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衝突看台灣問題
從俄、烏衝突看台灣問題
一、前 言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已經長達三個月,以俄、烏的綜合國力對比而言,此一「行動」,應該說已經超出了大多數人們所猜測的時間,何以如此,有人認為是美帝與北約的援助,有人認為是俄羅斯輕敵,也有人認為是俄軍被高估了或是烏軍被低估,這些可能都是原因,但是如果不知道普京本有的想法,其實就只能停留在猜測,因此,我們更應回歸普京在今(2022)年2月24日發起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前,到5月中所發表的四篇重要講演作為分析的根據,以便粗略理解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的原始劇本。此四篇重要的講演:
第一是2月21日普京在承認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的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的典禮上發表演說。
第二是2月24日普京在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時,發表了「有必要再一次解釋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演說。
第三是3月16日,普京在出席俄羅斯聯邦社會經濟救助會議上發表電視講話。
第四是5月9日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7週年紅場閱兵後,普京發表「俄羅斯先發制人是被迫的及時的唯一正确的決定」演講。也是外界觀察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時,眾所期待的演講內容。
從普京發表的時間來看,第一篇是解釋俄羅斯承認、保護頓巴斯地區俄羅斯人的政治理由;第二篇是解釋俄羅斯採用「軍事行動」的理由;第三篇是解釋俄羅斯轉變、調整「軍事行動」的說明。第四篇是說明俄羅斯將感謝並承繼衛國先烈的精神和價值,保衛俄羅斯。
有了這樣一個大的框架,即對俄羅斯「軍事行動」整體的認識,我們再進入每一篇演說的內容作綱要式的回顧與分析。
二、普京四篇演講之內容大要與分析
依據上述四篇文本來看,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應該可以用3月18日的講演區分為兩個階段,在最初開始之時,似以政治戰為主,軍事為輔的策略,解決烏克蘭的挑釁,並沒有決心以純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所以普京在前兩次的講演中,尤其是21日的演講,他花了相當的時間去指責「烏克蘭內政」,其實這應該是烏克蘭「反對黨」的言論,而普京之所以越俎代庖,因為他視烏克蘭人民為同胞,換言之,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普京視為「類內戰」(準內戰),從而相信自己軍隊對烏同胞而言,會是「解民倒懸」的「王者之師」。他還呼籲烏克蘭武裝部隊軍人「立即放下武器回家」。所以在軍事行動一開始,才會兵分多路,而不是集中優勢,迅速取勝。《紐約時報》說「克里姆林宮在參戰時,期待著一場快速而輕鬆的勝利,預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親信會分裂,主要講俄語的東部地區的主要官員會很高興地轉變立場。但這並沒有發生。」這就是說普京在行動估計上,有可能被自己機構所矇騙。
