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拜登政府全面介入俄烏的輿論戰
評拜登政府全面介入俄烏的輿論戰
俄烏戰爭爆發兩個多月來,雙方邊打邊談,戰局撲朔迷離。除了談判桌上唇槍舌劍,陣地戰中血肉橫飛,兩國在輿論場上也是短兵相接。雖然俄軍在沙場上仍然保持對烏克蘭的壓制,並且在普京的核威懾下,駐歐美軍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在國際輿論的戰場上,美國挾其巨大的話語權優勢和媒體傳播實力對俄羅斯大打出手,形成「批判的武器」壓倒「武器的批判」。台灣島內等一些協力廠商的輿論幾乎對烏克蘭一邊倒,唯華府馬首是瞻,美國「曾參殺人」、詆毀對手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揭露拜登政府全面介入俄烏輿論戰的手段,有利於世人認清美國唯恐天下不亂的真面目。
一、先入為主,定性俄為「侵略者」
輿論戰有時被稱為媒體戰、宣傳戰、資訊戰等,旨在通過佔領道德高地,瓦解對方的合法性,塑造和擴大本方的合法性,從而建構「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的輿論生態。
近代西方將輿論戰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是希特勒時期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戈培爾,他的名言:「混雜部分真相的說謊比直接說謊更有效。」「宣傳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斷重複有效論點,謊言要一再傳播並裝扮得令人相信。」拜登政府一方面繼承了希特勒的納粹,大力扶植烏克蘭境內納粹武裝「亞述營」;一方面師承戈培爾,但「青出於藍勝於藍」,在輿論戰上可謂「所向披靡」。
俄烏戰爭爆發的弔詭之處在於一方面華府對俄羅斯合理的安全訴求漠不關心,另一方面卻熱衷於輿論造勢,甚至由拜登總統親自出馬,向全世界「預告」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激起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反感與恐懼。
2月24日,普京「終於」沒在拜登指定的日子揮兵烏克蘭,華府如獲至寶,拜登第一時間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斬釘截鐵地宣佈「普京是侵略者」。在華盛頓的敘事框架中,「這次入侵從來與他們(普京及其「同夥」)真正的安全關切無關。他們真正的企圖是赤裸裸的侵略,是普京不擇手段建立帝國的欲望。他們通過脅迫和腐敗手段欺凌俄羅斯的鄰國,通過武力改變國界,最終選擇發動一場毫無道理的戰爭」,美國及其盟友則成了「熱愛自由的國家」。與此同時,「任何國家只要容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赤裸裸的侵略,都會因縱容侵略者而蒙受恥辱」。
烏克蘭問題有著複雜的歷史經緯,華府及其領導的北約才是烏克蘭局勢不斷升級的始作俑者,但美國在輿論戰中早就設下埋伏,等著普京自投羅網。一旦俄羅斯忍無可忍,美國馬上開動強大的輿論機器,針對廣大不明究裡的世人,將俄烏戰爭框在「侵略vs.反侵略」、「邪惡vs.正義」、「專制vs.民主」的簡單口號中。一旦世人對俄烏戰爭有了先入為主的認知,俄羅斯的任何辯解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加上普京進軍烏克蘭的確是把軍隊開進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境內,於是美國便以正義的化身自居,裹挾國際社會的主流民意,企圖造成俄羅斯的「社會性死亡」。
3月2日,聯合國大會第11次緊急特別會議以141票贊成、5票反對、35票棄權的壓倒性優勢通過由美國領銜的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要求俄國無條件撤軍的決議草案。4月7日,聯大又以93票贊成、24票反對、58票棄權的結果,通過由美國等國提出的決議草案,要求暫停俄羅斯在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
