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力地位出發 華府舉步維艱

評美國外交為何力不從心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拜登上台一年半,外交上縱橫捭闔,四處出擊。在歐洲拱火俄烏矛盾,引爆烏克蘭戰爭。又藉烏克蘭戰爭激活北約,烏克蘭入盟雖然受阻,芬蘭瑞典卻意外被納入,北約甚至還想搞亞太版、中東版。在亞洲除強化原有同盟體系外,還建立了新的同盟及對話框架,如美英澳三國同盟與印太四方安全對話。拜登不遺餘力拉攏東盟十國,舉辦美國東盟峰會,並為此創建印太經濟框架(IPEF)。後回防美洲,舉辦了美洲國家峰會。更在南太平洋及中東積極補破網,應對中國影響力的擴大。

這些攪動風雲的外交行動都是針對中俄兩國而來,其中又以中國為核心。出人意外的俄烏戰爭雖然攪亂了重點,但美國仍致力將重心拉回中國。值得探究的是:這些外交作為真的強化了美國的同盟體系?穩定了美國在全球新興國家中的地位?讓美國更有底氣對抗中俄?使美國霸權更為牢固?答案是很有疑問。

美國號令盟國力道已顯不濟

過去一年半美國的外交整合與佈防,以強化同盟為重點,看似成果斐然,其實經不起推敲,畢竟美國一向以自身利益為唯一考量,單靠價值觀與安全牌來鞏固盟國關係,黏著力不夠。由於地緣政治看法與各國國情利益不同,美國要強加其政策於盟國,後者縱然迫於壓力不得不從,也會想方設法減輕政策對自身的衝擊,或者說一套做一套,或者儘量延緩政策實施的日程。

以美國爭取烏克蘭加入北約為例來說,歐盟國家如德法自始就不同意。對歐洲地緣政治,美歐的解讀也不同,美國視俄羅斯為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不然至少也要將其打趴;歐洲則以為應尊重俄羅斯歐洲國家之地位,維持其尊嚴。歐洲解決俄烏矛盾的方案是明斯克協議,但美國卻不屑一顧。歐洲強調現實主義,不完全在乎意識型態,所以馬克宏說,北約不應羞辱俄羅斯。老成的季辛吉5月也在達沃斯論壇上說,美歐不應尋求打敗俄國,如此將造成歐洲情勢長期惡化,建議烏克蘭割地求和,結束戰爭。美國怎會接收這些建議?所以戰前戰後德法元首的穿梭外交都無績效。

美國發動對俄國全面制裁,除英國波蘭與波海三小國熱烈響應外,其他歐洲國家看法頗為不同。針對俄國進行的能源制裁令歐洲十分為難,因為歐盟對俄羅斯能源依賴極高,40%的天然氣、25%的石油和43%的煤碳都由俄國進口。第五輪針對煤碳的制裁爭議較少,因為煤碳只佔歐洲所需能源3%。第六輪對石油的制裁雖然通過,但執行起來歐盟就拖拖拉拉,或另闢蹊徑,陽奉陰違,或直接反對,或要求豁免。至於第七輪針對天然氣的制裁,歐盟內部歧見仍大,還沒搞定。

在能源上制裁俄羅斯對歐盟損害極大,制裁俄羅斯等於制裁歐盟自己。美國則不同,美國石油天然氣煤皆不缺,制裁俄羅斯於己不僅無害,還有助於美國油氣輸歐,擴大美國市場。

再以美國要求盟國制裁中國,禁止使用華為電訊設施與5G,拒絕出售中國所需高端芯片及光刻機來說,確實給中國造成不少損失,但制裁者自身利益也受到傷害,因為要花更高的費用採購歐系電訊與5G設施,且傳聞中國已經攻克光刻機技術,對ASML的市場將有重大損害。美國捏造中國在新疆強迫勞動,進行種族絕滅,干涉台灣、香港、南海等中國內政事務,盟國被迫追隨,歐盟甚至為此擱置了2020年底談好的《中歐全面投資協議》。這證明美國的歐亞盟國領導人都是懦弱之輩,不能捍衛本國利益。

歐盟實際上與中國並無地緣政治或實質利益衝突,沒有對抗的必要,且中國市場人人覬覦,一帶一路政策也有許多歐盟國家參與,但懦弱的歐盟不敢和美國唱反調,只能暗地裡儘量保留些迴旋空間。至於日韓,與中國地理相鄰,歷史相關,經濟往來十分密切,但也有一定矛盾,呼應美國遏制中國有一定的自發性,但鑑於彼此利益錯綜複雜,中國國力強大,政策都保持著一定分寸。

