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從來就不是歐盟的北約

從2022年中歐雙邊視頻高峰會說起

湯紹成
(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近年來中歐關係發展順暢,直至2019年開始急轉直下,歐方將歐中戰略夥伴關係改為合作、競爭與對抗三位一體後,同時還加強與台灣的互動。其中主要是意識型態作祟,加上美國壓力,雙邊關係至今未能改善。

問題癥結

2014年以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The 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開始談判,並在2020年底前完成,當時拜登已當選但尚未上任,美方就已對此提出質疑,抱怨歐盟在談成該協定前沒有徵求美國意見。其實美國一年前與中國簽署了一項貿易協定,事先也未諮詢歐盟意見。當時還在川普任期內,拜登隨當選一時也使不上力。拜登上任後稱,美國將再次坐上談判桌首位,無異提醒歐盟美國還是老大。

2018年10月,歐盟海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首次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地點選在吉布地的中國軍事基地,過程十分順利。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歐盟國家疫情趨嚴重後,中國提供了醫療援助和物資。但同時由於美歐主流媒體配合政府,炒作香港、新疆、台海與南海問題,以致中歐雙邊關係受到相當影響。

2021年,在華府搓合下,立陶宛與台灣執政黨唱了齣雙簧,民進黨政府成功在立陶宛設立以台灣為名的辦事處,立陶宛公開挑戰一個中國底線,北京因此降低與其外交關係,禁止含有立陶宛零件的商品進口,影響所及,歐盟共同市場的供應鏈一時斷鏈,德國、法國和瑞典的主要公司都遭波及。2022年初,德國商會警告立陶宛,如果與中國的關係得不到改善,德國將關閉在當地工廠。

2020年起,中國超過美國,成歐盟最大貿易夥伴。2009-2010年,歐盟對中國出口增長38%,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長31%。前述CAI被視為中國市場自由化的重要一步,是中國向歐盟公司開放內部市場程度最大的協定,但在2021年遭歐洲議會否決而擱置,此係華府帶節奏,美歐主流媒體配合炒作中國人權問題所致。

另外,1989年以來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目前已形成中歐加強合作的主要障礙。美國對中國同樣實施武器禁運,因此不斷向歐盟施壓,武器禁運至今。同樣,美國在東亞長期駐有軍隊的日本政府,也反對任何取消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中國則主要從俄羅斯軍購。

新冠疫情流行期間,一些歐盟國家從中國購買醫療設備,包括個人防護設備和檢測試劑盒,其中一些被發現有缺陷,而且歐方認為中國最初未能披露有關新冠病毒資訊。2020年4月起,一個由10名歐洲議會議員組成的跨黨派團體,要求歐盟執委會對中國採取行動,對冠狀病毒展開溯源調查。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國與歐洲關係更形惡化,當時美國指責莫斯科和北京結盟。拜登政府要求中國配合美歐制裁俄羅斯遭拒。

中歐峰會

2022年4月1日,歐盟與中國透過視頻舉行第23次雙邊高峰會,歐盟最高領導人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及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中國總理李克強舉行了會議,隨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交流。

依照歐盟執委會的公告,此次峰會的議題是恢復烏克蘭和平穩定。歐方兩位領導人都強調,歐盟和中國必須共同努力,儘快停止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並解決由此引發的嚴重人道主義危機。馮德萊恩還與李克強討論了如何在全球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和抗擊新冠病毒等問題上開展合作。

雙邊關係方面,歐盟呼籲中國停止制裁歐盟相關人員,優先在新冠疫情共同合作,期盼中方解決長期以來對中國市場准入和投資環境的問題,同意繼續就氣候變化、能源轉型、人工智能與網絡安全等方面開展合作。

歐盟重申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同時對兩岸緊張局勢加劇表示擔憂。此外,雙方領導人還談到阿富汗、緬甸和朝鮮半島局勢。由於歐方急於想讓俄烏戰事結束,中方則反對歐方說教與對俄全面制裁,雙方相談不洽。

中歐峰會歷來均由雙方最高政策執行者主談,最高領導人只是過場,此次也不例外。這與中美領導人峰會由習近平與拜登親自主導有別,其中雙邊關係的重要性與制度的差異,都是決定因素。如美國總統集政策制定與執行於一身,而歐洲理事會主席的權限比較集中在大政方針的制定,執委會才是主要的執行機關。

