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羅主義」21世紀再顯威力

從華府因中國的安全協議向索羅門施壓說起

李本京
(中華戰略協會理事長)


前 言

美國在1823年12月2日宣佈了震憾世界之「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從這天開始,美國就成為一個自信、自負、自強的新興國家。因為此一宣言具有強烈排斥他國進犯南美洲之特質,也就是說此後歐洲殖民主義國家如西班牙、英、法等國不得再試圖在南美搞殖民政策。

美國藉此明白警示他國只有華府才是南美洲之大哥,然而在今天卻又見到此一老政策之影像,「門羅主義」大旗飄揚到南太平洋索羅門島國。因為當北京與此島國簽署安全協議後,美國務院瞬即派員赴索國施壓;此一本為中索兩國間的事務卻成為此一地區之一顆炸彈。「門羅主義」威力在21世紀再度顯威。值得我們費點時間來認識,瞭解這一古老之美國外交政策。

宗教與商業:屯墾者之兩大支柱

主要來自英國的屯墾者靠著宗教及商業兩根支柱得以成功地進行移民工作。他們多為清教徒,在基督教義薰陶及牧師們領導下,精神有所藉託。牧師不但是宗教的使者,也是社區的領袖。他們的領導地位是自然形成的。商業行為也在合理規範下進行。屯墾區由而有了法律規範,得以逐漸壯大,成為建國之推力。

英國人最早在1500年就開始前來新大陸,他們在歐洲移民中教育水準較高,在屯墾區中也逐漸成為社區之骨幹,人們也有了向心力。在宗教的指引下,他們深信身為基督的門徒,將帶給當地「蠻族以基督文明」。

這一思維就成為日後美國外交政策之明燈。今日所奉行的就是資本主義,因為美國就是一個百分百之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好處美國都有,資本主義的壞處美國則一個都不少。「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的主席就曾說過「NBA就是一門生意」。如今人們只知美國是個自由、民主國家,卻忘了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美國在開墾時期的商業行為成為建國及日後走向強權道路上的動力。二戰後的製造業神勇發展,將美國成功地帶向軍工複合體,也成功地將美國塑造成當今最強的軍事大國。美國從屯墾年代之商業行為孕育為今日世界之霸權。

早期的宗教信仰令美國與基督教發展出緊密關連。美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家,然而卻與基督密切相連,而這也促成國家民族有著一致對外之向心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拜登政府之反中、反俄政策,兩反政策已成國策,人們對拜登經濟政策反對到底,然而對反中、反俄政策卻完全支持。因為俄羅斯以東正教為主,而中國則推出無神論。

宗教與愛國主義

早在1635年,牧師溫諾普(John Winthrop)的教區就有20,000人。他告知徒眾他們與上帝最接近,因為他們住在「山崗上」。這句名言留傳至今。信徒因這句話更有信心,更有向心力。然而也造成一種優越感,自認受到神的關愛。到了18世紀初期,大批基督教徒來到新大陸,幾乎包括所有教派。知名者有「公理教」、「浸信會」、「長老會」、「美以美教會」、「路德派」、「孟諾派」、「荷蘭改進派」、「教友派」、「英國國教」等。

宗教界對美國高等教育有貢獻,尤以基督教徒為主之屯墾區設校達九所之多,其中有些學校當初成立之宗旨在培訓牧師。17世紀後才開放教學各科系。這一密切關係造就了甚多之政學兩棲學子。例如奈伊(Joseph Nye)就是一例,他的寫作透露出是在為信仰而為,如他1990年出版之大作《必然領導》就直言美國有使命領導世界,因為「強權應有擴張性之文化及影響力之外交政策」。這就是宗教界高唱美國具有「天賦使命」之原因。

政界有同樣看法。歐巴馬在2014年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這樣說:「美國人當記住應當永恆地引導世界,作一個引導者及保護者」。

自由派導師威爾遜總統就坦白地將宗教與國策連在一起,他多次在演說中直白地將「威爾遜道德說就是「基督自由論」。識者或可這樣說「美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家,而是一個基督國家」。

在美國建國246年中,由於強施「擴張主義」,冒犯了少數民族,為了救贖白人的罪過,多位總統正式向人民致歉,他們是克林頓在1993年正式向夏威夷人道欺。小布希在2006年向黑人族群致歉。歐巴馬在2010年向印地安人致歉。唯獨對受殺傷嚴厲之華人未曾由行政首長致歉,僅由參、眾兩院代表民意致歉,這就是歧視。