華府不僅想讓俄羅斯「臭名昭著」,還試圖脅迫中國等國家選邊站隊,跟隨美歐全面制裁俄羅斯,一旦無法得逞,便發動無差別的輿論戰。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客和媒體一開始糾纏「中國為什麼不譴責俄羅斯」,向北京施加道德壓力。然後炮製「北京對普京的戰爭計畫事先知情」,「中國準備對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等不利中國的輿論,目的無非是將中國也置於美國的二元敘事架構,將中國打成俄羅斯的「幫兇」。
二、刻意操弄,醜化對手
輿論戰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戰,通過密集投放不利於對手的資訊,達到同仇敵愾或者動搖敵人軍心的目的,因此虛虛實實,乃至混淆視聽,本屬輿論戰題中之義。但是美國一些主流媒體,幾乎成了政府的宣傳部門,甘為其「批判的武器」,配合煽動反俄情緒,妖魔化俄羅斯,營造反俄的氛圍。
俄烏開戰伊始,美歐主流媒體大肆播放一則題為「烏克蘭父親在與俄軍作戰前,與女兒揮淚訣別」的視頻,還在全球社交媒體刷屏,讓無數善良的人們動容落淚,更加同情遭受俄羅斯「侵略」的烏克蘭人民。然而,真相恰恰相反。由原始視頻中的介紹可知,鏡頭中的這位父親並非即將走上抗俄前線,而是準備把女兒撤離到俄羅斯境內的安全地帶,自己留下來與「入侵」他家園,迫害他同胞的烏克蘭「亞述營」軍隊作戰。至於烏克蘭東部兩個「共和國」民眾對俄烏戰爭的真實看法是什麼?他們究竟有沒有遭遇「亞述營」的種族清洗?熱衷政治正確的美國主流媒體即使弄了個大烏龍,對這些問題也視若無睹。
隨後,一張由美聯社記者拍攝的滿臉是血的烏克蘭孕婦,站在被炮彈摧毀的婦產科醫院前的照片再度刷爆社交媒體,一時間推特上滿是「馬里烏波爾婦產科醫院」的相關標籤。俄羅斯的戰爭「暴行」激世人憤慨,美歐主流媒體更是異口同聲,厲聲譴責。然而,當事人波德古爾斯卡婭(Marianna Podgurskaya)在接受媒體採訪,在Instagram上發佈視頻時,公開表示她在當時沒有聽到空襲聲音,也沒有同意守株待兔的美國記者拍攝,更別說公開所拍照片了。耐人尋味的是,由於不想捲入政治風波,當事人曾拒絕美聯社採訪,對方安撫道,「我們也不關心政治,但我們在網上發佈了你的照片,然後一場資訊攻擊就開始了」。為此,波德古爾斯卡婭不得不接受採訪,但美聯社在發佈採訪內容時,蓄意刪除了「沒有人聽到空襲的聲音」這句話。顯然,為了欺騙世人,誤導受眾,自詡客觀中立的美國主流通訊社,幾乎成了「化妝師」,說什麼也要將俄軍化妝成殘害婦孺的「劊子手」。
震驚世界的「布恰(Bucha)慘案」,美歐主流媒體的表現不輸「製作」「滿臉是血的烏克蘭孕婦」的美聯社。烏克蘭軍隊在收復布恰後,突然曝出俄軍屠殺400多名當地平民的「慘案」,基輔不容置疑地譴責莫斯科犯下「種族滅絕罪」。西方國家隨即升級對俄羅斯的制裁,包括大規模驅逐俄外交官。俄羅斯在第一時間質疑烏克蘭自編自導,栽贓誣陷,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但兩次遭到安理會當值主席國英國的拒絕。面對如此巨大的爭議,聞風而動的美歐主流媒體不約而同對俄羅斯作出有罪推定。《紐約時報》記者在從布查發回的現場報導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平民被故意和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害」,字裡行間,直指俄羅斯。
除了在戰地報導中翻雲覆雨,美歐主流媒體還對俄羅斯總統普京本人下手。3月中旬,一則題為「曾在社交媒體上詆毀普京的俄羅斯模特被發現死在行李箱中」的報導,引發國際輿論關注。《紐約郵報》等美歐主流媒體將普京與死者格蕾塔.維德勒的照片並列刊發,暗示死者是因為批評普京喪命,從而刻畫出普京「專制獨裁」、「殺人如麻」的形象。事實上,死者是由於經濟糾紛被前男友殺害,與普京毫無絲毫干係,只不過美歐主流媒體發現她曾在社交媒體上抨擊普京是「精神病患者或反社會人格」,而「指鹿為馬」,硬將一件經濟糾紛造成的殺人案扯上政治。歐美主流媒體這類見獵心喜的騷操作,不勝枚舉。
三、封殺俄羅斯的聲音
美國媒體素以編輯獨立和捍衛新聞自由為傲,一向鄙視俄羅斯、中國等國家的官方媒體,蔑稱後者為「宣傳機器」。然而,在俄烏戰爭中,無論是傳統主流媒體,還是互聯網媒體巨頭,幾乎無一例外淪為美國政府「批判的武器」,將平時念茲在茲的所謂新聞自由拋諸腦後,甚至奉行雙重標準,赤裸裸封殺俄羅斯的話語權。
