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金→美元→美鈔→美幣

俄烏戰爭敲響了美國霸權的第一記喪鐘

石齊平
(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2022年2月24日,在日後的歷史記載上,記的或許不只是「俄烏戰爭」的開打;這一天,還同時意味著是美國世紀霸權被敲響了第一記喪鐘。

一、從「去美元化」浪潮談起

俄烏戰爭開打之前,美國即預知此戰必打,並一再預告開打之日,美國當然也作好了針對俄羅斯的全面部署,欲藉此戰一舉去除俄羅斯這心腹之患,然後再集中所有力量對付美國心中越來越擔憂害怕,真正最有可能挑戰及威脅美國霸權的中國。

美國針對俄羅斯的部署堪稱是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超限戰」,內容包括了軍事戰、能源戰、貿易戰、金融戰、輿論戰等。軍事戰主戰場在烏克蘭,由烏擔任主攻,歐洲副攻,美國後援;能源戰則由歐洲主攻,全球盟友及美國副攻;輿論戰是西方強項,由美國操盤;作為超限戰的核心是金融戰,這也是俄羅斯最大的軟肋,自認是全球金融霸權的美國決定在金融戰場上對俄羅斯來個「一劍封喉」。

2月24日開打,27日,包括美國在內的一眾西方國家就宣布將特定俄羅斯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1973年成立的SWIFT,主要負責跨國間支付清算的報文傳送與處理,服務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地區及一萬多間銀行、證券機構。將俄羅斯剔除於SWIFT之外的行動,被喻為對俄羅斯投放了「金融核彈」,使俄國再也無法進行跨境匯兌,形同掐斷了俄羅斯的所有國際貿易,既不能進口貨品,也不能輸出貨品。在此之前,美國也曾對古巴、朝鮮、伊朗進行過類似金融制裁,讓這些國家苦不堪言。但這一次,情況有所不同。

歐洲緊臨俄羅斯,俄羅斯是全球石油及天然氣的生產及輸出大國,歐洲對俄國的能源依賴度甚高,一旦無法自俄輸入油氣,不但油氣價格飆漲,還會嚴重影響到歐洲各國的生產與生活。美國對此有所預料,故在SWIFT禁令中開了一個口,放行俄國的能源輸出,儘管如此,還是造成了全球油氣價格的大幅上漲,美國在勸說沙特等產油國增產無果後,不得不大幅釋出美國的戰備儲油——顯然,美國在能源戰上並未如預期占到上風。

針對美國的重手,俄羅斯作為反制,先將一眾制裁俄國的國家與地區列為「不友好國家及地區」,接著,3月31日普京簽署總統令,規定所有「不友好國家」要購買俄國天然氣須在俄國銀行開設盧布帳戶,用盧布付款,新規定自4月1日生效;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同時警告,俄國糧食、化肥、木材及稀有金屬等出口產品也將很快用盧布定價。決定一出,立刻出現了兩種現象。

現象一,在俄烏戰爭開打後,在美國慫恿下,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如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紛紛發揮了強盜本性,將俄國企業及富豪擁有的豪華遊艇、貨輪、豪車、別墅、銀行帳戶等一一沒收,名為制裁,實為搶劫。這些國家紛紛下手,當時是覺得俄羅斯沒能力反抗,怎料到了月底,俄國用「不友好國家」的盧布結算進行反擊,這一下全傻了眼了。法國第一個投降,4月1日就放了它最先劫持的波羅的地海號貨輪,還宣布,對俄方之損失賠10.6億歐元給貨輪所屬公司。接著,早先放棄中立國地位的瑞士也宣布,繼續堅持中立國地位,解凍俄羅斯機構及個人在瑞士的資產;芬蘭國營鐵路公司宣布,恢復早先因制裁而停止的與俄貨運交通;義大利則偷偷拿出黃金,在外圍市場換取盧布向俄羅斯購買天然氣。相較之下,德國還是規矩,找到一家未列入美國SWIFT制裁名單中的俄天然氣工業公司所設的一家銀行,把歐元匯入此一銀行,由該銀行把歐元換成盧布,再用盧布買天然氣。

