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對現今全球經濟風險視若無睹
拜登政府對現今全球經濟風險視若無睹
近年世界經濟遭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俄烏戰爭影響,今(2022)年年初以來,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大幅下滑,在經濟已處於衰退邊緣之際,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以升息為主的貨幣緊縮政策,抑制通膨,正對全球經濟產生外溢效果,衝擊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導致諸多發展中國家呈現國際收支逆差、外匯儲備短缺、國家財政困頓,潛藏了國際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危機,斯里蘭卡破產和社會經濟動盪,是個明顯的例子。從俄烏戰爭引發全球能源危機、糧食供需失衡,從中獲取最大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是美國,拜登政府憑藉其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和經濟結構優勢,拉攏盟友,搖幌「民主」旗幟,肆意對其視為敵人或對手國家施加制裁,這不僅難以緩解美國國內經濟的衰退和就業問題,並將給全球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外溢影響,甚至引發全球金融風險,長期以來處於貧困邊緣的諸多發展中國家人民,其生存將受到最嚴重威脅,誰來關心?
一、端賴升息抑制通脹
近年來全球經濟正持續受困於供應短缺、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不斷攀升,創數十年來新高,引發各國國內生活成本上漲和民怨。為抑制通膨,美歐國家帶頭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大幅升息,開發中國家也隨之跟進,然而各國經濟體質和結構迥異,其成效和影響也各有不同。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均困擾於物價水平持續上漲。以美國為例,1-4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分別上漲7.5%、7.9%、8.5%、8.3%,5月同比上漲8.6%,創下近40年以來高位,而6月的CPI更高達9.1%,高於預期的8.8%,增幅創1981年以來最高。至於歐元區,今年1-5月的CPI分別上漲5.1%、5.9%、7.4%、7.5%、8.1%,而6月的CPI更攀升至8.6%。
由於俄烏戰爭,美歐國家對俄羅斯展開制裁,導致能源供需失衡,是此次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1980年代主要是全球能源供給出了問題,油價上漲而引發的連鎖反應,當今的通貨膨脹是諸多因素共同導致供給端出現問題引發,主要為:第一、美國貿易保護政策對全球供給鏈造成衝擊,並反噬美國經濟,推高美國通脹,逼使拜登政府開始重新檢討加徵關稅政策。第二、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斷裂,包括港口堵塞和國內運輸停滯等,對供給造成一輪又一輪衝擊。第三、俄烏戰爭短期間內導致世界能源、糧食供需間的缺口,推升了大宗商品的價格。
此外,歐美國家在經濟增長面臨制約和瓶頸時,慣於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埋下了商品和資產價格膨脹的隱患。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至今,美國政府的各種財政刺激計劃已約達10萬億美元,史無前例的「撒錢」「印鈔」推進了美國經濟復甦,也為推高通貨膨脹埋下伏筆。
為抑制通貨膨脹,今年3月和5月美國聯準會已分別加息25和50個基點;6月15日又宣佈加息7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已經上升到1.5%-1.75%,這是美國聯準會28年來最大幅度升息,聯準會表示,7月還將加息75或50個基點,預計基準利率在年底前達到3.25%至3.5%,將是美國自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隨著美國聯準會快速升息引起一些已開發國家央行跟風。6月16日,英格蘭銀行決定第五次升息,短期利率升至1.25%;歐洲中央銀行宣佈7月和9月會分別升息25個基點;瑞士國家銀行宣佈加息50個基點,為2007年以來首次升息;加拿大銀行也預計升息50個基點,短期利率將升至2%。唯有日本銀行是例外,6月17日宣佈維持現有短期利率負0.1%。
