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鬆動現有國際權力格局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俄烏戰爭還在進行中,誰勝誰負?何時結束?很難斷言。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如何結束,世界都回不到戰前的模樣了。

戰前秩序回不去了

這場戰爭打亂了當今地緣政治架構。本來就被美國逼得背靠背取暖的中俄關係,將來可能更形密切。被川普鬆動的北約表面上因戰爭而團結,甚至更為擴張,其實個中各國利害並不一致,潛藏著分裂因子,美國能否長期操控,有待觀察。歐盟被戰爭削弱,政治將更動盪,經濟嚴重受損,成立宗旨受挫,國際地位勢將下降。美國號召盟友,一呼百諾,制裁俄國無所不用其極,看似戰爭贏家,其實親手埋下了霸權崩落的地雷。美西方國家在這次戰爭中的所作所為,讓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亞非拉地區國家醒悟,決定自求多福,走自己的路。

這場戰爭核心涉及的,不是誰輸誰贏,而是既有國際秩序能否維持。美西方北約國家藉由這場戰爭,已經將二戰後建立在國際法、國際合作上的原有國際秩序、國家行為準則、國際制度、誠信原則、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徹底全面推翻。一夕之間國際社會似乎重返叢林時代,這是我們應嚴肅面對的大問題。

俄烏戰後國際社會或將有一番新貌,分析起來,情況大約如下。1.俄羅斯戰後實力式微,將不得不更擁抱東方。2.戰爭中美國埋下地雷,將反噬自己,處理國際事務將越來越力不從心。3.歐盟如不能自主,從美國緊箍咒中掙脫,終將淪為美國扈從。4.中國如及時補短版,採取措施,防患未然,當可將美國的壓制減緩,傷害降低,完成民族復興大業。5.亞洲國家務實,安靜發展,將成為國際社會重要成員,牽引大局。簡析如下。

俄羅斯戰後實力減損,將被迫東轉

這場戰爭爆發得出人意料。普京的戰爭決策與戰術選擇都值得檢討。決策上,雖然是不得不爾,但應想到美國是在誘敵深入,戰略定力不夠。戰術上,出兵烏克蘭意在懲罰,期待以戰逼和,沒有採取速戰速決方式,邊打邊談的結果,給了澤連斯基迴旋空間,動員輿論,爭取外援,對俄羅斯極端不利。

戰事進行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兵力不足,糧草不夠,軍備老舊,指揮不能如臂使指,以致圍而難合,攻而難破。黑海旗艦莫斯科號的爆炸沉沒,更大大打擊了俄軍士氣。俄國雖然擁有核子彈與極音速精準導彈等先進武器,但多數裝備老舊,這當然與俄羅斯經濟實力不足有關。這場戰爭消耗,加上被制裁的損失,俄國未來更新軍備更為不易。如果戰場情勢不能翻轉,普京被迫動用小當量戰術核武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雖然他聲稱不會。

戰爭爆發後,拜登夥同北約發起對烏克蘭軍經援助,提供烏方指管通情協助,派遣軍事顧問入烏指導,發起對俄羅斯核戰等級的金融制裁,控制全球媒體為烏克蘭造勢。干預之深,使這場本來是俄羅斯與美國代理人的戰爭,變質為幾乎就是俄國與北約之間的直接戰爭。

俄羅斯已採取戰略收縮,自基輔撤出,現在進行的烏東戰事無論誰勝誰負,戰爭都不會就此畫下句點。就算俄國勝了,為鞏固烏東兩共和國治理,防禦烏政府軍騷擾,也要留守當地,更何況美國希望延長戰事,拖垮俄國?對俄羅斯而言,戰爭消耗、制裁與可能的北約北擴(芬蘭、瑞典或加盟)定會削弱其實力,弱化其在歐洲地緣戰略地位,未來只能進一步向東看,與亞洲國家抱團。

美國寶刀生鏽

拜登確實老奸巨猾,放棄川普單打獨鬥政策,選擇打群架,自己出力有限。由於地緣政治關係,烏克蘭戰事打響,歐洲被美國推上前線,提供烏克蘭軍火、金援、收容難民、負擔難民開銷、承受制裁俄羅斯的損失、以及由此引發的高通膨,災情慘重。美國本身油氣、糧食都不缺,制裁俄羅斯不僅沒有損失,反而因此賣了軍火,迎來避險美元,搶了俄羅斯大量資產。只是拜登的民調沒有起色,落到35%。

