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宏勝選說起
從馬克宏勝選說起
英國脫歐後,法國成為歐盟中唯一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其國家實力雖略遜歐盟一哥德國,但國際地位卻高出甚多。馬克宏總統(Emmanuel Macron)順利連任後,正值法國是歐盟輪值主席國(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因而盟國期盼巴黎發揮國際影響力,對俄烏戰爭有所影響。
今年4月24日,44歲的法國現任總統馬克宏以58.5%的選票擊敗了極右翼候選人「國家政黨集合」(RN)黨魁勒龐(Marine Le Pen),再度贏得大選,使他成為20年來第一位連任的法國領導人。他和勒龐分別以第一和第二高票的成績晉級決選,這是4月10日第一輪的12名候選人競選的結果。選後馬克宏也坦承,許多法國選民將票投給他,只是不希望極右派當選,尤其是左翼人士。
法國大選活動期間,俄烏戰爭在2月24日開打。事前,馬克宏積極與俄國總統普京協商,有意藉此拉抬選舉聲勢,但因效果不彰,延宕了國內的競選活動,一度讓歐洲一些國家對其勝選失去信心。雖然這次大選是2017年法國總統決選的重複,但若勒龐勝選,將從根本上改變法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儘管馬克宏得到58.5%的選票,勒龐仍獲41.5%的選票,是法國極右派在歷來總統選舉中得票最高的一次。而在第一輪投票中,極左翼和極右翼候選人的選票加總起來高於57%,反映法國民眾對現狀的不滿。根據法國內政部的數據,選民對第二輪決選的棄權率為28%,創50多年來新高。
6月中旬法國國會也要改選。在總統大選過後,各政黨的談判一直不斷,終於在5月初,左翼政黨達成協議並結盟。法國左翼政黨(LFI)、法國社會黨(PS)、法國綠黨(EELV)和法國共產黨(PC),在共建「新大眾環境和社會聯盟」(NUPES)的連線下,已在500多個選區中提出聯合候選人。極左的LFI領導人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還要法國民眾選他為總理。
右翼方面,中右翼偏保守共和黨(LR),主張在總統大選之後與馬克宏劃清界線,以免被吸收。而馬克宏於2016年創立的政黨(LREM),以及勒龐的極右政黨國家集合(RN),與澤穆爾(Eric Zemmour)為首的政黨極右翼(REC),則各自進行競選活動。
法國國民議會(即法國議會下議院)共有577名議員,所有獲得選民選票12.5%以上的候選人,均可參加第二輪,再以最高票來決定勝選。此與比例代表投票的情況相反,有利於在國民議會中出現明顯多數,有利政治穩定。
因此,一個政黨或聯盟必須獲得至少289名國會議員,才能在議會中獲得絕對多數。在2017年選出的本屆國會中,共有313名LREM及相關議員佔多數,但因意見分歧,如今只剩267人,而政府只能依靠其他政治團體,如擁有57名議員的中右翼民主運動黨(MoDem)來執政。
根據現行1958年第五共和的法國憲法,政府以及總理對國民議會負責,並且必須得到絕對多數席次才能施政,否則將會陷入憲政僵局,政府隨時可能被推翻,任何法律都無法通過。尤其在過去,法國已經發生了幾次左右共治,主因總統每七年舉行選舉一次,而國會每五年選舉一次,因而時常不匹配。此外,總統也可能在其七年任期內失去國民議會的多數席位。但在2000年,總統任期已被改為5年,而且自2002年以來,總統選舉都是在國會選舉之前,這兩次改革降低了左右共治的可能性,因為總統選舉之後的國會選舉,總是當選總統的政黨佔優勢。
反之,若是左派因結盟成功而獲得國會多數,那LFI的主席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就有可能被馬克宏任命為總理。但馬克宏搶先一步,在5月中旬就任命柏納(Elisabeth Borne)為總理,是法國30多年來首位女總理,以便拉抬聲勢,但是否還有變數,必須等待國會選舉結果才會明朗。
歐盟是一個尋求政治統合的國家聯盟,立足於多邊主義,如歐洲早期理論家所希望的那樣,從功能合作開始促進政治合作。功能合作的基本意識,決定了與俄羅斯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因為德國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
意識型態的對立確實影響功能主義和多邊主義的發展。蘇聯解體後北約繼續存在,但現在的俄烏戰爭爆發,意味著一個依賴北約的歐洲,無法回應俄羅斯的安全需求。若普京成功發展了俄羅斯經濟,歐盟當然就可能有個經濟上的競爭對手。即便是經濟上的對手,也無礙歐洲透過某種形式與俄羅斯進行更廣泛的合作,俄烏戰爭中歐洲繼續站隊美國,恐怕將來就錯失了在邊境與俄羅斯實現和平的機會。
