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一條命。而這條命是父母給的。父母不但生下了我們,還把我們撫育長大。而且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整個國家和社會也都付出了代價,把我們從一株小苗澆灌培育成大樹。因此一個個人不能認為命是屬於自己的,要怎麼用,就怎麼用,要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儒家在孝經中就曾提醒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固應愛惜,對別人的生命又當如何呢?難道不也應尊重,顧念嗎?一個多月來,看到在烏克蘭戰爭中,成千上萬的人死去。不但有軍人,也有平民,其中有兒童和老人。究竟是誰害死了他們呢?儒家在《孟子篇》中說,「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古代君王選拔繼承人時,除能力外,也會考慮到其心性,能否做到「愛民如子」。
以上說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西方文化中似有欠缺。因此在人際關係上,往往表現出僵硬冷酷,缺少溫情。這次俄烏戰爭中,呈現的殘酷顯然與此有關。尤其是烏克蘭東部亞速營的納粹分子,因平日殘害俄裔平民,自知斷無生路,而躲進一間鋼鐵廠內,企圖負隅頑抗,並挾持了一些平民百姓,作為人肉盾牌。對此頗有感觸。中國有句成語叫:「窮寇莫追」。因為人在走投無路時,就會轉過身來拚命,難免會傷及追捕者。這其中實蘊有樸素的辯證思維。
在人民解放軍即將渡江解放南京時,毛澤東1949年4月23日寫下詩詞一篇:內中有「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名句。對此應將其視為一時權宜之計。因當時國民黨殘餘部隊,幾仍控制著半壁江山。解放戰爭,最終鹿死誰手,尚難定論。因擔心解放軍中有人受「窮寇莫追」思想影響,而令解放戰爭欲達到的目標半途而廢。何況國民黨背後還有美國統治集團的支持呢?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由於台灣海峽天塹阻隔,尤其美國第七艦隊的介入,而令解放戰爭,欲達到解放全中國的目標,至今未能徹底完成。
當講究「溫良恭謙讓」的中國文化,遇到崇尚「實力與霸權」的西方文化時,又該如何應對呢?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遭西方強權欺凌壓迫,動輒迫中國割地賠款,甚至要瓜分中國。我們過去得到的教訓不可謂不大。難道還要用「溫良恭謙讓」的傳統禮教,對待欲壓制,甚至擊潰中國的西方霸權主義者嗎? 當然是不行的。但我們至少要遵循,不先發制人,兩軍對峙時不開第一槍的準則。這既合乎中國文化「先禮後兵」的精神,也可避免西方強權,以「首先發動戰爭」為藉口,羅織罪名。在俄烏衝突中,只因俄羅斯首先發起進攻,西方就不分青紅皂白,對俄羅斯冠以侵略的罪名。其實俄羅斯已忍無可忍,被逼採取自衛行動。
戰爭是必然要死人的。此對無辜的百姓是極不公平的。執政者應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及「愛民如子」的懷抱。因個人野心而令百姓面臨戰火,尤其在內戰中喪生,此與故意殺人無異。非心狠手辣者何忍為之?因此實現兩岸統一,必須以和平方式為之。發生在烏克蘭的慘痛教訓,足可引以為鑑。拜登政府引爆俄烏衝突,完全是將烏克蘭當槍使。目的在削弱俄羅斯,以便美國霸權主義者,在美俄博弈中,能立於不敗之地。
社論
俄烏戰爭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