美國在第三世界外交受挫

美國歐亞盟國因為需要美國安全保護,不得不配合演出,即使損己利美也不得不為。但是對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而言,他們反而沒有甚麼包袱,如何回應美國當以自身利益為準。

為了在亞太地區對抗中國,美國極力拉攏印度,推動印太四國安全對話(QUAD)。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外交態度一向游移,雖對抗中議題有興趣,但程度未見得與美國一致,所以QUAD只能是個對話框架,難以形成同盟。在制裁俄羅斯能源一事上,印度更斷然拒絕美國,大幅進口俄羅斯石油,轉賣歐洲圖利。

另一招是拉攏東盟,離間後者與中國關係。東盟中國關係一向友好,區域經濟合作夥伴(RCEP)今年已經上路,雙方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國,一帶一路在此區推展成果顯著。美國爭取東盟站隊不易,東盟國家早就表態,不願在中美對抗一事上選邊。東盟對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創意興趣不高,縱然最後有七個東盟國家選擇參與,但敷衍成分居多,美國既不願意在這個框架下開放其市場,也無關稅減讓可能。既然無利可圖,東盟亦都不清楚IPEF的真實內容,美國若想以此對沖RCEP的影響力,希望恐怕會落空。

國際上普遍認為屬於美國勢力範圍的地方,如中東中亞、南太平洋島國、拉丁美洲,拜登外交近來卻頻頻碰壁。美國狼狽的從阿富汗撤軍使得其在中亞影響力大幅降低;與沙特、阿聯酋原來十分友善的關係,因為石油依存度改變與人權爭議,已經惡化到前不久兩國領導人拒接拜登電話的程度。日前為了平抑油價,降低通膨,拜登曾透過馬克宏要求兩國提高產油量也被拒絕。

7月15-16日拜登親訪沙特,出席在吉達舉行的海灣六國與埃及、約旦、伊拉克的「安全與發展」峰會,目的在說服沙特增產石油,推銷中東版北約,恢復美國在此區域的影響力,遏制中俄勢力進入,結果並不理想。美國在中東的信譽早已破產,地區國家想的是經濟持續發展,不是政治結盟與對抗,何況中俄在此區的影響力已經存在。至於增產石油,沙特態度模糊,推說要與OPEC+組織商量,即使賣美國面子,增產也只會是敷衍了事。事實上美國還將持續升息,經濟可能衰退,石油需求可能降低,油價也會下跌,此時增產對產油國無益。

至於美國與伊朗關係,僵局更是無解,美國既不願對伊朗讓步,也無法將以色列與中東海灣國家送作堆,共同對抗伊朗。且普京將於7月19日訪問德黑蘭,與伊朗、土耳其舉行高峰會,必將觸及區域安全、俄烏戰事與武器採購等議題。

一向被視為美、澳禁臠的南太平洋島國,這幾年也被中國突破,索羅門群島與中國在今年4月19日簽下安全合作框架協議,讓美、澳緊張非凡。王毅緊接著在5月下旬展開長達10天的南太之旅,與11個南太島國召開第二次中國-太平洋國家外長會議,美、澳立刻透過密克尼羅西亞從中作梗,使這個會議的聯合聲明難產。多邊決議雖未達成,但王毅與多國外長簽下雙邊協議。這個發展意味美國在南太平洋島國長達70年的專屬影響力已經受到衝擊,美國這時回防,未必能亡羊補牢。

更有意思的是6月6-10日在洛杉磯舉行的美洲峰會,本來這是美國的主場外交,應該得心應手,結果卻遭到拉美國家杯葛,十分難堪。當會議已經召開,與會國家名單還遲遲難以出爐,為數35個美洲國家的峰會,結果只有23國元首出席。3國未受邀,9國拒絕出席。

峰會開得如此尷尬,主因是美國以民主人權自由為名,拒絕邀請古巴、尼加拉瓜、委內瑞拉三國與會,激起眾多拉美國家元首反彈,聲稱不會出席峰會。美國雖然使出渾身解數,終於邀請到與其並不和睦的阿根廷與巴西總統與會,但這兩人在會中也沒給美國好臉色看。元首缺席的國家中,墨西哥最受人關注,其次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等國,因為這幾國都牽涉到移民問題,墨西哥並與美國關係密切。顯然中國進入拉美之後,對美國有所衝擊,在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與貿易推廣之後,中國在拉美的存在感日增。如果美國連在拉美都玩不過中國,在非洲就不用提了。