五月花號與自治理念

早期屯墾者對美國文化注入重要的自治理念,也就是初步的法治範疇,顯示在宗教精神與商業行為外,屯墾者再提出司法的理念。奠定了美國堅定法治的基礎。而這個起步點就在一艘船的到來,這就是「五月花」的貢獻。

1620年9月一艘載有103位男女及兒童經過兩個月的海上風雨自英國浦里毛斯(Plymouth)抵達今日麻省之雪魚灣(Cape Cod)。他們在即將到岸前商議今後將如何在此一完全陌生的新大陸「討生活」。最終人們簽署了《五月花協定》。

這一非常重要之契約,明文規範日後的「生活須知」。此文共有兩項特點,其一、明文標示此文為一強制性之約定。其文詳載有關生活規範要點。其二、此協定宣示為一政府組織,這一協定成為屯墾區走向組織化之標的,也成為「自治政府」的典範,強化合作,也規範了人們之行動,是日後屯墾區走向合作、發展社區之一大明燈。然而艱困的未來也悄無聲息的來到。

人們上岸後看到一片完全陌生的環境,見到不知名稱的野獸,也遇到非常有敵意的土著(印地安人)。這些移民之所以來到新大陸多因宗教關係,極欲掙脫英國國教之管束,他們不是經濟難民。多半是有教育水準的專業人士,他們是農耕的白癡,也無勞動體魄。對這些「新居民」而言,這一新環境是一個並不友善的(樂園)。

他們也見到較為和善之土著,試著用當地農民之方式耕種,一年的辛苦令近一半人喪命。他們在第一次秋季收穫後,與友善之印地安人共同歡宴,慶祝豐收,這就是感恩節之由源。

到1770年代,北美屯墾區民大為增加到300萬人之多,共有13區,日後改名為州,這就是13州之來源。這些號稱英國屯墾者到1776年建立美利堅合眾國後自然地稱為美國早期屯墾者。

1776年新國建立

美國的13州代表於1776年在費城宣佈獨立,然而與英國戰事迄未終結。雙方時打時停,英軍並在1813年進軍華府,一把火燒了國會山莊,歷史上另外一次華府為遭人放火則在2021年1月6日,係川普之跟隨者(粉絲)所為。

英美間之紛爭終於在1783隨著《巴黎和約》訂立而終結。至於1813年火燒華府是一次突擊,很快又恢復和平。重要的是此一《巴黎和約》為美國帶來實質的紅利,因為華府得到大批土地。至此美國之土地已較英國大10倍,較法國大四倍,因此可說一進入18世紀,純就土地面積而言,美國就已是一個大國。

人們對此一現象非常滿意。這是因首任總統華盛頓在離職演說中期盼美國要謹慎應對國際問題,中立與和平是美國唯一選項,是以人們多認為美國不要與他國結隊成群,用白話文就是「中立」及「不結盟」,這是因為美國是一個新的國家,尚無實力因應世界變局。唯有採行中立政策才可休養生息,徐圖良策。

事實上,美國此時之中立政策是選擇性地,因為華府就在同一時間內採取了「擴張主義」,從18世紀末就以各種方式增加國土之面積,手段各異,不一而足。這之中以購買、併吞、武力、欺詐為主。

最令美國人引為自豪的是在1803年以美金1,500萬買到路易斯安娜地區,人稱此為「跳樓價」。美國頓然間國土增加一倍,自東部擴充到中西部密西西比河流域。

降到19世紀初期,美國人在「天賦使命」號召下,開始認真執行「擴張主義」,「西進政策」一時紅不得了。美國第七任總統傑克遜(Andrew Jackson)就認為「擴張主義」主要在為人民爭取更多「自由天地」,自此人們即善用「自由」一詞作為政策宣傳之用。

18世紀中葉美墨戰爭(1846年)的結果,美國大勝,獲得今日自德州止於太平洋沿岸,一時間美國成為地跨兩洋之大國。美國人至此已完成其擴張主義之目的。日後美國更錦上添花,得到兩大塊土地,第一塊是以720萬美金買到「阿拉斯加」,這又是一次以「跳樓價」買到寶地。第二塊是在1893年以矇騙方式「兼併」夏威夷,無知的夏威夷女王利留卡拉尼(Liliuokalani)被一群玩弄權術者騙了,美國就「併」了夏威夷,1993年克林頓總統良心發現,正式代表美國政府向夏威夷人致歉。

