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外交面對的挑戰與作為

以阿富汗與南亞次大陸為例

孫若怡
(中國文化與高等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


前 言

俄烏之戰美國如願地把歐洲推入了困境,並歡天喜地的收割了一地羊毛;不過,這可不是它全球戰略的終極目標。美國真正覬覦的實為佔全球生產總額40%以上的亞太地區,尤其是生產額超過歐盟27國總和的中國;因為,唯有這樣才能挽救其因嚴重通貨膨脹所造成的經濟危機。

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的核心利益,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前提下,「韜光養晦」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基調,而與美國維持穩定友好的關係,也一直是中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2年,中國的工業生產已然是美國的兩倍,穩坐產業資本大國的金交椅;但是,中國也希望能用本幣結算貿易,故而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積極推動與整合貿易自由化。這些努力與成果自然都直接引發了美國作為金融資本帝國的疑忌。因此,歐巴馬就任總統後,隨即針對中國提出了具有「西進東出」特色的「重返亞太」新戰略。2017年,川普上台進一步把重返亞太擴大成「印太戰略」。在戰術上,美國以日、韓、澳、新、印度和東盟國家為中心,構建一個新月形,俗稱亞洲小北約的包圍圈,試圖以合縱連橫之勢圍堵中國。軍事上則在東海和南海地區,頻頻進行軍演以威懾中國。有鑑於因經濟發展而對能源和基礎原物料的巨大需求,中國不得不在澳洲、拉美、非洲和中東地區開拓市場並進行經貿投資,美國和西方國家就以「新殖民主義」之名,向世界妖魔化中國的商貿活動。川普政府更在經濟上對中國發動貿易大戰。除對制定《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的商品,於輸美時加徵25%的關稅外,並對以華為為首的數百家中國科技公司,實施禁止購買美國零部件以生產新產品的制裁,其目的在遏制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2018年初,美國發表《國防戰略白皮書》,指出其國家的新全球戰略,將由「大國競爭」取代「對抗恐怖主義」;中、俄兩國成為其主要競爭對象。而美國所實施的這個全球戰略調整,隨著「中國威脅論」的甚囂塵上,實際上其核心目標就是中國。拜登上台後,對這些政策不但蕭規曹隨,更有變本加厲之勢。2022年2月11日,華府出台了新版亞太戰略,正式宣佈將與中國在亞太地區展開全面對抗。至此,美國已視中國為最大威脅,與中國的戰略競爭成了其全球政策的首要任務。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長期以來與美國維持穩定合作關係的外交工作,在其片面而霸道的決策認知與執行下,舉凡大國關係、氣候變遷、全球治理乃至區域安全等方面的議題,都承受著極大的挑戰與壓力。然而,隨著30年的埋頭苦幹,生聚教訓,中國自身的實力在積澱,而世界的格局也在變。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以及身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為了公平正義與全人類福祉,中方自應拋棄幻想,勇敢戰鬥。那麼,「韜光養晦」、「和平崛起」的外交原則,又會有怎樣的蛻變?

中美兩國新時代的外交原則與戰略

前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了唯一的世界霸主;許多學者認為全球已然進入了「單極世界」,美國日裔學者福山甚至直言「歷史」都已「終結」。作為全球霸權的美國,在國際事務的處理上,以美軍的強大武力威懾為後盾,外交原則與戰術運用,往往不是著眼於地區或國家之間的穩定、發展,而是致力於其間的瓦解、分裂、控制與相互牽制,以確保其霸不墜。

一、美國的外交原則與戰術運用:

1.「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2003年2月以還,美國就在聯合國積極推動授權出兵伊拉克一案,然而,在安理會的多輪投票中慘遭敗績;中、俄、法三常任理事國都堅持,在沒有確鑿證據證明伊拉克擁有核武器之前,不能授權動武。當時各國也普遍認為,伊拉克問題必須在聯合國的框架內解決;至於阿拉伯聯盟和不結盟運動等一百多個國家,也一致呼籲不能逕自越過聯合國,而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3月20日,在方案無望通過的情況下,美、英兩國直接繞過議案的表決,正式入侵伊拉克。為了避免師出無名,美國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日後這就成為21世紀美國在國際關係中的外交指導原則,本質上,是否定聯合國憲章,無視國際法,以軍事力量為後盾而自立新規的獨裁。

2021年5月2日,布林肯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採訪時直接宣稱,美國的目標就是要維護當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使之不受到中方挑戰。6月23-25日,他更馬不停蹄地訪問德、法兩國,會後高調宣佈:兩國與美國在價值觀上立場一致,不能容忍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因為這樣的秩序是不自由的。

