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戰爭看傳播理論的應用
從俄烏戰爭看傳播理論的應用
近代戰爭宣傳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英國政府廣泛傳布,把德國描繪成壞蛋,結果促使美國宣戰,加入聯盟國。僅參戰一週,美國威爾遜總統就聘用新聞編輯喬治‧克里爾(George Creel)成立「公共資訊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負責招募優秀人才,鼓動參戰,宣揚軍功,鼓舞軍心士氣,出售戰時公債,及凝聚民眾強烈的愛國心,結果收效空前,被伯內(E. Bernays)譽為「美國以思想心戰做為戰爭利器之始」。伯內是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外甥,一歲就移居美國,終生從事行為科學研究,鑽研說服之道,是公認的公關大師。及至二次大戰,可謂「廣播戰」,不論英國或納粹德國,都大肆以各種語言日夜廣播,美國也於1942年成立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OWI,「美國之音」的前身)專事戰時宣傳。戰後,各種人才與媒體,還有國家資助的勸服研究,紛紛獲得傳承,廣泛應用在選舉或其他戰爭上。2005年,柏克萊大學雷考夫(G. Lakoff)教授受邀到華府教民主黨人「框架理論」(framing),這事成了《紐約時報雜誌》的封面報導,各界議論紛紛,從此視「框架」為政治公關利器,預測日後美國兩大黨間,將興起一波波框架大戰。2017年川普在位,雷考夫又去教了一次民主黨人如何框架,以便日後打敗川普。
框架理論源於1970年代,和議題設定、議題建構理論有同樣的時空背景,也有一定的關連。90年代以次,後現代理論甚囂塵上,研究者對萬事萬物,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在這樣的思潮下看新聞,不難發現新聞報導實在不是「客觀」的,因為不管產製或閱讀新聞的人,乃至媒體本身所處的社會環境,都充滿了層層「框架」,也就是既成的觀點和侷限,這使得新聞工作一直標榜的客觀真實,成為不可能。原來新聞並非真正的事實,而是新聞工作者建構的真實,並且閱聽人也因秉性、人生經歷、和世界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框架,並各以不同的框架會意新聞。希伯來大學教授就發現以色列媒體報導以、巴衝突的新聞時,常強調猶太人建國之艱辛,而巴勒斯坦媒體對相同事件的報導,則強調巴勒斯坦人離家之苦,這就是典型的新聞框架。
「框架」的始作俑者,是名社會學家高夫曼(E. Goffman),高氏認為社會事物四散各處,沒有連結,也沒有歸屬,必須透過某種轉換,才能成為有意義、有關連的認知。「框架」既是動詞,也是名詞(frame),是人們瞭解、指認、界定事物的依據和基礎;人們本諸「框架」組織經驗,調整行動,否則便覺惶惶然失其準則。也有人認為「框架」,就是把意義置放到注意力的核心,並把其他意義,趕到邊緣。總之,框架是人們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可以用它來包裝媒體內容、辭彙或說法,以利某種詮釋。它也含有操控的影子,好的框架足以改變人們的思想、決策,與行動。就連社運也可透過「框架」來連結個人信念與社運目標,以爭取廣大同情與共鳴。
正因為框架的影響這麼大,所以有人認為框架會是公關語彙裡永久的一環,也將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雷考夫形容框架如鐵絲,一旦成功捆綁,就不易再鬆開,會牢牢的繫住,要打開它,除非是另一個框架。而有效溝通,就是有意、無意尋找最佳框架,並以此影響受眾。
其實框架本已有之,於今為甚,孔子所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則事不成,以今日眼光觀之,就是一種框架的概念。在政治的語彙裡,框架無所不在。如「賦稅減輕」(tax relief),豈非隱喻原本的賦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如此則哪一黨敢反對減稅?又如號稱自己黨派「進步」(progressive),不就暗示他人「落後」或「落伍」;又如反墮胎人士「pro-life」的口號,儼然批評贊成者不愛惜生命,是劊子手;而贊成墮胎人士「pro-choice」的口號,又彷彿批評反對者扼殺「選擇」這個基本人權。曾國藩當年「屢戰屢敗」的湘軍戰報,自被師爺改為「屢敗屢戰」後,龍心大悅;而台灣紅衫軍「反貪腐倒扁」的口號一出,誰敢反「反貪腐」?可見佔據道德高地,是框架很重要的技巧。
口語傳播學者班華(W. Benoit)也曾汲取高夫曼的「面子管理」概念,及有關「辯解」(apologia)的言說策略,成就其14項「形象修復策略」理論 (image restoration strategies);其中鮮為人所注意、但日益常見的「超脫」(transcendence)子策略,與框架理論,有相輔相成之妙。
所謂「超脫」,即「超越眼前現實問題的抽象法則」,班華將之定義為「還有更重要的價值」。也有人認為「超脫」是受眾認知的一種改變;受眾被說服把事情從個人的觀點,放到較大的環境下考量。例如當企業表示基於利率、政府法規、貿易政策等原因,以致礙難照辦某事時,就是在施展「超脫」了。顧名思義,超脫含有超越、超過之義,本身就有象徵意義及崇高意涵,因此當政府談到新政策能「帶來進步」或「建立美好的未來」時,就是在「超脫」了。