當美國人民完成了「擴張主義」的工作,人們自然感到驕傲與滿足,而逐漸孕育了人們的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1812-1825年,人們生活水準有所提升,很自然地以美國文化為信心,逐漸發展成愛國主義,人們遂稱此段時期為「好日子時期」。

在內政上,則有人緣特佳,注重實務的總統門羅與人民共生息。門羅(James Monroe)在第一任大選時得選舉人票183張,對手僅有34張,他在第二任大選時的對手僅得到1%選票,是為美國總統選舉史上一大紀錄。

他的好人望也成為異日成功推出「門羅主義」的主要來源。他在任內興建起自東岸至中西部之「國道網」,又興建鐵路,鼓勵水上交通,人們因交通改善,有利經貿,生活得到改善,也更有自信。這無限度之自豪當然也鼓舞了人們的愛國主義。同時也有了發展各類工業的經濟基礎,與歐洲各強國共享工業革命帶來之豐厚利益。

國務卿亞當斯

「門羅主義」之塑建者是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父親老亞當斯(John Adams)是第二任總統(1796-1801),他則是第六任總統(1825-1828),幼時聰慧,13歲即遠赴荷蘭萊登(Leiden)大學攻讀,精通五種語言,是一個標準的歐洲通。

門羅總統任命其為駐英大使,後出任國務卿,成為一位聲譽崇隆之外交專才。他成功地與英國簽訂《1818協約》,又與西班牙簽訂亞當斯-奧尼斯條約(Adams–Onís Treaty,1819),這兩項條約賦與美國廣闊之土地,美國大為獲利。人們尊敬亞當斯是「史上為美國爭取到最多利益之偉大外交官」,認為他「以一人之力贏得最大之外交收穫」。

事實是亞當斯利用其多年在歐洲親身觀察時事,通曉如何因應歐洲列強,憑其傑出外交手腕,成功地與英、西等殖民主義國家相處,舖下一條通往成功外交之大道的「門羅主義」。

亞當斯僅為一任總統,然而在其從政期間專注人權,在那個時代,這是少見之例,可謂時代之先驅者。

「門羅主義」是一個充滿動力的外交文獻,其貢獻就無形而言,是一張白紙黑字的文件,不折不扣地列出各國必須遵從之要點。就無價而言,「門羅主義」不僅是外交文件,也是一種理念,一種哲理,不會隨時間而變,一直到今天美國認為他們才是南美洲的老大哥。

然而當時的國際環境對美國是不利的,因為西班牙等國仍在等待時機再一次到南美來殖民。亞當斯也觀察出拿破崙失敗後,歐洲大咖們對美國並不友善,尤其他們所組成的「神聖同盟」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組織。事實上除了西班牙外,俄羅斯也想來美洲搞殖民事務,並宣佈將併吞太平洋沿岸,從阿拉斯加到奧拉岡州。在此一緊張時期,亞當斯認為宣佈「門羅主義」時候已經到了。

門羅主義

美國在1823年12月2日宣佈實施「門羅主義」,全文共有兩點警示,兩項保證,第一點警示是針對任何企圖染指南美洲國家的國家,要求他們對南美「放手」,如若不然,則視同「美國之安危」,第二警示明指歐洲國家不應在南美再繼續有任何殖民企圖及動作。

第一項保證,歐洲各國可以保有其在他地之殖民工作,美國不會干涉。當前歐洲殖民國家之工作,第二項保證不參與歐洲事項。

這些警示及保證就顯示美國是美洲之大哥大。一方面顯示美國是不惹事的,一方面又顯示美國只顧自己及自己之勢力範圍。同時也採行了「只掃門前雪」的意思。也就是孤立與不結盟。

小 結

亞當斯深信美國在建國之初,敵人環伺之時,只有莊敬自強,才可自保。他的此一「持家之道」帶著美國走向一條康莊大道,然而對南美的鄰居而言,這一宣言是不必要的,他們不相信美國真的是在幫忙,而只是造勢。就事後諸葛亮而言,這種想法是正確的,因為傷害侵犯南美「後院」鄰居的不是歐洲強權,而是美國,例如攻進巴拿馬、格瑞那達等國的就是美國。

「門羅主義」主張之「不結盟」理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變了,美國與英並肩作戰,這就是結盟,雖然一戰後美國再度採行孤立政策,然而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再度結盟他國,度過了二戰及冷戰,今天更是到處結盟,力求孤立中國。美國終於搶到國際盟主之寶座,這一坐上去,也就不會想到要下來。美國雖是單極超強,然而隨身仍有不少小弟跟隨。這就是今日美國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