美國藉由這場戰爭,展示了其對歐亞盟國的控制力與影響力,歐洲國家即使不全然同意美國政策,如法、德,在同仇敵愾的反俄氣氛下也不得不跟隨。美國霸權餘威仍在,安理會中譴責俄羅斯案雖被俄否決,但聯大的譴責案、制裁案都通過了,不過做法惹議。有些國家,如塞爾維亞在制裁案上投贊成票是因為受到北約裹脅,實際上塞爾維亞並未制裁俄國,繼續向俄國溝買油氣。

《紐約時報》也報導,制裁俄國的國家是少數,就西方48個國家,多數非西方國家,不是拒絕制裁,就是棄權,美國對此亦無能為力。美國既不敢要求與其關係密切的印度、以色列等國停止向俄羅斯購油,也說不動OPEC產油國增產來平抑油價,更擋不住沙特出售中國的石油以人民幣結算。甚至美國在約束自己盟國時,也不得不網開一面,如北約中的匈牙利、斯洛伐克直接以盧布,德國、法國變相以盧布向俄羅斯購買天然氣便是。誠如美國前外交官李察.霍爾布魯克所說:「美國仍然是領導,但不再是一個隨心所欲的霸權」。

金融戰可能反噬美國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北約國家對俄羅斯祭出了史無前例的金融與貿易制裁。美國公然搶劫,沒收了俄羅斯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包括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裡的錢,洗劫了俄羅斯國家儲備銀行,也沒收了俄國富豪個人各類海外資產。美國盟國,甚至中立國瑞士也立刻跟進。俄羅斯被踢出SWIFT國際貿易結算體系,禁止各國向俄羅斯溝買天然氣與石油,關閉北溪2號天然氣管。一系列操作使俄羅斯盧布狂跌,貶值近一倍。

俄國央行行長那比烏林娜因應得宜,將盧布存款利率提升到20%,緊縮個人外匯結匯到10,000美元,要求企業將所獲外匯80%存入央行救急。另方面將盧布與天然氣掛鉤,規定對俄不友好國家購買俄能源只能以盧布清算。未來不友好國家購買俄國糧食、礦產、肥料、木材等也要這麼做。俄央行又將盧布與黃金掛鉤,自3月8日到6月30日,任何個人都可以以5,000盧布兌換1公克黃金。這些措施出台後,盧布匯率大漲,回到戰前水準,甚至超過,俄羅斯經濟與金融因此得以穩定。

4月16日普京簽署「海外俄概股退市令」,授權公司負責人撤回在國外上市的俄國公司股票存託憑證,防止價值五兆美元的票券再被美國割韭菜。這個作法也不合法,只為反制先前的美國違法措施。俄國增持了人民幣儲備到15%,與中國、印度能源交易以人民幣或本幣結帳,這雖可解燃眉之急,但非長遠之道。在西方制裁之下,俄國商品正常進出口被堵,經濟受衝擊是必然,必須另謀良策。

美國及其盟國的金融經濟制裁確實打到俄羅斯七吋,但未必沒有副作用。美國等依仗自身實力,不顧國際規則與西方標榜的基本原則,拿美元與SWIFT做武器制裁俄國,對其他持有美元、歐元等外幣,必須透過SWIFT機制進行資金結算的國家、企業與個人來說,都是最大的夢魘。大家都會想:一旦國家與美國爆發衝突,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外國債券都會成為廢紙?企業與個人的海外資產都會歸零?金融交易賴以進行的誠信何在?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何在?這種作法迫使各國、企業及個人不得不未雨綢繆。

這幾年來美國濫發通貨,債台高築,引發全球通膨,世界各國早已開始著手分散貨幣儲備,減持美債,悄悄的開始去美元化。俄烏爆發戰爭後,美國上述針對俄國的各種法外操作,加深美元美債的信用危機,各國更積極進行風險分散,這個趨勢加大了全球去美元化速度。美元是美國霸權根基,美元動搖,霸權也動搖。雖說美元目前仍是各國重要外匯儲備,重要結算貨幣,一時三刻撼動不了,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美國如果執意倒行逆施,終有懊悔莫及之日。