二、美國快速升息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歐美各國激進升息能否抑制通貨膨脹,對全球經濟將帶來何種影響,而歐美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互動又將出現何種走勢?這是目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為抑制通貨膨脹將致力於繼續升息,直到有明確證據表明通脹將放緩至2%的目標,同時也承認美國經濟「肯定有衰退的風險」。事實上,聯準會採取激進升息貨幣政策已引發市場擔憂。一般認為,升息過程中將打壓需求端,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進入另一場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IMF)7月初發佈年度評估報告,大幅下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將今年增長預期從4月份預測的3.7%下調至2.9%;2023年增長預期從2.3%下調至1.7%,2024年增長預期則降至0.8%。同時認為,美國避免經濟衰退的路徑正在變窄,亦即隨著貨幣政策的收緊,美國經濟下行風險上升。
至於歐盟,一段時間以來,歐盟各國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各行業物價普漲,一些國家通脹率刷新數十年來新高,這一切都由歐洲普通民眾承受。為抑制通脹,歐洲央行10多年來首次加息。但是隨著歐洲央行結束購債,債務負擔沈重的歐元區國家融資成本將大幅攀升,帶來債務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風險。歐盟委員會最近發佈的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明兩年歐盟經濟將分別增長2.7%和2.3%,增速低於2月展望報告中預測的4%和2.8%。
從近年通貨膨脹形成背景看,主要問題在供給面,歐美國家升息後供給短缺的問題並未立即解決,升息反而使得生產者成本上升,可能先對供給面產生抑制作用,很難產生緩解通脹的效果,因此,停滯膨脹是短期間可預見的。
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和糧食供需缺口進一步推高疫情期間已存在的通貨膨脹,但相對歐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由於美國所受影響較小,加上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與高流動性,眾多投資機構湧入美元避險,造成其他國家貨幣貶值,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歐元和日圓對美元走勢。
在能源危機等因素衝擊下,歐洲經濟衰退隱憂日益升溫,投資者削減了對歐洲央行升息的押注,歐美貨幣政策差距擴大。在此一形勢下,歐元已跌至20年新低,7月上旬兌1美元匯率盤旋於1.02附近。與此同時,在歐元持續下挫之際,美元指數則創2002年以來新高。短期間市場避險情緒將影響美元指數能否持續創新高。就中長期而言,美元指數走勢主要決定於歐洲能否成功擺脫能源短缺的衝擊,美國經濟衰退風險能否降低,以及美國聯準會升息的幅度是否持續超過其他國家央行等三個面向。
日圓貶值主要源於美國聯準會自3月啟動的升息進程,不斷擴大的兩國貨幣利差,造成美元對日圓匯率從1美元兌114左右一路升值到6月底的135左右。隨著美國聯準會的快速升息,日圓的走勢正面臨重大不確定性。
三、歐美升息三外溢效應
俄烏戰爭和制裁等連鎖反應衝擊下,世界股市、匯市、原油、天然氣、糧食和有色金屬期貨市場持續反覆震盪,給全球帶來一系列傷害,受害最嚴重的是那些經濟基礎本就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都會受到威脅。
據瑞士全球事務研究所分析,俄烏戰爭和對俄制裁將造成供應鏈斷裂,對中東、非洲等地區產生巨大影響。糧食和小麥供應短缺也給地中海周邊地區帶來沈重壓力。其中,黎巴嫩、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埃及等國都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糧食出口,糧食短缺將使一些地區的安全架構面臨考驗。
目前,45個非洲國家與最不發達國家進口的小麥,三分之一以上來自俄、烏兩國。此外,阿拉伯世界也面臨一場可能的糧食危機、糧食價格上漲的連鎖負面效應。據估測,全球正有7,000萬人面臨饑餓邊緣。
事實上,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的經濟制裁正嚴重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經濟發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Guterres)便指出,俄烏戰爭引發的另一場危機,正在摧毀全球能源市場,擾亂金融體系,加劇對發展中國家的危害。戰爭的溢出效應正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無聲的攻擊,對全球的危害是無限的。