經過此番折騰,在俄烏戰爭開打後,出現的盧布重貶(從1美元兌81.5盧布貶至1美元兌154盧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幾乎又升回到了原本的價位。在「金融核武」之下,美元與盧布的第一次世紀交鋒,顯然出人意料之外的美元完全未占到上風——此一現象,明顯已戳破了長久以來美元威力天下無敵的神話。

現象二,更為嚴重。俄烏戰爭開打之後,幾乎同時間出現了三個現象:1.俄羅斯與一眾非西方國家如中國進行貿易,既無法用美元及歐元,於是名正言順地改用盧布或人民幣進行交易;2.沙特阿拉伯與中國在進行長期的磋商後作出決定,將雙方的石油貿易,部分採取以人民幣計價;3.印度與俄羅斯展開盧布與盧比結算機制的討論,根據此一機制,雙方可將欠對方的盧布和盧比存入當地銀行,在中立帳戶進行兌換,從而使印俄貿易有序進行。所有這些現象,綜而言之,就是「去美元化」。

把現象一與現象二擺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個在邏輯上一致的判斷: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美元神話時代終於告一段落;與此同時,一個「去美元化」的時代正式開啟。

二、「去美元化」形勢的大背景

全球「去美元化」形勢的出現表面看似突然,其實,卻是一個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長久演變下的必然。

我對美元作為全球貨幣一個世紀以來演變的觀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依序是:1.美金;2.美元;3.美鈔;4.美幣。

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是從上個世紀的1944年開始的。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小城布列敦森林市,來自全球44個國家的菁英代表齊聚於此,一口氣開了長達22天的會議,為即將到來的二戰結束之後的世界和平發展出謀劃策。會議最重要的結論之一,就是確立了一個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美元釘(錨)住黃金(即美元可與黃金十足兌換,美元發行100%以黃金作為本位),各國貨幣又個別與美元掛鉤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此一以美元為核心的固定匯率體系明顯地有利於全球貿易的進行,但卻為英國的首席代表著名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反對,反對理由在學理上言之成理,即國際貨幣不宜採用任何國家的主權貨幣,因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與全球的整體經濟利益未必一致。但當時美國勢力已超過英國,在美國堅持下,凱因斯學術地位雖高卻反對無效,但美國亦作出重要承諾,即美國將確保美元發行以100%黃金作為準備,此即長期以來,美元被稱作「美金」的主要背景。

但美元發行100%以黃金作為準備的金本位承諾,沒有多久,到1971年就被美國單方面拋棄了。1971年美國自忖黃金儲備已不足應付全球美元,乃一不做二不休,在8月15日宣布自即日起美元與黃金脫鉤,即美元持有者不再能要求美國聯儲局十足兌換黃金,自此之後,美元與黃金再無任何瓜葛,也即是美國自己破壞了它一貫堅持承諾的「本位紀律」,美國錢因此也不再能稱為「美金」,而只能被稱為「美元」了。

1971年之後,美元雖不再以黃金為十足準備,成了一個以美國政府信用為支持的信用貨幣,但美國畢竟還是知道信用的重要,基本上還未過度濫印鈔票,直到2008年。

2008年9月15日,美國華爾街爆發世紀金融海嘯,美國為了救命,穩定金融,防止經濟危機,斷然採取了大量印鈔的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QE不止,美元作為全球的流動性氾濫全球,埋下了近年來全球通脹的種子。美國聯儲局此等嚴重破壞「貨幣紀律」的印鈔行為,讓美元持續大幅貶值,讓美元在實質上成了「美鈔」,當然也是對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又一且持續的打擊。

儘管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在國際中的信用不斷流失,但畢竟它還是全球最主要的支付工具,持有美鈔者雖知手中的美鈔一天一天地在貶值,也只能逆來順受,一直到2022年「俄烏戰爭」的爆發。

如前所云,美歐為了制裁俄羅斯,不僅將俄羅斯的主要銀行剔除在SWIFT之外,甚至還以制裁之名,動輒凍結與沒收俄羅斯各個企業、機構乃至個人在西方國家的資產,此一自我違反西方一貫堅持的保障私有財產的惡劣行徑,嚴重地破壞了市場經齊的「金融紀律」,讓所有國家不論政府、企業乃至個人的財富持有者全都感到恐懼不安,這也是當前全球風起雲湧的「去美元化」的最新一股動力。