3月18日後,普京的講演明確告訴俄羅斯官員:西方國家制裁對俄羅斯的意圖,特別尖銳地指責俄羅斯境內的「第五縱隊」,所以普京明確說明軍事行動將延長,他說「如果我們的軍隊只在這些人民共和國境內行動,幫助他們解放自己的領土,那就不會一勞永逸,也不會帶來和平,也不會最終消除威脅--對我國的威脅,這次是對俄羅斯的威脅。我們一定會確保俄羅斯和我國人民的安全,絕不會讓烏克蘭成為侵略我國的橋頭堡。」而且詳細說明俄羅斯應該如何應對制裁。
三、普京「行動」的參考與教訓
3月以後,俄羅斯在軍事行動上作了調整,由於普京已經提出了「核威懾」,所以美帝與西方國家的直接參與的可能性幾乎是零,烏克蘭只依賴軍援方式其結果終會失敗,俄羅斯終將獲得勝利,這是毫無懸念的事。當然目前看來,衝突並沒有很快結束的可能,而且目前也看不到這場「特別軍事行動」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有結束的可能。換言之,俄羅斯勝利的成本是大大提高,特別是北歐的瑞典與芬蘭也將加入北約,這除了政治威脅之外,一旦成為事實,俄羅斯必須同時應付兩個代理人的軍事鬥爭,其影響為何,難以預料。
從當前來看,俄羅斯在因應制裁部分,表現的有攻有守,雖然美帝與西方國家動用了全部的工具徹底地制裁俄羅斯,然而從2014年以來,就一直遭受制裁的戰鬥民族無論在經濟層面、社會層面,或是民生層面都十分鎮定,特別在因應美帝與西方的金融層面的反擊,尤其十分出色地以貨(能源)制幣(美元),迫使西方國家無法不服從俄羅斯的決定,縱使西方也強硬表示:要在半年左右擺脫對俄的能源依賴,先不論半年後的國際變局,無人可知,即使成真,俄羅斯的能源也不缺買家,美帝與西方在這一方面反而捉襟見肘,未能如願。
到目前來看,俄羅斯發動這場「特別軍事行動」,應說除經濟層面之外,沒有完全成功,特別在以下三方面的教訓,是必要警惕的:
第一、政治目標與軍事目標的落差
我們細讀普京的四篇講演可以體會普京的想法似乎包括了兩個目標:一是針對烏克蘭的去納粹化、去軍事化、中立化;二是解救烏境的俄羅斯民族,主要是烏東的明斯克地區。所以在一開始俄軍的行動就是對基輔包而不圍,對明斯克地區直接攻擊;結果由於前期對烏克蘭人民的政治工作並不到位,加上俄羅斯內部「第五縱隊」被西方的價值與話語的忽悠,故而原先「嚇阻型」的軍事行動,並沒有達到其預期的政治想定,反而影響了烏東地區明斯克的軍事行動。
因此,俄軍雖然強大,但是在決定以軍事手段之後,在政治上就必須訂下先後目標,如此才可集中力量次第有效率地完成;其次從軍事行動上,也必須在第一時間以現代戰爭的理念全面、徹底而深度地催毀全部的戰略、戰術所有的主要相關設施,先軍事後政治,有了可靠的軍事勝利再推動政治作為,才是正道。
第二、對美帝和北約的行動估計嚴重不足
這是普京此次「特別軍事行動」中的重大失誤之一,普京可能是依據2008年格魯吉亞,2014年克里米亞的經驗,由於烏克蘭此時的情況與當年的格魯吉亞十分類似,並沒有正式加入北約,從而認為美帝與西方不會介入,則俄軍的行動雖會引發他們的譴責、制裁,但不會提供烏克蘭實際的援助,因此,俄羅斯對烏克蘭難免有些輕敵。但沒有預料美帝和北約這次會在軍備方面不斷支援烏軍,雖然美帝和北約各有盤算,但是想讓烏克蘭成為俄羅斯永久的夢魘,藉以削弱俄羅斯的威脅的目標,則是完全一致。所以3月18日的演講中普京才明確宣稱「這場武裝衝突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從美帝來看,其國家安全必須依其霸主的地位和力量,然而其霸主地位如今正面臨軍事、經濟與科技三方面挑戰:在軍事方面主要的對手是俄羅斯;而在經濟、科技方面的主要對手是中國。但由於三家均為核大國,美帝不可能更不會與之直接開戰。