斯里蘭卡面臨的危機正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縮影,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的國家都面臨通貨膨脹威脅,斯里蘭卡經濟以農業、旅遊業為主,外匯收入主要以服裝出口、旅遊業以及境外斯里蘭卡人向國內匯款。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其旅遊業大幅衰退,2021年該國政府要求農業有機種植,不准用農藥和化肥,導致大米減產近一半,出口創匯的紅茶產量大幅減產,外匯大幅減少,同時需要進口高價的大米、小麥和石油。最終,斯里蘭卡外匯嚴重短缺、物價飆漲,進而引發政治和社會危機。
長期以來,全球經濟是以美國以及美元為中心進行運轉的體系,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均屬於邊緣地帶的「外圍國家」,而「中心國家」的周期性動盪都會給外圍國家帶來危機。具體言之,美國經常利用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向世界轉嫁經濟危機,收割全球財富,不說自己國內極少超富之外的絕大多數哀哀無告老百姓,更視美、歐等已開發國家之外的國人生存權如無物。
此次美國聯準會的激進升息已對發展中國家帶來外溢效應,一方面是本國貨幣匯率持續創新低,另一方面是外匯儲備持續下滑。以亞洲為例,截至今年6月17日,泰國外匯儲備降至2,214億美元,創下過去兩年以來的最低值;印尼外匯儲備則徘徊在1,357億美元附近,創下2020年11月以來最低值;韓國和印度外匯儲備也分別降至4,493億美元和6,014億美元,分別為過去一年以來最低點。很顯然的,匯率貶值和外匯儲備下滑,都給發展中國家在宏觀經濟調控增添新的變數,並潛藏金融風險,很可能爆發像斯里蘭卡那樣的危機。
四、能源轉型受阻通脹壓力難減緩
俄烏戰爭以來,原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議題成為全球政治的焦點之一。承受通貨膨脹壓力的美歐國家都希望儘快控制油價,但是在制裁俄羅斯的基礎上,OPEC+被賦予填補其間供需缺口的任務,承受龐大的壓力,以抑制油價過快上漲。但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油價一度從年初的60多美元跌至11美元左右,嚴重打擊能源行業,加上全球綠色能源轉型進程的考量,原油產業的投資減少,以致缺乏閒置產能。目前世界上只有不到2%的閒置石油產能,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
在天然氣方面,俄烏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供應了歐盟國家大約40%的天然氣需求。隨後歐盟跟隨美國步伐,對俄實施多輪制裁,並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供應依賴。歐盟4月宣佈,8月開始停止進口俄羅斯煤炭。6月,歐盟批准對俄實施部分石油禁運。並要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1,550億立方米,約佔歐盟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5%和總消費量的40%。今年4月,俄羅斯天然氣佔歐盟天然氣總消費量的比例已降至26%。
依當今形勢看來,歐盟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決心很堅定,但是一個長期趨勢。在此一背景下,歐盟將會調整能源政策,對自身能源結構、能源供需情況等進行重新佈局,惟也面臨內外在因素的限制。
第一、由於能源供應減少,歐洲國家已經開始苦思如何為這個冬天保障天然氣供應。面臨嚴峻的供應壓力,德國、荷蘭等國相繼宣佈放寬對煤炭發電的限制,這自然是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的歐盟所不願看到的。
第二、積極尋求與非洲和中東地區的合作夥伴,短期間增加天然氣供應,長期間則增加投資開採能源和天然氣,惟這必須長期的規劃以確保能源的安全。
第三、近期美國的LNG供應已成為歐盟能源替代的重要方案之一 ,然而美國天然氣對歐供應存在先天劣勢,需在液化後以極高的成本穿越海洋運輸。目前,歐洲國家普遍缺乏能夠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專業港口,而且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耗時,難以在短期內完成。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美國對歐洲的LNG供應大增,一方面是市場因素起作用,歐洲的天然氣需求迫切,出價高,吸引著美國頁岩氣廠商加大對歐洲供貨,另一方面是地緣政治因素發揮作用,美國需要幫助歐洲盟友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明言之,美國把俄烏戰爭視為重新拉攏歐盟以及鞏固其與北約盟國關係的契機。在能源問題上,擁有頁岩氣開採技術的美國將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新玩家,擴大自身對歐盟液化天然氣出口,這或可回答俄烏戰爭發生後誰是最大受益者的問題了!◆
社論
世界歷史新時代的前夜
國際視窗
兩岸三地
連載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