2.「從實力地位出發」 什麼叫做基於規則,又基於甚麼規則,國際秩序為什麼不是基於《聯合國憲章》?這一系列問題美國從未向世人做過任何解釋,反而常根據自身需要,擅作解釋,恣意行事;出兵伊拉克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2021年3月21日,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斯蒂芬.瓦爾特(Stephen.M.Walt)在《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美國在認為國際秩序不利自己時,就按自己的意願忽略、逃避或改變秩序;……」在美國統治者眼裡,「強權即公理,贏者通吃」,這就是「從實力地位出發」的真義。

3.「普世價值」 長期以來,美國統治者總是高舉「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為了獲取自身利益,動輒以違背「普世價值」為由,以人道主義之名,在各地推動「顏色革命」,顛覆別國政權,或逕自以武力干涉別國內政。從出兵海地、轟炸南聯盟、顛覆利比亞和敘利亞政府,到入侵阿富汗……。

4.美日印澳機制(QUAD)與澳英美聯盟(AUKUS)的建立 隨著「一帶一路」的持續推動、中歐班列的快速增加、「中伊全面合作協議」的簽訂,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今年1月1日正式啟動,歐亞一體化經濟繁榮的趨勢愈發明顯。眼看布里辛斯基的預言即將成為現實,2021年9月15日,澳洲(AU)、英國(UK)和美國(US)聯合宣佈成立「澳英美聯盟」(AUKUS)。這個以軍事安全合作夥伴關係為核心的聯盟,首要目標就是由英、美兩國協助澳洲,建造一支核子動力潛艇艦隊。除在短期強化印太戰略聯盟的合作外,更要以1,120億美元的軍事預算,於長期階段中致力高端軍事裝備的研發。藉著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周邊永久性據點的固守,確保盎薩集團在海上地緣戰略的長期優勢;在這裡我們似乎看到了斯皮克曼「邊緣地帶論」的影子。然而中國與所羅門安全協議的簽訂,中國可以駐軍所羅門,055大驅可以巡弋所國海域,不但讓澳洲跳腳,也打破了Aukus在太平洋錨錠的賊心。

二、中國新外交原則與戰略思考

2012年2月,習近平以國家副主席身分訪問美國,首次向華府提出兩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即「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倡議,卻始終沒有獲得回應。然而,面對中東、北非地區的動亂以及西方帝國主義肆意擴張的行徑,日益崛起的中國既無法獨善其身,也無法繼續韜光養晦。況且,身為發展中國家又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自應負起大國的道義責任。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後,習近平出任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中國外交乃從過去謹守「韜光養晦」,逐漸轉而以「中國夢」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做為闡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調,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重要演講,特別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發展的客觀判斷中,因地制宜的採摘出兼具中國傳統智慧與時代特色的外交新原則與戰略,是中國人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

1.「以和為貴」與「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 中華傳統文明立於東方長達五千年,其根源正是「以和為貴、親誠惠容」為精神核心的王道文化。在悠長的歷史進程中,歷代中國人都強調要與不同的文化涵容共存,鄙棄以力服人、控制人的統治方式。「濟弱扶傾」、「厚往薄來」、「以德服人」、「近悅遠來」、「不以鄰為壑」,始終是歷朝政府處理對外關係的主要規範;孔明七擒孟獲的故事可為其中最好的註腳。

2.合作共享與多元主義的堅持 《禮運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人自古就提出世界大同的理想,「我們是一家人」的口號,早就在「入華夏則華夏之」的文化融合中,劍及履及的實踐開來。在中華文化發展的過程裡,尊重的是不同文化的優越與差異,而非排他與獨霸。與不同種族共存共融,合諧共處,多元並舉這樣的文化認知,早已是刻進中華民族骨髓中的教養,成為其文化傳承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追求再次偉大的美國,在不斷試圖阻斷全球化進程之際,中國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天下一家合作共享的信念,仍然積極推進全球經濟的發展,希望世界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都能在這個進程中得到適當的安置,並宣告人類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大勢,不可也不應改變。

中國是一個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各個民族保有自身獨特的語言、風俗、信仰與服飾,呈現出一體多元的共榮和諧景象。中國的崛起不靠殖民掠奪與種族滅絕,而是依託中華民族全體人民的辛苦奮鬥。因此,無論是源自於傳統的提攜,抑或當代治國的理想,中國始終是一個文化多元主義實踐者的範例。

3.安全觀與國際觀的著眼 2014年,為促進亞洲和平與發展事業,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的上海峰會上,習近平提出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以及「和平、和睦、和諧、協和萬邦」的國際觀。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堅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人間正道。在詮釋將如何與其他國家相處時,習近平表示:「中國將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並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拓展與各國友好合作,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在闡明和平發展的決心時,習近平則進一步指出:「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不搞軍備競賽。」在闡述履行使命擔當時,習近平則強調:「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就指出:中國提出的安全觀與國際觀,對保持地區和世界的長遠穩定「非常有利」。這也意味著安全應該是平等的,不能只有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都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烏茲別克斯坦大學教授圖爾蘇納利.庫茲耶夫就說道,這是中國在安全領域為世界貢獻的獨特智慧;埃及國際問題專家莫內姆.賽義德也表示:這樣的安全觀正是國際社會迫切之所需。