歐盟共有27個會員國,意見不易整合,但中歐互為極重要的貿易夥伴,美國則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中方有意聯歐制美,難怪習近平此次強調歐盟應努力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此次中歐峰會前,中國外長王毅曾與來訪的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會談,令歐方不安。更早之前,王毅也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Josep Borrell)舉行視頻會議,歐方期盼北京對解決俄烏戰爭做出更大貢獻,未獲積極回應。歐盟和北約領導人緊跟華府,警告北京:如果中國在俄烏戰爭期間支持莫斯科,可能會面臨美歐強硬制裁。因而歐方官員在會前就表示,23次高峰會後不會發表聯合公報。

中歐在意識型態的妥協空間甚小,造成一些政策的對立,再加上對待俄羅斯的立場有異,此次中歐高峰會的成果有限。但因當前俄烏戰事慘烈,中方是否介入斡旋調停,有待觀察。

中國、歐盟與台灣

3月2日烏國外長庫列巴與王毅通話時,主動邀請中方出面調停;3月7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階代表博雷爾(Josep Borrell);3月8日,德法兩國領導人舒茲與馬克宏與習近平舉行視訊會議,敦請中國出面斡旋,結束俄烏戰爭。

歐盟之外,中國是烏克蘭第一大貿易國,在軍工設備輸出方面,烏國是中方一重要出口國,又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也是中國的小麥等糧食與惰性氣體氖的重要來源。至今為止,中國一貫秉持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和平共處五原則,重申對烏克蘭主權的堅定支持,並在聯合國譴責俄羅斯入侵的決議中兩次投下棄權票。

2021年10月,歐洲議會已高票表決通過「台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EU-Taiwan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報告,建議歐盟應與會員國密切合作,強化與台灣政治關係,視台灣為其在印太地區的關鍵夥伴及民主盟友,雙方應提昇至全面夥伴關係,並將「歐洲經貿辦事處」更名為「歐盟駐台辦事處」。

過去兩年來,歐盟在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同時,已開始通過介入印太地區與台灣加強合作。2021年,歐洲議會首次派出代表團訪問台灣,法國議員、斯洛伐克次長也率團訪台,歐盟執委會則建議在半導體領域擴大與台灣合作。尤其在9月公布的「歐盟印太合作戰略」中,再度強調與台、日、韓推動半導體聯盟,強化投資關係。

小 結

俄烏戰事激烈,歐洲國家受害甚深,甚至糧食、天然氣供應都難以保障,只能期盼中國伸出援手。中方則在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時與美國達成協議,採購大量美國小麥及玉米儲備,同時簽了20年購買美國天然氣合約,轉手可解歐洲國家燃眉之急。

歐方既有求於中國,又對中國擺出不友好的高姿態,中方自然愛理不理。這與2009年時歐債危機形成反差,當時中國可是積極向歐豬五國進行大規模紓困的。

歐債危機是2008年美國房貸泡沫給戳破後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造成,是受害於美國。然而歐盟受害於美國的豈僅金融海嘯,不健忘的歐盟當還記得1999年有美國民主黨克林頓政府入侵南斯拉夫,以北約為掩護轟炸科索沃,打擊的是歐元不是美元,歐盟清醒過來,歐元已給打趴。眼下看到的又是美國民主黨拜登政府以北約為掩護,用歐盟內幾個東歐小國尾巴搖狗,制約德、法,軍援經援烏克蘭,除了冀望那位傀儡總統澤連斯基能長期對抗俄羅斯,還全面對俄羅斯展開制裁。

美國遠在大西洋彼岸,境內不缺石油不缺糧。緊鄰俄羅斯的歐洲各國呢,石油、天然氣與糧食都有賴俄羅斯,緊隨拜登政府全面制裁俄羅斯,有多少本錢為了美國利益而與俄羅斯自相殘殺!是制裁俄羅斯還是制裁歐盟?

歐洲議會否決CAI,是從美國還是從歐盟利益出發?如果是從歐盟利益出發,一般老百姓都知道不要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歐盟多一個投資協定就少一分風險,但是從美國的利益出發,當然不樂見歐盟資金在美國之外又多了一個避風港;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是聽華府的還是聽德、法等歐盟國家的?聽華府的,自然不與理會跟俄羅斯敵對的代價,聽德、法的自然就以和為貴,避免讓歐洲淪為戰場。這些問題不弄清楚,歐洲各國就只能一直為美國的利益服務,被賣了還幫人數錢。習近平強調歐盟應努力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說白了就是從歐盟各會員國而非美國利益出發。沒有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歐盟,就只能像今天的北約一樣,聽憑華府拿來拉大旗,作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