「五角大樓稱俄羅斯的戰力已經萎縮」、「最令外界意外的是,俄羅斯在擊敗烏克蘭空軍方面竟然失敗了」、「隨著俄羅斯在烏克蘭受阻,針對普京的不滿正在不斷醞釀當中」,……俄烏開戰以來,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國傳統主流媒體幾乎一邊倒地唱衰俄羅斯,盛讚烏克蘭。有大陸網友笑稱,如果聽信美媒的一面之詞,讀者大概以為俄羅斯已經潰不成軍,烏克蘭即將兵臨莫斯科城下。然而,現實是俄軍進展雖不如外界預期,卻仍然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俄軍在攻城時投鼠忌器,沒有採用焦土作戰方式,從而大大減少了平民的傷亡。當然,對納粹「亞述營」故意將陣地設在居民區等行為,美媒是視而不見的。
美國主流媒體的反俄傾向不是從俄烏戰爭爆發才開始的。多家俄羅斯研究機構發現,針對俄羅斯的資訊大戰從2013年就拉開帷幕了。根據《今日俄羅斯》(RT)的調查,涉俄報導中,美國媒體的負面描述高達96%,這些報導包括「俄羅斯駭客網路攻擊」、「川普通俄」、「普京等俄羅斯高層腐敗」等。經年累月的洗腦,固化了美國多數民眾的反俄認知,從而對美國政府和主流媒體後續的反俄宣傳深信不疑。
為了在戰爭進程中壟斷輿論,戰端一開,美國及其盟友就對俄羅斯採取了大規模的「捂嘴」行動。在西方世界擁有一定影響力的《今日俄羅斯》首當其衝,其美國分台(RT America)3月初被迫停播。推特、臉書、油管等美國主要的社交網路平台,公開「限流」俄羅斯官方帳號。俄羅斯頻道和應用程式被網飛(Netflix)、蘋果應用商店等直接下架。臉書、INS的母公司Meta公司向針對俄羅斯的暴力和仇恨言論大開綠燈,挺俄言論則遭到史無前例的審查,俄方發佈的「烏克蘭美國生物實驗室疑雲」也被直接打上「虛假資訊」標籤。美國還組織駭客,大舉攻擊俄羅斯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導致俄羅斯政府和媒體網站陷入癱瘓。此外,歐盟也宣佈封殺包括《今日俄羅斯》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及其下屬機構在內的一批俄羅斯媒體。
為了製造輿論,美國的宣傳機器連新聞自由的偽裝都不要了,動輒封殺「持不同政見者」的社交媒體帳號。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久,法國CNews電視台曾連線常駐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戰地記者博內爾(Anne-Laure Bonnel),結果這位元女記者爆料自2014年以來有13,000名烏東居民因烏當局狂轟濫炸而喪生。這番「大逆不道」的言論當場引起轟動,很快她的帳戶被推特凍結。事實上,不少烏東民眾因在社交平台聲援俄羅斯被封號。至於一些國家民眾發起的挺俄反美遊行,更被主流美國媒體選擇性忽視。
四、小 結
綜上所述,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出兵烏克蘭,但在俄烏輿論戰中已經全面參戰,並憑藉其話語霸權和造勢能力,在國際輿論場上對俄羅斯形成碾壓之勢。與此同時,先入為主、刻意操弄、雙重標準等手段也被美國運用在對華輿論戰中。然而,正如新華社一篇文章指出的,「美國一面在成本最高的線下戰場畏首畏尾,一面又在成本最低的線上戰場重拳出擊,恰恰證明了美國是真老虎,更是紙老虎」。
1921年8月5日,列寧在給米雅斯尼科夫談關於「出版自由」的信中說:
「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個事實:『出版自由』實際上就是讓國際資產階級馬上來收買成百成千的立憲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的作家,組織他們進行反對我們的宣傳和鬥爭。這是事實。『他們』比我們富有,能收買到比我們現有力量大十倍的『力量』。」
當年列寧在這封信中說決不給世界資產階級「出版自由」,他說:「我們不願意自殺,因而決不會這樣做。」一百年過去了,輿論戰場上「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變化,現在輪到美歐政府「不願意自殺」,不給俄羅斯「出版自由」了。
此外,隨著中國國際傳播力量的增強,美歐政府越來越難一手遮天。倒是在華府庇蔭下的台灣民進黨政府,利用手上各種資源搞一言堂,在俄烏戰爭中充當美國「批判的武器」,刷存在感,淪為國際笑柄。
社論
俄烏戰爭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