4.四個堅持的穩步推進 2022年3月,在兩會的外長記者會期間,王毅再次重申中國外交工作中,務必穩步推進的四個堅持。1.堅持以聯合國為核心、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2.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3.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4.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

5.建立區域共識與安全機制的外交戰略 中國主張應以聯合國和國際法為基礎,在不同地區依循當地的環境與需要建立區域共識;除根據共識來作為管理區域事務的準則外,還可以進一步協助組建區域內的合作機制。一旦一個地區的共識與區域合作機制形成,其實就為兩個事實奠定了基礎。1.存在於區域或跨國家的潛在強大經濟力量,得以凝聚甚至發展;2.不同文化圈的民族與人民,得以基於自身的條件和需要共同合作與繁榮。

這個戰略暨具有靈活性也佔有道德的制高點。首先,中國作為建設性力量的主導國,無需投入過量的資源和成本,同時在尊重所在國主權的前提下,又可以直接促進當地國家自主性與能動性的提升。其次,一旦遇到區域紛爭,聯合國或區域國家間的協調機制,將可以扮演最終裁決獲決議的平台,中國自無須介入或背負干涉的惡名。

這套外交戰略與原則正如王毅曾不斷強調的:中國外交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奉行多邊主義的道路,運用聯合國所賦予的權利,俾能不斷推進國際社會的穩定、繁榮與發展。

近期中國新戰略運用之回顧

2021年3月18-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阿拉斯加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雖說對話是正解,共贏是正道,但在美方不遵循國際禮儀、肆意干涉中國內政,再以咄咄逼人的態度下,楊潔篪與王毅均做了義正嚴詞的回擊。其中楊潔篪還特別指出:「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20年、30年前你們就沒有這個地位,因為中國人是不吃這一套的。」這一輪的交鋒互懟可謂針尖對麥芒,不但標誌了中國走出百年來外交工作的陰霾,也彰顯了當代中國要「奮發有為」的積極態度。在面對美國霸權挑戰的當下,外交戰術的運用可以自兩個層面來加以觀察解讀。

底線的劃出

2021年7月26日,王毅在天津會見到訪的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時,正式提出中國外交的「三道紅線」與「兩份清單」。

「三道紅線」:1.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2.不得試圖阻擾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3.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

這三條紅線意味著中國提醒美國,日後雙方的交往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尊重中國的治理方式,不能試圖以自由、民主與人權之名干涉中國內政或發動顏色革命,顛覆政權。

「兩份清單」:1.糾錯清單。其中包括無條件撤銷對中共黨員及家屬的簽證限制,撤銷對中方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停止打壓孔子學院、中國企業,停止滋擾中國在美留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撤銷將中國媒體登記為「外國代理人」或「外國使團」的做法,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等項目。2.重點個案清單。儘快解決中國部分留學生赴美簽證遭拒、中國公民在美遭受不公正待遇與暴力襲擊、美國不法分子擾襲衝撞我駐美使領館、美國國內仇視亞裔且反華情緒滋長等的狀況。

紅線與清單的遞出,標誌著中國有所作為的外交主動出擊;你美國人若依然故我,我行我素,貿易與經濟問題也就沒得商量。總不能跟人求幫助還拿著大棒子,那是流氓做的事。

阿富汗與南亞次大陸問題上的出擊

基於中國的發展需要與安全考量,周邊鄰國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優先工作。在建立區域共識與安全機制的外交戰略考量下,圍繞整個中國周邊可以歸納出中亞、海灣國家、非洲之角、南亞次大陸、東南亞以及東北亞等六個區域,是直接影響中國國家安危的地區。拜登上台後在戰略競爭方面,不遺餘力的聯合北約、七國集團、歐盟和五眼聯盟,炮製各類美版的氣候峰會、疫苗峰會、民主峰會和新經濟框架等,就是要在中國周邊地區,不斷地進行挑釁分化,挑動集團對抗,形成不穩定的局勢。

不過,王毅與相關人員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馬不停蹄的出訪各相關國家與地區的斡旋後,無論是在中亞、海灣國家、非洲之角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穩定都得到維護與促進。與此同時,不但把美國的狼子野心與陰謀徹底擊碎,甚至,回顧其外交的節奏與步調,華府還隨著中國的步伐,亦步亦趨作個事後諸葛。以下以阿富汗與南亞次大陸問題為例,說明區域共識與安全機制戰術的運用。

