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安全瀕危 對俄制裁面臨窘境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自今(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迄今已踏入第四個月,這場拜登政府期盼藉拖延戰消耗俄羅斯國力的代理人戰爭,在美國牽頭下主要西方國家試從國防、金融、貿易和外交等途徑向俄羅斯極限施壓。美國的新戰略是不再尋求與俄方合作,和平共處,試圖長期孤立和削弱俄羅斯,並將其排斥於國際體系之外。因此,即使俄烏最終能達成停火協議,美國與盟友仍將繼續孤立俄國,儼然重回冷戰時期圍堵蘇聯的作法。但是當前的國際政經格局已不是冷戰結束後美國能掌控一切的獨霸局面,在戰火爆發和實施制裁下,引發世界各國尋求「經濟安全」意識,以致高度依賴俄國能源的國家無法配合對俄的能源制裁,而諸多發展中國家則採取管制糧食和農產品出口的自保政策,使美歐的制裁措施難以發揮應有的成效,在各國的能源和糧食政策能完全調整前,美國將無法對俄羅斯構築堅固的圍堵牆,而短期間,能源、糧食到金屬等許多領域受到的嚴重供應鏈衝擊,將導致世界各國面臨停滯膨脹、利率不斷上升,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問題,使世界經濟遭到難以承受的壓力。

制裁與反制裁的經濟影響

俄烏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一連串金融、經濟和貿易制裁,但成效未見顯著。5月初,歐盟宣佈向俄羅斯實施第六輪制裁,主要為:1.將分階段在今年前全面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2.再把三家俄羅斯銀行踢出「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結算系統,包括俄羅斯最大銀行--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莫斯科信貸銀行和俄羅斯農業銀行,但有別於上一輪制裁,歐盟並未全面禁止與這三家銀行進行交易,也未凍結其資產,歐盟更未制裁在天然氣交易擔任重要角色的俄羅斯銀行;3.繼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和今日俄羅斯(RT)後,歐盟再把包括俄羅斯環球頻道和「俄羅斯24」在內的三家俄羅斯國營電視頻道禁止在歐洲廣播。

對於美歐自俄烏戰爭以來的制裁,俄羅斯提出反制舉措,主要為:1.莫斯科證券交易所停市;2.俄羅斯央行上調利率至20厘;3.俄羅斯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至2%,同時免除企業三年所得稅;4.讓俄羅斯國家及企業用戶以盧布支付外國債權人;5.臨時禁止向歐洲出口糧食;6.禁止在外國股市配售及流通俄羅斯發行人的股票存託憑證;6.俄羅斯央行勒令在海外上市的俄羅斯公司在5月5日間始退市。

俄羅斯所採取的這些反制裁措施,目的在穩定股市和匯市,而禁止向歐洲出口糧食,主要是反制美歐國家禁止俄國鎳等資源出口。反制措施推出後,對俄羅斯經濟與金融產生了相當成效,主要為:在匯市方面,盧布早前大跌五成後,至4月底已反彈至俄烏戰爭前水平;股市方面,莫斯科證券交易所停市一個月後重開,並未崩盤,主要指數更曾上升逾一成;進出口貿易方面,3月出口增長19%,進口增長25%,貿易順差擴大6%至100.2億美元;在國際收支上,今年首季經常帳盈餘58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俄羅斯和烏克蘭雖非主要經濟體,但兩國擁有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戰火發生、制裁和反制裁措施對世界經濟也帶來相當的衝擊。1.能源價格飆升。歐美等國家對俄羅斯能源的制裁,刺激國際油價,每桶曾升高至130美元,目前仍維持在100美元,而俄羅斯以盧布結算能源產品的反制措施,正衝擊國際能源的結算體系。2.改變糧食供應格局。俄烏是全球重要糧食供應國,戰火和制裁嚴重影響兩國糧食生產和出口,導致糧食減產,進而引發國際糧食危機。此外,俄羅斯是化肥主要供應國,俄宣佈禁止出口化肥,加上對俄羅斯經濟制裁,進一步加劇全球化肥供應短缺。3.加深供應鏈斷鏈危機。俄烏是全球鎳、鈦、鋁等重要金屬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戰爭影響這些重要金屬的穩定供應,再加上氖、氪、氙等特種氣體和鈀供應臨時中斷,將加劇全球芯片荒。