法國總統馬克宏認為,飽受戰爭蹂躪的烏克蘭,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加入歐盟,因而希望建立一個雙速歐洲。馬克宏提出建立更廣泛的歐洲民主共同體的願景,在此共同體中,27個歐盟成員國與非成員國可深入合作。
在這個共同體中,烏克蘭甚至是脫歐後的英國都可以非歐盟成員國身分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在政治、安全、能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和人員流動,特別是年輕人的流動方面尋找新的合作空間。這引發了烏克蘭和兩個前蘇聯國家摩爾多瓦和喬治亞儘速申請加入歐盟。北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則一直在等待歐盟成員國資格談判。
近日馬克宏還拉攏德國總理朔爾茨,共同推行這種恢復穩定的方式。儘管如此,這一想法標誌著歐洲政策方向的重大轉變,特別是多年來法國積極推動歐盟統合進程。馬克宏的兩層歐洲計劃,能否成功,在未定之天。
另外,早在2018年11月,馬克宏就呼籲歐盟組建「歐洲軍隊」,保護歐洲免受中國、俄羅斯甚至美國的侵害。這主要是對美國退出《中程核子條約》的回應,該條約於1987年簽署,有助美蘇冷戰的結束。但對川普可能退出北約的擔憂,馬克宏提出此議。
馬克宏對歐洲軍隊的要求,後來得到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支持,但至今效果不彰。而美軍於2021年撤出阿富汗之後,歐盟也建議組建一支5,000名士兵組成的「快速反應部隊」。如今,加上烏俄衝突,歐洲軍事獨立的呼聲再度高漲,但其中主要的障礙一直都是美國。
鑑於馬克宏對美國的不信任,可以肯定的是,儘管英國脫歐,特別是在烏克蘭局勢方面,歐盟仍希望與英國合作。雖然成立歐洲軍隊的可能性仍然很小,但因在法國民眾中受到支持,有助於馬克宏在法國的聲勢。
自俄烏戰事開打以來,美國及其盟邦一致制裁俄羅斯,不但供武烏克蘭,還增兵北約,力道不斷加強,形成西方國家相對團結的氛圍,頓時強化了美國在盟國中的領導地位。
相對的,自2017年川普上台後,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貿易戰。自拜登上台以來,這些狀況未見改善,甚至還變本加厲,以至於美中雙邊關係持續緊張。至於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就更加來勁,像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甚至一些體育賽事與文化活動等,俄羅斯均被除名。
如此一來,俄、中關係勢必進一步強化。俄國的金融資訊傳輸系統(SPFS)和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相連,減輕了俄羅斯退出SWIFT造成的損失。加上中國齊備的製造業與廣大市場和俄國的充裕能源,都是反制西方的有力武器。
俄烏戰事引起西方對俄的制裁,使得世界三分的新格局日益明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上日本等國可稱為第一世界;受到西方排擠的中、俄兩大國為第二世界,是否加上印度等金磚國家,端視其能否頂住西方國家的壓力;其餘的亞非拉國家為第三世界,正是大國拉攏的對象。
美國在月前發布「印太戰略報告」,隨後有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外長會議,有美、日、韓三國外長會談,會後都發表聯聲明,都以中國為主要對象,還有AUKUS與美國還在準備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以與RCEP與CPTPP對抗,加上拜登將於5月中旬尋訪問日、韓等國,可見拜登政府已毫不掩飾積極對付中國的政策。
由於戰爭形態多樣化,能源與糧食的短缺,以至全球產業鏈的重組,還有美元地位的消長等因素,正悄然孕育美歐、中俄與亞非拉等新世界的三分格局,可能造成的影響,需要進一步觀察。
雖然馬克宏連任成功,但因法國國會選舉在即,而反對派已集結成功,是否再度形成左右共治,削弱總統的力量,值得觀察。再者,由於法國與美國的關係長期不睦,由馬克宏總統提倡的歐洲軍構想一直受到阻礙。如今又因俄烏戰爭而強化了美國的影響力,因而使得歐盟整體的實力,以及法國在歐盟內的影響力都相形見絀。至今,馬克宏在俄烏戰爭中努力斡旋,但仍效果不彰,是否未來還能作出貢獻,難以逆料。◆
社論
拜登圍遏中國
俄烏戰爭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