美國實力與價值觀已撐不起霸權外交

幾百年來,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習慣推行炮艦外交,靠軍事經濟與科技實力,對弱小國家予取予求,習以為常,所以布林肯在阿拉斯加對楊潔篪與王毅說,美國從實力地位出發,基於規則的秩序與中國打交道時,他真的不知道今夕何夕,美國如今還剩幾斤幾兩,難怪被楊潔篪與王毅嗆了回去。

美國今天雖然還是強權,但已經外強中乾。要不然為什麼要從阿富汗撤軍?為什麼不敢派兵直接在烏克蘭下場?為什麼要拉幫結派對付中國?為什麼要盟國增加軍費,分攤美國責任?一句話,實力不足,負擔不起嘛!這種情況下,美國還想號令天下,當然力不從心。

實力既已不足,美國價值觀也褪色。這些年各國都把美國看透了,滿嘴民主自由人權,卻都是雙標。合乎美國利益,即使專制美國也可視而不見,危及美國利益,即使普選出的總統,美國也可以用顏色革命將之推翻。美國自己的民主及格嗎?兩黨撕裂,除了對付中國,別無共識。舉國民粹,人才匱乏,所以像川普與拜登這樣瘋狂與平庸之輩才能出線。治理無能,新冠疫情害死上百萬人命。債台高築,只能以印鈔放水,苟延待變。鼓動戰爭,制裁俄羅斯,導致能源糧食價格狂飆,物價飛漲,全球通膨,民不聊生。

美國的人權標準更令人震驚。美國尊重了境內有色人民、移民難民的人權嗎?何以無中生有,指控中國在新疆搞種族絕滅,違反人權?證據呢?不需要,美國說你有就有!至於自由,那更隨人解釋,有擁槍自由、竊取商家物資自由(「零元購」,不超過95元不算偷竊)、不戴口罩不遵守防疫措施自由……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己不正何以正人?美國制度與價值觀都已出了問題,偏偏還沒有自知之明,天天想在國際上搞事,針對中俄,圍剿中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只要美國不惹事,國際社會自然沒有戰爭與衝突,各國安全都沒有問題。以俄烏戰爭為例,米爾斯海默說美國並非無辜,要為俄烏戰爭負責,教宗說這個戰爭不是大野狼與小紅帽可以解釋,都是一樣的反應。當前國際社會要的是安定與經濟發展,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美國應該將注意力放在美國國內,去解決自身那些千瘡百孔的問題。

中國為什麼廣受亞、非、拉國家歡迎?因為中國致力發展自己的民生、經濟、工業、科技,行有餘力,則幫助友邦改善生活。中國既不輸出革命,也不輸出意識型態,中國認為各國國情不同,制度與模式像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中國尊重各國的選擇,決不越俎代庖。中國帶來的是發展繁榮與和平,不是衝突與動盪,更不會是戰爭。

世界已經不是以前的世界,美國再不能呼風喚雨。以制裁俄羅斯為例,含美國在內總共不過48國,而聯合國有194個會員國,其他100多個國家都未跟進。同樣的,要求新興國家站隊美國,對抗中國的外交努力亦被直接拒絕,遭遇困難。這說明廣大的新興世界對美西方集團都有清楚認識,對被美西方視為最大威脅的俄國,或系統性挑戰的中國也有不同於美國與西方的看法。

甚至美國那48個同盟國中,對俄國也有不同的定位,對中國的看法也有差異。不論日、韓如何親美,對中國都有顧忌,不敢造次。不論歐盟對烏克蘭多麼支持,在能源與糧食價格狂飆,各國通膨節節上升,民怨沸騰,政權動搖下,歐盟對烏克蘭戰爭的熱情已漸消退,都希望戰爭早點結束。至於遏制與對抗中國,歐盟的力道亦遠遜於美國,畢竟中國有你要的各式產品,物美價廉,有你要的廣大市場,可支撐你的農工產業。歐盟自己的印太戰略也與美國不同。換言之,這個以意識型態、白人掛帥、美國領導的美西方國家集團內裡早有矛盾,美國要長久掌控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2022年7月18日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