以代理人戰爭削弱對手,以保美帝的霸權,則是其必然的策略選項。美國人不必自己下場,美帝可以只提供武器和裝備、讓代理人長期糾纏住對手,以便美帝獲得了霸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烏克蘭是針對俄羅斯的棋子,台灣是針對中國的棋子;因此,美帝對烏克蘭的援助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減少,不會停止,除非俄羅斯快速打敗烏克蘭;否則俄羅斯就必須擬訂更周全的計劃,以「持久戰」反拖垮美帝和北約國家的經濟。
第三、資訊的總體落後是現代戰爭的教訓
當1999年美帝與北約瘋狂轟炸南聯盟(即今塞爾維亞),2001年美帝侵略阿富汗、2003年美帝侵略伊拉克,西方高喊「正義之戰」,2014年俄軍出動佔領克里米亞時,西方國家媒體群起攻擊,俄羅斯在國際輿論處於下風,毫無疑問普京是侵略者,今年的俄烏衝突,則全體俄羅斯人幾乎都成為西方社會的罪人,西方為了忽悠烏克蘭人民,影響西方社會,幾乎封殺了俄羅斯所有正面的信息,把聽命美帝的烏克蘭領導人捧成「抗俄英雄」。反觀俄羅斯經過了七、八年在「資訊戰」的總體方面,依然沒有太大的起色,這是俄羅斯特別需要反思,值得警惕的教訓。
如今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資訊戰」也快速地改變了人們作戰的方式:
首先是「資訊戰」不再是戰爭幫手,而是戰爭的主要形勢之一了;其次是「資訊戰」中不僅僅軍人是戰士,而使用手機的平民也都可能是潛在的戰士,這是「新型人民戰爭」;其三是「資訊戰」從適時提供精確信息的競賽,轉為直接影響人心、認知、價值的爭奪。
以上的變化間接改變了戰爭的思惟,「資訊戰」除了在實體方面,包括網路,硬體和軟體的優劣之外,最重要是內容。而內容這一塊,在此次俄烏衝突中,西方獨佔了新、舊媒體的巨大優勢,絕對地操縱了全球的輿論風向,這固然是美帝百年霸權的軟、硬實力造成,一時難以撼動;但從普京與澤連斯基的媒體訴求,也清楚明顯地感覺到不同世代的代溝。
在媒體的使用上,普京上電視,澤連斯基用直播,顯然普京只使用傳統媒體,其受眾數量就完全不如澤連斯基使用直播上網的受眾;從內容上,普京的演講一定是經由西方的傳媒去報導,而選擇權掌握在西方人手裡,所以在輿論上普京必然是處於弱勢一方。反之,從開戰到現在,澤連斯基天天忙著拍短片,短短一個月已經拍了幾百部,說了一堆謊言,「什麼春天來了,我在春天裡戰鬥之類的瘋話,其實它更加像是在春夢裡戰鬥。」但是迎合了現代人的特性和口味,這是第一個差別。
在形象包裝上,普京中規中距的強國領袖,而澤連斯基則是「受辱弱者」的包裝,普京的公眾形象是強硬的紳仕,大國的領袖,但時間久了,其個人魅力也衰退了;澤連斯基雖是一國元首,但其國家陷入分裂、戰爭之中,所以他故意在鏡頭前穿著隨意,形象邋遢,給人以與民同受苦的弱者形象,博取西方人民和社會的同情,代表澤連斯基這個演員,十分善於利用西方男性社會中英雄主義的受眾心理,這是第二個差別。
在話語形式上,普京的演講使用了如今的時代中,最不受歡迎的「宏大敘事」的方法,四篇演講中,除了「勝利日演說」之外,其他平均都在八千字左右。全文聽完總在一小時以上,而以現代人的忙碌,不可能有人會有時間而且又有此耐心聽完演講。因此,普京說的再對,也無法吸引一般人的理解。反之,澤連斯基是採微觀表達的方式,簡潔、明確,雖是謊言,依然吸引許多後真相的徒眾,因為它比較適合現代人對事不關己信息的不求甚解,只要印象的群眾心理。
在話語內容上,普京講解的內容是俄烏之間的歷史恩怨,西方國家的罪行劣跡,是採「真相訴求」,問題是一般人不會有興趣,而普京並沒有將「特別軍事行動」的理由濃縮為簡潔有力,生動易懂的「口號」,令人朗朗上口,自然在宣傳的效果上是吃虧的;反之,澤連斯基除配合美帝及西方國家的政治要求所作的演講外,多半以影像示人,而影像又在西方媒體的政治正確的「後真相」要求的安排下,容易直指人心,煽動民粹,達成效果。