1.往訪南亞次大陸國家

1.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這是塔利班重新主政後,中國外長第一次的到訪,也是阿方接待的最重要高級代表團,為下一階段阿富汗鄰國+阿富汗外長對話會議,做鋪墊工作。

2.印度 3月25日,俄烏開戰一個月之際,王毅對印度進行了工作訪問,先後與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和外長蘇傑生舉行會談。 印方表達了高度重視對華關係,願同中方加強溝通、增進互信,使雙邊關係儘早走出低谷,持續推進兩國務實合作的目標。

中方則表示:作為成熟理性的發展中大國,中印要將邊界問題置於雙邊關係中的適當位置,不應用邊界問題定義甚至影響雙邊關係整體發展。中印應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排斥。雙方要堅持兩國領導人「中印互不構成威脅,互為發展機遇」重要共識,妥善解決邊界問題,處理管控好分歧,助力雙邊關係發展。

雙方的坦誠對話,不但緩和了近一兩年來,因邊界問題造成的緊張對峙,也於無形中敲掉印太戰略中一角,支解美國包圍中國的企圖。

3.尼泊爾 3月26日,王毅在加德滿都同尼泊爾總理德烏帕、外長卡德加舉行會談;27日,晉見總統班達理。在會談中王毅除闡述了中方對尼泊爾的「三個支持」外,還特別強調:中方支持尼國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深入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確保兩國陸路口岸暢通、推進中尼跨境鐵路項目、建設跨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助力尼泊爾發揮自身人力資源、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態三大優勢,分享中國機遇並加快自身發展振興。

尼方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總是在最困難緊要的關頭伸出團結和友誼之手,感謝中方支持尼國維護主權獨立、反對外來干涉;重申尼方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決不允許任何勢力利用尼領土危害中國的核心利益。

2.阿富汗問題的解決

自阿富汗美軍潰退後,美國對自己留下的人道主義災難不聞不問。甚至發起對塔利班臨時政府進行單邊制裁,近期更毫無羞恥的扣押並侵吞阿富汗政府存在美國銀行的90億美元國家資產。然而,阿富汗的問題始終存在,需要一個妥善的解決。

中國本著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積極致力於區域安全與合作的整合。

1.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議 阿富汗人道主義危機之於亞洲,一如烏克蘭之於歐洲,所以阿富汗鄰國都為其愈為惡化的局勢擔憂。3月30-31日,在中國的號召下安徽屯溪召開會議,達成八個方面的共識。

2.中阿巴三方外長會晤 3月30日,王毅在安徽屯溪表示, 在當前形勢下,中阿巴要重啟三方合作機制,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原則,推進政治、發展、安全三大領域的合作:

1.以睦鄰友好為理念,構建三方政治互信;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支持彼此核心關切,維護共同利益。

2.以惠民生為目標,推進三方務實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巴經濟走廊向阿富汗延伸,助力阿方參與地區互聯互通的設施。

3.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為指引,加強反恐安全合作;藉標本兼治之策,鏟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實現本地區的長治久安。

3.阿富汗問題中的「中美俄+」磋商機制會議 阿富汗鄰國外長會議迄今已經舉辦過三次,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霸主、禍源的始作俑者,卻始終以各種理由塘塞,從未與會。為敦促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對阿富汗的脫困重生承擔起首要責任,尤其應儘快解除對阿的單邊制裁,使其國家資產能用於民生;中國設計了這個讓美國來參加的會議。

美國這次不得不來。首先,這是疫情爆發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面對面外長會議;也是俄烏戰爭爆發後,美俄兩國外交代表得以正式會晤的場合。其次,美國還是需要中亞與伊斯蘭國家的支持,對阿富汗的不聞不問,徒然自失道德正當性而已。

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特別發表書面致詞,坦誠直白的指出:「一個和平、穩定、發展、繁榮的阿富汗,是全體阿富汗人民的期盼,也符合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這三個會議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中國提出關於支持阿富汗經濟重建及務實合作的《屯溪倡議》。此外,這三個會議的舉辦不但團結了第三世界、穩定了亞洲的局勢、迫使美國必須參與阿富汗問題的解決,也彰顯了中國作為大國應有的擔當,以及對多邊主義與區域安全機制戰略的靈活運用。哈薩克斯坦中國問題專家穆卡諾夫有感而發地表示:中國高規格的舉辦鄰國外長會議,除了為阿富汗問題的解決提供積極的力量外,尤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案例和具體體現。

在面對疫情蔓延、經濟衰退、美國對華戰略深度調整,加大遏制與打壓接踵而來之際,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穩定、亞洲的穩定,將是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國際格局的重組,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恆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