簡言之,在連續破壞了「本位紀律」、「貨幣紀律」及「金融紀律」之後,「去美元化」乃成了邏輯的必然,也讓80年前的凱因斯的先知先覺獲得了印證,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因此步上衰途固不足惜,只是賠上了整個世界大多數國家與人民的利益,讓世人深感不值與遺憾。

三、美元霸權vs.美國霸權

美元霸權開始鬆動,接下來,自然就將是美國霸權的鬆動。

我曾指出,美國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霸權地位是建立在一個三元彼此勾連的循環基礎之上的,即:「美元、美債、美軍」的正向循環。展開來說,美國霸權的存在與運行,靠全球最為強大的美軍;美軍的維持要靠美債的大量發行(美國政府稅收早已入不敷出,靠舉債度日);無限發行達天文數字的美債還要讓人有興趣來買,憑的就是以大家信得過的美元計價;而世人所以信得過美元,又是因為美國因美軍而強大而屹立不搖。長期以來,這樣的正循環不停,美國霸權的基礎與實力亦就持續壯大。但這樣的循環絕不能出現哪怕是任何一個環節破綻,破綻一出,循環中斷,美國霸權持續壯大的過程就會戛然而止。不僅戛然而止,而且馬上會進入反向循環,即開始進入霸權的萎縮進程。比如美元一旦為人不再信任,美債即難以銷售,債息必然拉高;美債發行不易,美軍費即雖以維持,軍力也就自然弱化;如此這般,美元也將進一步弱化,……。從此就進入美國霸權持續弱化的不可逆循環。

這個邏輯也就解釋了美國為何堅持非做老大不可。因為美國若一旦做不成老大,那就一垮全垮,不但老大做不成,連老二、老三甚至老四、老五都未必做得成;在很大程度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美國非把心中最大的威脅中國往死裡打的原因。

美國霸權隨著美元霸權的走衰也跟著走上衰途,應該已是大概率的必然趨勢了,接下來,讓人關注的必將是誰將是下一個引領風騷的全球貨幣。

得硬貨者得天下

「俄烏戰爭」帶給人們的最大啟示之一就是二戰結束初期被世人公認為最強「硬通貨」的美元,已因連續破壞了本位紀律、貨幣紀律及金融紀律而開始被世人質疑與棄用;出人意料的,盧布反而硬了起來,當然盧布的硬裡子是作為實物的石油及天然氣。這讓我們想起了人類貨幣的起源。

原始社會的人類進行的物物交易,以物易物,如以牛易羊。但物物不能分割,難以換算,因此想出了以貝殼等稀有、量輕之物作為媒介,是為人類最原始之貨幣。貝殼之後,基於同樣的原因,人類開始金屬作為鑄幣,從銅到銀到黃金。金本位原來不錯,卻被美國「糟塌」掉了;進入到信用本位,又被美國犧牲掉了;沒想到兜了一轉回來,真正的實物如石油和天然氣居然搖身一變又弔詭地成了真正的「硬通貨」,或至少是表面硬通貨盧布的硬內涵。但這個「返祖」現象並不表示人真的會回到物物交易的原始社會,因為這只是一時間,一個合理、有效的全球貨幣暫時缺位的結果。

經過美元一個世紀以來的折騰,人們終將認識到一個有利於全球貿易經濟發展的最佳硬通必須具備的哪些條件,並且從理論與現實中進行探索。這個工作,其實在「去美元化」之前,也就是美國在不斷自毀長城的過程中就開始展開,歐元及人民幣的國際化即為代表,近年來,隨著區塊鏈的發展及金融科技的進步,數字貨幣的研發已成為新的時尚,其中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已取得領先形勢,主要國家之間的競爭亦十分激烈,最終誰將脫穎而出,既取決於各參與競爭者的實力,又倒過來,影響各競爭者實力的消長,畢竟,一國的霸權與一國的貨幣能否成為霸權貨幣息息相關,此誠所謂「得硬通貨者得天下」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