學者何瑞特(K. Hearit)認為所謂「超脫」就是重新定義,亦即實施「分離法」。「超脫」有三種二分法,即:意見vs.知識、組織或個人利益vs.社會整體利益、現在vs.未來。舉例,把別人對某議題的看法,框架為「落伍、個人意見、自私自利」,並提出己方「前瞻、有利大眾、情操高貴」的看法──後者既然「超越」前者,所以層次總更高,總較前者更抽象、更高尚。換言之,往高處著眼,往大處考量,是框架策略最重要的一著,因此隨著「超脫」而來的語詞,往往含有「終極性」(the ultimate),到了道德或宗教的層次,而且都非常有分量,例如:環境、未來、科技、進步、孩子、生命等。此外,作者認為凡具有普世價值的,如:民主、自由、人權、和平、國家安全等,也都屬超脫的好「框架」,可以用來團結,也可以用來分化,端看你怎樣用它。
例如此次俄烏戰爭,這一類終極價值字眼便無所不在,反覆提及,以便用來建構、鞏固「價值觀聯盟」,把一些歷史文化態度立場迥異的國家綁架在一起,並刻意把俄羅斯打到一套對立的價值觀。像這樣搶佔道德高地的手法,美國十分擅長,在國內外曾一再使用,也屢屢奏效。例如十幾年前,有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宣傳人員,因不屑美國的做法而改投中東半島電視台,並自述美國政府宣傳出兵的文宣運作,第一步通常是:妖魔化該國元首或負責人,然後把出兵理由無限上綱到愛國心或捍衛自由民主等終極價值上,就能擄掠人心,獲得國內外一致支持。這一整套框架手法,美國運用得爛熟於心,例如此次俄羅斯,就被框架為種族清洗、侵略、極權,而普京也被暗示為應該被推翻。
相較於美國,俄國拙於框架,例如此次的「特別軍事行動」(在俄國有嚴謹的定義,例如「珍寶島事件」就是一次特別軍事行動而非戰爭),如果普京懂得將之框架為「捍衛」頓巴斯人民「生存自由」的特別軍事行動,當能獲得更多正當性與支持。雖然後來在俄羅斯衛國戰爭77週年的演講中,普京暗諷美國把自己無端出兵伊拉克框架為傲人的「先發制人」戰術(pre-emptive strike),卻把他的「先發制人」框架為「侵略」,但已難挽回受傷的形象。
民主政體靠選舉起家,所以長於框架,「蓋」功驚人。這幾年在美國,「價值觀」早已是一個普遍使用的行銷利器。企業或品牌常利用自己所營謀的價值觀來連結顧客。例如哈雷機車所標榜的自由精神(也就是美國精神),或Nike運動鞋Just do it的大無畏奮勇精神,或蘋果電腦與手機所傳遞的追求極致但叛逆的精神等,不勝枚舉。似此等信念行銷,把產品的價值從功能面拉高到情感面,藉此打動消費者,正是當今行銷3.0、價值觀行銷的佳例。
即令在選舉上,也有以價值觀或世界觀取代傳統階級政治(class politics)的傾向。例如近年來流行的「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靠的是對議題的認同,如以對種族、宗教、平權、勞工、跨性別(LGBTQ)等各色主張或立場,來連結選民。傳統上靠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收入、意識型態等差異來連結選民的時代,似已遠去。台灣類似的例子也不少,舉凡和政黨、政敵、選舉有關之事,都有框架的影子,「愛台灣」、「賣台灣」等終極價值亦隨處可見,手法與美國如出一轍。例如民進黨所訴求的台獨,其實是追求「分裂」,但卻被包裝成「獨立」,而獨立是很好的框架。然則與「分裂」相對應的「統一」,卻始終沒有被包裝成一個台灣年輕人會感動的框架,也許「團圓」(reunification)或「合璧」,是個更圓滿、更能顯示歷史事實的選項。框架好用,也最可以唬人,但兩岸追求的畢竟是山水合璧人團圓,而非斷垣殘壁花濺淚。一個美妙的框架,可以帶來悲慘的後果,台灣人不可不慎!
「價值觀」固能深入人心,但帶有終極價值的詞彙終究不能濫用。誠如語言學「抽象階梯」(ladder of abstraction)理論所云,人類的思想、語言及溝通,其實上下游離於一個隱形的梯子;梯子的底端,是具體的事物與人物,越往上抽象度越提升,直至梯子的頂端,則為富含意義的抽象概念(如:信、望、愛、好、壞、成功、愛、邪惡、善良、生命、時間、美麗等,類似價值觀)。而我們在講話或寫作時,通常在頂端創造意義,在底部做例證;也就是善用低層、具體的事物,寫出支撐高抽象度的意義與感受,這樣才能感人。行事亦然,空有口號不夠,必須要有符合口號的底層作為,否則即流於空談。
然而今天這些高唱「價值觀」的聯盟國家,只一味高唱自由、民主、人權,卻庇護殘暴納粹餘黨亞速營,踐踏保護私有財產的契約精神,撕毀鄭重簽訂的國際協約,枉顧烏克蘭人民的生命財產,劫掠烏克蘭的戰備糧食,在烏克蘭大做慘無人道的生物實驗,並將全球人民與國家強置於核戰的毀滅性豪賭上。這樣即使高歌價值觀,聽來卻覺心虛空泛。具體關懷的匱乏和實際行動的矛盾,使得這些西方國家高貴價值觀的分量日減,及至令人麻木的地步。相反的,俄羅斯卻以開設人道通道、分發物資給烏克蘭俘虜,悲憤的向已逝戰士致最高敬意,承諾國家將照顧其子女等具體人道關懷,展現出斯拉夫民族濃濃的同胞愛。
截至脫稿為止,這場戰爭尚未結束,鹿死誰手也不得而知,但西方國家這些華美架空的「價值觀」牌坊,卻已轟然倒下,不復該有的感人。魯迅說: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我亦做如是觀。◆
社論
拜登圍遏中國
俄烏戰爭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