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後日本對台「皇民化」教育探析(中)

倪霞
(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3.強化各類組織。為了配合「皇民化」運動,進一步強化國民精神動員,日本殖民者或加強或新設置了各類訓練機構和社會團體。七七事變後,為宣揚所謂日本精神、國體明征、大義名分等,強制將廣大青少年納入青少年團,由日本人擔任教員,施以訓練;為培養各地推進「皇民化」運動的骨幹,成立勤行報國隊,將各地青年中堅集中進行三個月的兵營式訓練;為配合徵兵需要,設置了青年學校、青年道場、特設青年訓練所、青年特別練成所、皇民練成所等;為配合日本帝國主義的南進政策,新設了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拓南農業戰士訓練所、海洋訓練所,推動培育活躍於華南、東南亞地區的幹部;為普及日語,渲染「皇民化」氛圍,設立了「教化委員會」、教化事業獎勵會、教化團體聯合會以及國語普及會、同化會、同風會、矯風會、風俗改良會、戶主會、主婦會、共榮會等。(許維勤:《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教育及影響》,紀念抗日戰爭50週年。)同時,進一步深化對原住民灌輸「皇民化」思想,如加強高山族頭目勢力者會、家長會、婦女會、男女青年團的活動,據統計1937年有頭目勢力者會86個、會員890人,家長會351個、會員23,612人,婦女會84個、會員4,276人,男女青年團372個、團員14,175人,幾乎囊括了高山族所有青壯年中堅人物及部落中的名望人士(陳小冲:《1937-1945年台灣皇民化運動述論》,《台灣研究集刊》,第76頁,1987年4月。)此外,日本殖民當局還利用戲劇、電影、巡迴演講、設立收音機接收點等手段,以通俗易懂、民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強化對台灣人民的「皇民化」思想動員。(陳小冲:《1937-1945年台灣皇民化運動再論--以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資料為中心》,台灣研究集刊,2007年第4期〔總第98期〕)

(三)推行家庭「皇民化」教育

為了強化「皇民化」教育效果,日本殖民當局無孔不入,除了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外,還將觸角伸入每一個家庭。特別是為了同化台灣人,日本當局設立了一套標準,其中包括:「每一家屬對日語之理解程度及全家日常使用日語之情形;對日本國民信念思想、情感之狀態以及實際上對日本國家之犧牲或日本社會之貢獻情形;家庭生活方式實情,尤其關於日本國民生活之習慣程度;其他參考事項。」(陳千癸:《日據末期台胞抵制「皇民化」運動之探討》,《台灣文獻》第35卷,第1期。)以此標準為依據,日本殖民當局進一步強化家庭教育。

1.推行「國語家庭」運動。日本殖民當局要求每個家庭成員在家裏時使用日語交流,並設立「國語家庭」,用來誘惑台灣人學習日語。在被確定為「國語家庭」前,殖民當局會派審查官上門進行審查考核。凡被認定為「國語家庭」的,在升學、就業和生活必須品的配給等方面上享受「優待」。宜蘭的林洪焰回憶說:「當時物質很缺乏,為了孩子可以吃得比較好,或求知升學有優待,因此才有很多人願意去改姓名或加入國語家庭。」還有宜蘭的藍金興也說:「當時實施配給制度,鄉下農民都有一本登記簿,領豬肉要有一只豬肉牌,領米要經過派出所核准。如果是國語家庭,配給的食物就會比較多。」(《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文獻叢刊9),第81、88頁,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版。)

2.灌輸「皇民」思想意識。「七七事變」後,為了瓦解台灣人民對於祖國的向心力,提升身為「皇民」的優越感,穩定島內的社會秩序,日本殖民當局積極宣講時局,讓國語講習所的學生正確認識時局並傳達至其家庭,企圖以點帶面使每個家庭成員更新思想觀念,以強化台灣人民對殖民地當局的認同,進而樹立日本國民信念。(高雄州皇民化運動實施案:《地方情報》,臨時情報部《部報》第15號,昭和13年2月,轉陳小衝:《1937-1945年台灣皇民化運動再論--以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資料為中心》,《台灣研究集刊》,第74頁,2007年第4期〔總第98期〕。)同時,要求家家戶戶都要奉祀日本「神宮大麻」,因為「日本人認為當一個人參拜伊勢神宮時,會不知不覺地似乎感受到神在,誠惶誠恐然感動而淌下眼淚來。日本人說這種人才真的體會到了日本人才有的那種「情愫感受」,力圖從思想信仰上強化台灣人民的「皇民」意識。據統計,1937年神宮大麻的奉祀數急速增至56.9萬尊,1941年更增至73.9萬尊,占該年底全台灣107.5萬住戶的68.7%。(黃新憲:《關於日據時期台灣皇民化運動若干問題的探討》,《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6頁,2005年第5期)

3.提倡日式家庭生活。日本殖民當局認為,只有通過日常生活的充分日本化,才能體會到日本人的心境,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皇民意識。因此,大力宣導每家每戶改日本名字、吃日本料理、穿日本和服、使用日式澡盆、住日本式榻榻米、行日本90度彎腰禮和乞討式的叩頭禮,採用日本式的嫁娶儀式和葬禮,過日本的新曆年,而不要穿中國式服裝,不要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不要貼對聯、門神及放鞭炮等,並通過享有「優待」來引誘,企圖通過以日本的生活方式融入台灣日常生活,來達到「皇民化」的目的。(張春英:《「皇民化」運動及其影響》,《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5年12月。)

三、日本「皇民化」教育的危害與影響

自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推行「皇民化」教育起,因其殖民侵略性而受到了台灣人民的強烈反抗和普遍抵制。但在日本法西斯主義的高壓統治下,「皇民化」教育還是得到全面推廣,並給台灣民眾的社會心理、民族意識與國家認同等產生深遠影響。【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