換言之,普京在作國家領袖,為人民,盡職責;而澤連斯基依然在作演員,惑人民,求效果。一正道,一邪術;在當今社會,普京比較吃虧。若非俄羅斯確實強大,恐怕早在西方全方位援助和集體圍攻下,難以為繼了。
當然真相畢竟有其強大的永恆性,欺騙自不可能永遠,西方媒體再努力包裝,也掩蓋不了澤連斯基的蒼白、無能,以及烏克蘭被當作「棋子」,最終被犧牲的宿命。
從台海的形勢來看,面對美帝最近不斷在台灣問題的「紅線」上挑釁,希望將「台灣」推入火坑的危險作為,以上俄羅斯在「俄烏衝突」中的種種表現,對中國「統一」的追求道路上,特別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必須使用「非和平」手段,掃除和平統一的障礙時,必然都是北京極為寶貴的參考。相信屆時美帝與西方國家的作為,及媒體的反應,恐怕是只強不弱,只多不少,只大不小,只過而無不及,中國的因應之策極需規劃、演練,盡可能作出完備的因應之道。
四、結 語
從當前的世局變化來看,北京已經全面地有信心、有能力,更有決心主導解決「台灣問題」,所以對北京而言,台灣問題的性質已經從原本兩岸之間的「統、獨」鬥爭之外,增加了「和平統一」與「非和平統一」的鬥爭,美帝如今在台灣問題的「紅線」上不斷挑釁,無非就是希望北京立刻採取「非和平」手段統一台灣,這樣美帝就可以使用一切手段,極大化地增加北京「統一成本」和統一後「治理成本」,並以此證明中國「和平」政策的失敗,包括了和平崛起、和平統一、平等協商等,以便中國在統一的過程中,以至統一台灣後,依然處於國際道德的低谷。
在這場「和平統一」與「非和平統一」的鬥爭,也涉及北京領導的戰略定力與社會焦慮的鬥爭,可能也涉及中共的歷史領導人承諾和當今處於時代的格局驟變中,手段選擇的矛盾,如何運用「辯證思惟」將兩種統一的手段「辯證地統一」起來;從俄烏的衝突中,尋找新的出路、應該是北京解決台灣問題的當務之急。
弱強相處之道,在中國的思想中以老子的見地是最具戰略思考的,老子道德經60章云「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在當今世局中的以色列之於美國,新加坡之於馬來西亞和印尼、朝鮮之於中國,是最明顯的「小邦以下,而取大邦」的例子,否則這三個強鄰環伺的「國」,恐怕早已不存。
烏克蘭與台灣則反之,不僅不能以「下」大邦,而且是與之為敵,處若寇讎,當然烏克蘭與台灣也都有自以為是的理由。澤連斯基以為自己是「獨立國家」;民進黨妄想可以追求台灣「獨立」。事實上,從俄烏衝突事件來看,英國昔日的「日不落國」,聯合國的五常之一,只配作美帝身邊的小弟;德國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不得不揮刀白宮,中止俄羅斯的石油、天燃氣和煤炭的輸入,其他國家就更不必說,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界沒有幾個是真正的「獨立國家」。
換一個角度說,澤連斯基政府與民進黨政府都覺得原來的母國不好,要換一個保護國,澤連斯基應該想想,美帝與北約各國根本上看不起斯拉夫民族,否則俄羅斯早就加入北約集團了,看不起俄羅斯人又如何看得上烏克蘭人呢?至於作為東方人的台灣人,更不可能受極端種族歧視的盎撒人青睞。
由是觀之,烏克蘭與台灣唯一的安全出路是誠實地與本民族和解、合作,共同致力於本民族的復興,在本民族的復興之路上作出重要的貢獻,爭取在本民族中獲得尊重,才是真正「自立自強」的正確選擇。
社論
拜登圍遏中國
俄烏戰爭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