歐盟各國對俄能源制裁嚴重分歧

今年5月4日歐盟發佈第六輪對俄羅斯制裁方案,其中最嚴厲的措施是建議成員國在六個月內逐步停止進口俄羅斯原油,但方案需要27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能通過,而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和捷克等都希望能豁免對俄石油禁運。與此同時,歐盟也針對俄羅斯的天然氣準備採取制裁措施。

對俄羅斯能源的高度依賴是造成歐盟各會員國意見分歧的關鍵,此前,歐盟已通過對俄羅斯煤炭的禁運令。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石油供應國,2020年佔歐盟石油進口的26%,此次對俄石油禁令將豁免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都是內陸國家,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斯洛伐克有96%原油和油產品靠俄羅斯供應,匈牙利也高達65%。匈牙利政府在歐盟宣佈制裁方案後立即提出質疑,認為匈牙利的能源安全無法獲得保障,表態不支持禁運俄石油,並強調「如果沒有來自俄羅斯的原油,匈牙利經濟實際上是不可能運作的」。斯洛伐克也希望至少有三年的過渡期來逐步擺脫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此外,捷克和保加利亞也都表示,希望能夠同樣獲得暫時豁免。

從絕對數值來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歐洲各國購買俄羅斯石油的花費,依序以美元計為德國236億、波蘭147億、荷蘭114億、芬蘭67億、比利時66億、英國61億、立陶宛42億、義大利42億、斯洛伐克40億、希臘32億,其他歐洲國家共192億。作為歐盟中俄羅斯石油最大買家,德國的態度自然引人關注。德國表示,禁運俄石油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導致能源價格急劇上漲,從而使俄羅斯獲得更大的利益。5月19-20日,七大工業國(G7)財政部長會議,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便提出歐洲國家對俄石油徵收關稅,取代禁運,以削弱俄國石油利潤,遏止油價飆升。依目前形勢看來,歐盟已擱置禁運俄羅斯原油計劃,主要在於部分成員國對有關措施帶來的經濟影響感憂慮,亦質疑其成效。

相較煤炭和石油,歐盟約有40%天然氣來自俄羅斯,禁運難度更大。在美國一再施壓下,歐盟已開始討論禁運俄羅斯天然氣的可能性。歐盟已將目光瞄準非洲大陸西部的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和安哥拉,試圖與他們達成能源開採協議,這些國家擁有大量未開發的液化天然氣資源。過去10年,歐洲約有18%的天然氣從非洲進口,正準備提高此一比例。可預見的是,非洲大陸將是西方國家掠奪資源的新場域。

俄烏戰火導致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加深。自今年4月27日起,俄羅斯暫停向北約及歐盟成員國波蘭和保加利亞輸送天然氣,理由是它們拒絕應俄方要求以盧布結賬,並威脅斷供更多「不友好國家」。受此影響,歐洲天然氣價格一度飆升24%,創4月份新高。

糧食保護主義加劇全球糧食危機

近年來全球部分地區受新冠肺炎疫情及氣候變遷影響出現糧食危機,俄烏戰火持續也衝擊全球糧食貿易體系。近期許多國家基於自身「經濟安全」,開始透過多種措施,大幅減少甚至禁止個別種類糧食出口,以致「糧食保護主義」蔓延。由於全球農產品市場流通受到制約,保護主義興起,引發市場恐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更多依賴糧食進口國家陷入糧荒,更多生靈處於饑餓之中。

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的俄羅斯(佔比17%)與第五大出口國烏克蘭(佔比12%),兩國小麥出口量佔全球小麥出口總量近三成。俄烏戰火爆發後,各國對俄烏以外的供應來源需求大增,促使全球小麥第二生產國和第八大出口國的印度小麥出口量激增,4月出口量按年增加近五倍。然而印度政府5月13日簽發命令,宣佈立即禁止所有小麥出口,理由是其國內糧食安全面臨風險。印度3月中旬遭遇罕見高溫熱浪,影響小麥生產,國內食品價格急劇上漲,官方希望透過禁止小麥出口來抑制食品漲價。

俄烏戰火爆發後,另一受到高度關注的是葵花籽油。俄羅斯和烏克蘭佔全球葵花籽油產量的55%,出口量的76%。戰爭使兩國出口量大幅下降,預計今年烏克蘭的生產將中斷。近期全球主要食品生產商和食用油零售商都已開始在全球「搶油」,導致食用油價格急升。無獨有偶的是,作為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國的印尼,於4月22日以國內短缺為由,宣佈於4月28日起暫停棕櫚油及其原材料出口,消息一出,棕櫚油期貨價格一度大漲7%。