美國想推中國下水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美國對中俄兩國用的是相同的招,在歐洲推動北約圍堵俄國,用烏克蘭將後者拖入戰爭陷阱;在亞太則推動美日、美韓及新成立的美英澳同盟條約圍堵中國,輔以建構中的印太四方論壇、印(亞)太經濟框架,並以台灣為餌拖中國下水。美國自身不敢與俄中兩個核子大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只能打代理人戰爭。俄烏戰爭是打給兩岸看的一場預演,中國顯然從中領會甚多。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想拉中國下水,要求中國表態譴責俄羅斯,勸阻俄羅斯停止軍事行動,出面斡旋俄烏和談。其實中國與衝突兩造關係都不錯,本就不能偏袒,王毅稱中國尊重烏克蘭領土完整主權獨立,也關切俄羅斯安全利益。習近平說,俄烏戰爭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解鈴還需繫鈴人」,暗示這場戰爭是美國挑起,美國若無意止戰,中國介入只能是淌渾水,不會有結果。美國一再警告中國不得提供俄國軍經援助,否則將對中國祭出制裁。美國企圖分化中俄,若不奏效就將彼等打為一夥,同時發動對兩國制裁,中國對此伎倆瞭如指掌,不會授人以柄。

美國眼中,俄烏戰爭只是前菜,主菜是中國。當下西太平洋情勢不寧,美國軍艦軍機不斷在東海、台海、南海穿梭;美外交與國安人員亦不斷在亞洲四處往返遊說;跟台灣越走越近。所有武統消息都來自英、美媒體,如《經濟學人》,或美政府現任或前任官員,如前國務卿奧布萊特、現任印太司令阿基里諾,可見他們多麼盼望台海開戰。

中國想和平崛起,和平統一台灣,但美國不讓,台海終將一戰或許不能排除。俄烏戰爭告訴我們,沒有萬全準備,不能輕啟戰端,現在該認真壯大自己,但也應做最壞打算。中國要有戰略定力,更要有戰術靈活。

歐洲應尋求自主性

北約與歐盟由於快速無序擴張,內部矛盾甚多,都存在新歐洲與老歐洲立場差異,利益難以調和。新歐洲的中東歐國家一面倒親美,在俄烏戰爭中施壓要求德法義等國拒買俄國天然氣、石油與煤炭,以制裁俄國。這些制裁於上述國家而言無異自殘,目前尚未啟動停購,高通膨已使各該國人民付出慘痛代價。在北約中德法等國對美國原可起到制約效果,中東歐國家的加入,德法已失去平衡法碼作用。烏克蘭雖未加入北約,現在實質已成事實會員。誇大俄國威脅的認知戰下,現在連長期中立的芬蘭、瑞典也有意加入北約,歐洲安全情勢將更嚴峻。

歐盟情況更糟,其成立目的原在追求成為大國,與美蘇(俄)鼎足而三,現在卻被美國分化得完全失去自主性。舒爾茨不如默克爾,馬克宏獨力難撐大局。歐盟現在又因政治因素,考量破例為烏克蘭開小門,允其加入。戰前烏克蘭的經濟都不達入盟標準,現在更差,率爾納入,必將給歐盟帶來沉重經濟負擔,更何況排隊申請加入盟國家所在多有,何能獨厚烏克蘭?歐盟自主性不斷降低,內部不同立場板塊相互磨損,勢將減損歐盟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與影響力。

亞洲崛起時勢所趨

地氣東移,21世紀是亞洲世紀。尤其是東盟國家比較務實,不搞意識型態,著重經濟發展,這些年中國與各國合作經驗,使彼此關係大幅增進。雖然拜登對此區域亦積極經營,但多著眼在推動對抗中國的目標上,不合東盟國家胃口。

亞洲國家,除了日、韓、澳洲,其他在中美角力及俄烏戰爭中都保持中立立場,甚至有偏向中俄傾向。印度對美日提出的印太框架始終態度曖昧,更直接拒絕美國停購俄石油與天然氣的要求。東盟早就聲稱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東盟推動的「經濟全面夥伴關係(RCEP)」今年開始運作,內部關係只會更上層樓。3月下旬美國邀請東盟10國元首赴美舉行高峰會,結果只有李顯龍一人單刀赴會,同一時間卻有東盟四國外長赴中國會晤王毅。美國發起「印(亞)太經濟框架」,因排除中國,又不涉及開放美國市場,東盟國家並不熱衷。伊斯蘭地區,從美國盟友沙特、阿聯酋到美國死對頭伊朗現在與中俄關係都不錯。北約盟國的土耳其、匈牙利對中俄政策也與美國不同調。至於中亞上合組織更是中俄勢力覆蓋區域。看來亞洲多數國家自主性不低,知道自己利益之所在。

綜上分析,俄烏戰後世局已然鬆動,與前不同。台灣地處未來世界風暴眼中心,應該趨吉避凶,不要淪為第二個烏克蘭。

2022/04/21 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