合體,在整體大環境不變情況下,國民黨如欲贏回桃園,非得尊重上述之諸項特徵不可,也只有從實際出發,經科學論證,找出最強的候選人,才有可能贏得選戰,達到重返執政的目標。
若以這些年來流行的選戰比重而論,桃園市空戰最多只能佔三成,主要成敗還是決定在七成的陸戰上面,弱化陸戰而強打空戰,可謂是捨本逐末,欲速則不達,國民黨未來的提名策略,捨此亦別無他途。
就國民黨此次所訂的提名制度而言,黨內初選並無一定模式,第一輪是採用協調方式,協調不成再辦理民調,但此項黨內民調不一定要公開進行,只要當事人接受或信服即可,最後提到選策會通過討論,作成決議後即報請提名委員會予以正式提名,目前已完成提名的南投縣長、新竹縣長和台南市長候選人,皆按此程序辦理,運作尚稱順利。此項過程實際已沒收初選,賦予黨中央極大權力,已和民進黨相差不多了。
故而國民黨目前要冒極大風險進行黨內最後的協調,此事也不必急於在5月朱立倫訪美之前作出決定,內部做到越圓滿越好,關鍵在於羅智強能夠接受和信服。黨中央之前最受外界詬病的是過早說出羅民調太低,以及絕不考慮提名羅,甚至不惜魚死網破的話,這讓綠營有見縫插針的機會,也傷及國民黨提名公正公平的形象。
同時國民黨要把黨提名制度之優點說清楚,講明白,朱立倫尤其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這點要學學四年前吳敦義在新竹縣長提名的作法。當時新竹縣地方人士和客籍大老們大都反對採行民調決定縣長人選,認為民調第一也不一定能當選,最後乃決定徵召客籍的楊文科參選,捨棄民調領先卻是閩南籍的林為洲,最後結局也一如預期。提名不拘一格,因地因時因人而靈活運作,此為吳敦義在2018年地方選舉締造空前戰績之關鍵所在。
目前坊間多數民調均以魯明哲較被看好,萬美玲次之,將來國民黨極有可能在兩人中擇一出戰,從外地徵召空降的可能性不大,畢竟歷來桃園縣長不論藍綠,率都由本地人士出任,本屆應也不致例外。
至於羅智強應即放棄個人成見,主要有兩點理念的調整或修正:
其一、自古以來,歷代政治一向是強龍不壓地頭蛇,反而要結合當地本土勢力,才能產生相加相乘效果。當年毛澤東在井崗山也要與袁文才、王佐地方勢力合流,在延安也要借重劉志丹的土共勢力,和他稱兄道弟,現代民選政治原理原則,其實也應有同樣的思路。
其二、就算經過一段時間醞釀發酵,外地來者民調很有可能後來居上而勝出,卻不一定能得到在地人士的支持,現任當地民選的三位立委和黨籍市議員,也絕無可能真心實意全力支持外地來者,就算政治人物本人出面助選,基層選民也不見得會呼應跟進,選票轉移至為不易。
拿四年前高雄市掀起的「韓流」相提並論,實則那是百年可遇不可求、各種因緣果報促成的政治奇蹟,很難複製到桃園,至少當時從黨中央到地方的「三山」勢力都全力支持韓國瑜,幾無半點異聲,此點「人和」今天的羅智強有嗎?
也有人以「鯰魚效應」看待羅智強的強行介入桃園選局,認為可以創造更大的外溢效應。其實正好相反,這種效應只能出現在對外的競爭上,可以因強勁對手而激發出自身的作戰潛力,但用於內部則只會相互抵消力量,甚至成為破壞內部團結的基本因素。尤其國民黨傳統的政治文化並不適合「鯰魚效應」,試看過去的馬王互爭黨主席、連宋分合始末和朱立倫「換柱」事件等,那一樣沒有後遺症?又有那一樣能以相爭始而以言和終的?
羅智強如果真是國民黨好黨員,應以大局為重,早日退出桃園市長選局,真正做到成功不必在我,畢竟還年輕,政治之路還長得很!◆
社論
俄烏戰爭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