印尼是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國,也是粗棕櫚油與精製棕櫚油的最大出口國,佔全球供應逾55%(其次為馬來西亞,佔比約三成),同時佔全球食用油供應量三分之一。由於俄烏戰火導致烏克蘭出口的葵花油減少,棕櫚油和其他植物油需求大增,雖然印尼政府自今年1月起已多次收緊棕櫚油出口限制,但仍然無法改變大量棕櫚油被輸出海外、國內棕櫚油價格持續上漲的局面,棕櫚油價格高漲已在印尼引起多輪示威行動。印尼禁止棕櫚油出口不僅會進一步拉高其他食用油價格,也將推高各種使用棕櫚油的加工或預先包裝食品的成本,勢必加劇全球食品價格上漲。

俄烏戰火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生產活動停滯,加上乾旱天候本已推高國際糧價,戰爭開打後,俄羅斯為應付國內糧價上升和通貨膨脹,已限制出口小麥和葵花籽油;烏克蘭因保障戰爭期間國內糧食安全,同樣禁止出口小麥、燕麥等主糧。除印度、印尼外,到目前為止已有20餘個國家轉向糧食保護主義,包括阿根廷針對部分食品徵收出口稅,限制穀物及畜牧業產品出口;土耳其禁止出口散裝橄欖油、食用油、人造牛油及部分豆類;匈牙利禁止所有穀物出口;巴基斯坦全面禁止食糖出口,以穩定價格並控制商品囤積;哈薩克國內小麥及麵粉自俄烏戰爭後飆升30%,該國以糧食安全為由開始限制相關產品出口。

俄烏戰火影響黑海地區糧食出口,加上多國轉向「糧食保護主義」,勢必進一步推高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加劇糧荒,導致饑荒。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估測,未來數月將有逾5,000萬人面臨饑荒,有關問題將嚴重威脅非洲、亞洲及中東的貧窮國家。

美軍火商發橫財使全球賠上未來

俄烏戰爭使世界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其根源不在俄烏,而在美俄。惟若從近年來國際政經格局的發展,以及美國在這段期間種種「撩火」作為,基本上美國是希望能挽回在國際秩序、全球安全、世界經濟、美元為主的金融體系和跨國科技合作逐漸喪失的主導權,但卻使世界各國付出慘重的代價。

4月中旬,美國媒體《美國保守派》雜誌刊文,直指烏克蘭在美歐眼中只是對抗俄羅斯的「炮灰」,美歐其實並不支持烏克蘭人最需要的和平,他們只想讓烏克蘭繼續打下去,只需澤連斯基政府與莫斯科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而這一直是西方對待烏克蘭的態度。文章抨擊美歐充滿了傲慢和自以為是,對引發衝突負有責任,讓世界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俄烏戰火爆發至今,美歐國家基本保持一致立場,一方面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一方面制裁俄羅斯。然而隨著美國投入軍援規模愈來愈大,衝突不斷延長,持續升溫,美歐之間對於後續應對措施的矛盾開始浮現。5月上旬,《紐約時報》的報導便指出,法國等歐洲大國並不希望局勢惡化成為長期消耗戰,更希望和平達成協議,亦相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保持外交對話非常重要。

由近代戰爭看來,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及2000年後的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都不在美國本土,對美國本土的資本不會造成重大損失,同時美國國防部的開支會在戰爭期間大增,從而有利那些與美國政府有國防相關合約的公司。明言之,戰爭對美國來說是一筆大買賣,自俄烏戰爭以來,美國不斷向烏克蘭輸送大量武器。除了有自身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的考量,歸根究柢是美國軍工複合體背後龐大的利益導致。多年來,美國軍工複合體透過政商勾結進行利益輸送,對外挑起戰爭,趁機大肆銷售軍火。俄烏戰爭以來,美國對烏軍援已逾30億美元,5月9日拜登簽署《2022捍衛烏克蘭民主租借法案》,總額達400億美元。

戰火是無情的,它必將使直接和間接參與者付出代價。世界銀行估計,迄今烏克蘭有形的損失已達600億美元。另外,烏克蘭政府表示每月需要70億美元維持經濟運轉,更要6,000億美元重建國家,而其重建可能需要30年以上,但在這些冷酷數字下,誰關心在戰火陰霾下流離失所的人民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